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高校教师博士比例这么低,博士生找大学教职却还这么难?

我没有查过我国高校教师具体的博士比例,不敢断言是否确实相当低。但即使真的相对偏低,更多的是历史遗留原因。在过去,我国博士培养能力相对不足,大量高校教师只有硕士,甚至本科学位。但工作也是可以培养人的,不具备博士学位不代表他们科研教学水平一定就差,他们中也有不少做出了杰出的工作。确实,这些人中有不学无术混日子的,但由于编制制度,学校很难淘汰他们,把位置腾给新人。也就是说,他们和新人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他们没有博士学位,不代表新毕业的博士就好找位置。

而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储备和招揽能力上也有不小的差距。教师博士比例偏低,人才招揽困难的大学,大部分是三四线城市的二三流学校。它们对于提高教师的博士比例确实非常急切。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过薪酬好到匪夷所思的大学招聘广告。自己也接到过猎头的电话,把社保交去XX大学,每个月去一趟,就可以给多少多少钱。

但大部分博士还是不愿意去那些学校,背后自然是有原因的,不是简单的“眼高手低”“不切实际”。

500

许诺待遇兑现困难。说实话,这些学校往往处于相对欠发达的地方,学校和地方的财政本来就说不上有多好,为了提高教师博士比例,突然开出匪夷所思的薪酬,后续兑现出问题,也不令人意外。设置很高的兑付条件,甚至直接拖延,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在知乎上可以看到不少高校引进人才薪酬争议的新闻。

科研条件和经费有限。比如我念博士时是做UHV的,随便搭台仪器,四百万总是要的;类似这样的方向还有不少。以我当时的文章,肯定没人愿意聘我去当PI,如果要搞科研,只能加入现有的成熟的课题组。就算有学校为了教师博士率愿意招聘我,也不可能吸干一个学院几年的经费,给我几百万霍霍。这又限制了大量博士加盟那些相对一般的学校。

所在地区。很多人说起三四线城市的二三流学校,总是说收入也还行,当地房价多么便宜,生活多么轻松。但这事也挺一体两面的。对于不少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是不希望去小城市生活的,更不希望子女在那边成长,即使经济压力较小。从这个角度讲,小城市的学校要招揽人才,反而需要付出薪酬溢价,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不过,随着这几年博士就业的日趋激烈,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明显的人才溢出效应的。这几年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一般的学校,都开始发出学校历史上的第一篇Science, Nature之类的了。主要原因还是最近招募了不少发文章能力不错的青年人才。发达地区历史上相对一般的学校,能给出足够的个人待遇和科研条件,确实能吸引到人才。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