我不认同乡村建设,那不过是温铁军对旧时代理想田园生活的迷思

【本文来自《社会化抚养,不过是马督工心中遥远的乌托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 确实,对于城市摊大饼的否定是我之前的一种片面理解,实际上在产业规模能够支撑城市规模的前提下,城市去中心化发展是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
    这点也是风闻里一位w开头的朋友给我的启示,他是坚定的内循环派,当我仔细思考他的逻辑时,最终是有所得。
    把经济三相波插入阶级固化问题,这很有创意。毕竟就业波动的放大在某种意义上与新产业的诞生具有一定吻合性。
    而所谓的阶级固化,本身就具有时空地理的限制。
    我的观网好友推兄曾经从城市生命周期演化的角度给我解释过所谓的阶级固化问题。他说这本质上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代际交替问题。一代通过奋斗占据城市的资源,二代坐享其成,这导致后来者感到无望。
    但如果后来者离开这片卷土,去一个没有这么多守成人口的二三线城市甚至乡村发展,随着政府将新的产业带入这些区域,那么阶层的流动自然就活了。
    这其实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真谛。实际上真正卷得让人绝望的地方,往往是资源与人口集中,且经过了一代目,进入二代与三代的一线城市。
    这与我在三相波中的观察契合,即不断地利用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投资拉动所带来的就业波动优化,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核心力量。
    林毅夫先生坚持的投资拉动,本身也遵循着此种道理。
    因此,无论是城市圈发展还是乡村振兴,都在履行着这种职责,也只有新产业与去中心化的分布,才能解决所谓的大城市资源集中而产生的阶级固化问题。
    马督工一方面力求打破阶级固化,但另一方面却对乡建事业嗤之以鼻,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最终祭出一个社会化扶养的方案,企图直接通过消灭家庭来解决阶级固化问题,这确实缺乏了一些最基本的关于经济与社会的思考。

我读完温铁军的书觉得很有收获,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门,但是看到他最后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我就十分的感觉迷惑。

我并不认同乡村建设,也不认为乡村建设的百业兴旺能够实现,那只不过是温铁军对于旧时代理想田园生活的迷思。

因为乡村建设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有一种小国寡民的意味在其中。

他看到新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危机,看到了农村对于每次工业化阶段的负反馈的缓冲作用,每当一次工业化进行到了资本增密,排斥劳动力的阶段,就意味着大量为工业化而培育的受教育人口失去了就业的环境,没有就业他们就没有饭吃,因此历次上山下乡的含义就是这么简单,让多余的城市人口到农村的地里去刨食。

因此基于这种历史经验,他认为在以后也可能会发生的经济危机里,农村依然要作为一个托底的结构而存在,就有点像储物过冬一般,在丰年的时候多存一点东西到乡村,在灾年的时候可以去这里躲避饥荒。

本文的up的主的情感的迷思也在这里和温铁军共鸣,固执的坚持情感的并不存在的超越价值。

而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基于一国单一市场的经济流动,人口必然要往生产力发达的地方聚集,才能分享生产力发展产生的红利。

农村作为价值的洼地,封建时代形成的旧的生产单位,并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人口的流失就是它的表征。

农村作为一个基本社会单位,在履行完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顺应他的消亡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家庭这个单位可能在某个阶段还不具有被冲击的危险,但是农村也确实是在消亡了。

马督工对乡建的不认同就在这里,你连人都留不下,还谈什么发展呢?什么百业兴旺呢?

新农村建设只能是一种过度政策,它的目的不是保留农村,而是缓慢熨平农村慢慢瓦解造成的副作用——大量离不开农村生活的中老年人们的失落和创伤。

以后的城市以外的最小行政单位应该是街道,而不是村落。

这些逐渐荒芜的村落在慢慢消失以后,国家应该基于统一的规划,让它成为生产基地还是自然保护区,以现代生产力实体的形式再度对这些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或者保护。

就如同大凉山地区,它的地理条件之恶劣,我想有心的朋友应该有过了解,但是那里为什么还有人能住,能生存呢?

我只能想到是中国上千年的战乱,让人只能往穷山恶水的地方逃跑,才能躲避战争和饥荒的威胁,就如同红军在各种鸟不拉屎的各省边界,大山深处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样,好地方的竞争太激烈,动辄屠城灭族,人只能往山旮旯里跑。

活着才重要,活的好不好就暂时不在考虑范围里了,把活的要有质量放在活着之前的人也自然死光了,他们的基因也流传不到今天。

以目前中国形成的经济能力,我国在下一轮产业升级,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天量负反馈,中国的农村是绝对没有能力承受的了。

中国目前国家越来越好,但是人民的日子却没有多好过,社会上的怨气越来越严重,就是这一矛盾的慢慢凸显,今年的观网年终秀的预告里,底下的留言点赞最多的一条却是恩格斯的著作《论英国工人阶级现状》里的引用:即使是伦敦东区最贫穷的爱国者,一想到英国的财富和工业。便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只有出海,才有可能缓冲下一次危机。而资本主义的一般内生性矛盾永远不可能避免,你只要选择了发展,也就选择了矛盾,能够承担中国的危机的体量的,只有世界。

社会化抚养在这种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个可能的方案,结构出了问题,我们就尝试调整结构,改造结构,而不是加固地基,地基再牢,你也不可能把房子盖到天上去。

资本主义的一般内生性矛盾,一般结构性矛盾,就要从结构入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出海让世界承担,也不过是一种矛盾转移,它并没有消失,就像美国工业人口不够用,他们就建议移民一样,但是全世界也就几十亿人,移民总有一天会用完,矛盾还是没有消失。

从这点来看,乡建和出海都是矛盾转移,社会化抚养才是结构性治理的一种值得探讨的方案。

以上一些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说的不对,还请指教。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