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冤种”餐厅量产化?一顿饭三千六,不让录像,10岁小孩禁止入内

大家好,我是乌鸦。

假如让你3600多块吃顿炒菜,期间不准你录像留念,你想带自家孩子见见世面,结果却被挺着一张冰块脸的服务人员阻挡:不好意思,您家孩子小于10岁,恕不接待。

500

好家伙,这不是花钱找不自在?

这世界上毕竟是正常人多,于是这家餐厅也火了,一度占据某乎新闻热榜前三名大半天时间,也照例被一众人吐槽,亦如之前那个“人均1700块吃日本烤鸡肉串”事件一般的抽象与荒谬。(点击此处回顾详情)

500

1

说来也是巧,这类价格昂贵且规矩繁多的餐厅,新闻很多时候都来自魔都,不仅是上次乌鸦聊过的那个“人均1700的烧鸟。”

500

还有200块一份的砂锅纯白粥。

500

甚至有人均3888吃大象粪便甜品的店面,总之,此类“天价网红餐厅”多在上海已然形成某种刻板印象。

500

不过呢,仔细探究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涉事餐厅不论经营者还是光顾者,基本跟上海本地人没太多关系。只能说,上海作为开放前沿,确实对各类正常或者奇葩的文化有相对较高的包容度,当然了,做过头,违反相应法规的那自然得惩处,就比如那个“大象粑粑甜点”。

500

而这家餐厅突然“火爆”全网,不仅是因为它自定了一堆规矩,犹如规则怪谈,更透露出一个这样的迹象:再家常不过的烹饪方式开始无限制地向高端奢侈化发展,“仙人”化趋势明显。

500

餐厅的名字听起来很是有点“朴实无华”,叫“中国菜·葱姜蒜”(以下简称“葱姜蒜”),LOGO就是白底黑字,而且还是最普通不过的宋体字,乍一听还以为是哪家烟火气十足的大排档呢。

殊不知,此“葱姜蒜”非彼葱姜蒜,人家是给这三味调料镀了金的。

500

“葱姜蒜”的规矩有七条,除了像其他“高逼格”餐厅那样规定看用餐时长,以及开餐时间不准迟到,还特别强调订餐需缴纳定金500元/人,用餐前72小时内取消预约将不予退还(可保留一次至下次预约使用);店内谢绝自带酒水外食,也不提供打包服务;餐厅内不能录制视频或打开直播、不能在店内接打电话或外放视频音频;餐厅不接待10周岁及以下儿童;提醒顾客避免使用香水、禁止携带宠物等。

500

是的,花几千块吃顿饭,想上网秀一下都要被干预,那属实有点过头了。

500

此外,顾客还将自己和店家的私信也披露了出来,对于不让录像这一点,“葱姜蒜”方面的解释是:拍照发朋友圈可以,但录像就算了,理由是之前有人录像拍到了其他客人,然后被拍到的客人找餐厅扯皮了,所以“葱姜蒜”干脆实行“一刀切”政策。

500

当然,“葱姜蒜”的说辞上说不太过去,合着录像录到别人不行,那照片拍到他人就可以了?

更何况,如果说客人没有把相关录像发网上,只是私下给亲友分享或者自己收藏,难道你餐厅就有资格监视顾客的人身自由吗?

500

需要说明的是,这位顾客在大众点评上发表该评价后,还遭到了店家的投诉。不过大众点评平台官方驳回了店家的无理投诉,目前该评论依然保留在平台上。

在知乎的相关讨论中,绝大多数答主都聚焦于从法律角度解读店家的行为,却鲜少有人对这家餐厅的菜品本身进行详细评价和介绍。

500

或者是讨论商家自己整了那么老些“规矩”到底合不合适。

500

直到这条新闻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始终未见关于"葱姜蒜"事件的更多详细信息。正如新闻所述,涉事餐厅始终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对网络讨论亦保持沉默。  

这种反常的沉默似乎印证了该餐厅确有刻意低调的意图——他们显然不希望成为社会焦点,更不愿承受舆论场的持续审视。

带着好奇,乌鸦专门去找了“中国菜·葱姜蒜”的资料,结果发现还挖出了一点值得玩味的东西。

500

2

乌鸦目前找到的最早有关"中国菜·葱姜蒜"的宣传,出现在上海中信泰富广场微博上。

通过发帖时间推测:店面装修完工时间应不晚于2024年10月。从宣传内容来看,并无特别亮点——除了宣传卡片上标注的"中式板前"概念外,其余介绍内容给人的感觉,不过是一家平平无奇的高档融合菜馆罢了。

此外,帖子也没啥浏览量。

500

继续搜索下去,关于"葱姜蒜"的内容,除了此次引发全网热议却高度同质化的负面新闻外,正经介绍该主题的优质内容寥寥无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篇阅读量相对较多的宣传文案(不足500次浏览)竟出自一家室内设计公司之手。

500

根据这家设计公司的内容,除去那些什么色调、调光系统等等装修理念外,其中有几点倒是将这个“葱姜蒜”的调性解释清楚了:

首先就是店家起看这个有点平淡及奇葩的名字“中国菜·葱姜蒜”的理由是——追溯中国美食灵魂,要在传统韵味中产生新生感受。

怎么说呢,有种“飞机一定要能飞”的感觉。

500

然后就是这几点了:“中式板前”、“打破传统中餐用餐方式”......

500

乌鸦突然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前几年曾被痛批过的那个“中餐日作”,也就是所谓的“中式Omakase”吗?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个人均2200的“头灶”,那家店是2022年初火起来的,地点当然还是在魔都,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被各路大V都喷爆了。

500

那个头灶的各种槽点太多,去吃的怨种也一大群,各种详细的视频和文章也一大堆,所以,乌鸦也不赘言帮他们打广告,更不打算自己花冤枉钱去吃,就给大家说几点该餐厅最大的“特色”吧。

500

首先,头灶这店面的装修到处都显示出"老东京风”,看着是不是很“地道”?

不地道才怪!

因为这家店面就是之前一家日料店的,那家店倒了,“头灶”接手,为了省装修费,干脆照单全收了,所以,这一块其实是最没必要吐槽的,毕竟重新高端装修不便宜,砸了费事费力,直接利用也是节约成本的方式。

500

既然都已经确定了人设了,那头灶的运营模式完全照搬日本高端江户前寿司店——不提供点单服务,强制按商家既定流程用餐。若仅此而已倒也罢了,毕竟对选择困难者而言,整整18道菜呢,看着食材也挺高端的,这总比1700块烧鸟好吧?

500

难说!

500

先说说这道油淋鸡吧,看着是不是分量很足,想多了,他们端出来是给你展示的,然后会给在场就餐客人每人分一份。

500

也许你会以为是一个鸡翅还是鸡腿呢?

不卖关子了,就一鸡皮,你爱吃不吃,至于剩余的那只只受了“皮外伤”的整鸡,饭店方面称是要扔掉的,当然还有“不靠谱”的小道消息说是“员工餐”,信哪个就看诸位了。

500

下边有点葱。

500

然后呢,其他菜也基本是这样,炒一盘菜,每人碗里扒拉点。

500

500

500

500

当然,逆天这玩意是没有上限的,只有更逆天,就像这个两个上海青加个猪油渣折算下来要188,别扯什么因为这是整颗菜里剥的菜心。

500

因为,哪怕是价格偏贵的盒马一份上海青也有五六颗,能做五六个菜心,才三块钱。

500

最后,真正的硬菜是这个麻婆豆腐配米饭,为什么硬?很简单,因为这是唯一可以不断续的,最后能吃饱也都靠这道菜了。

500

总之,头灶的所谓中式omakase和“老日本地道”omakase最相似的点大概就是所谓先做先吃,像日本那些“寿司之神”是当着你的面给你捏好寿司。

500

头灶给你整的这个就是当面炒个菜,卷个大饼什么的,反正是“仙人之手”给你弄的,就说有没有“匠人精神”吧。

500

总之,头灶是开了个很不好的头,试图将“仙人”、“匠人”、omakase等等东瀛糟粕本土化,当时事件一出,可谓是各路媒体口诛笔伐,当时连上海有关部门都介入调查了。

500

而就在事情闹大后,彼时的上海因疫情缘故,全市堂食暂停,餐饮业仅能通过外卖维持运营。以头灶为代表的高端Omakase餐厅遭受重创,大量门店倒闭。

500

本以为头灶难逃此劫,未料疫情退去后,人们惊觉:它非但未在退潮后裸泳,反而身着全套潜水装备从容上岸。

更魔幻的是,头灶生意比以前还更好了,不仅站稳了脚跟,现在更是一座难求,预约排到了半年开外,成了大众点评的黑珍珠一钻餐厅。

500

更更更让人难绷的是,头灶最近还获得了米其林一星餐厅的荣誉。

500

好嘛,上次乌鸦聊的那个人均1700块的日本烧鸟仙人也是个米其林一星,这下头灶真的做到了“仙人本土化”了。

更绝的是,某位张姓书法家在此就餐后强烈不满,挥毫题写"中华怨种"四字相赠。未料头灶非但不恼,反而将其裱框悬挂于店堂最醒目处——以这种近乎挑衅的方式表明立场:来此消费确实是"中华冤种" alt="500" />

500

500

此事在《打工奇遇》中亦有记载

3

好了, 有人读到这会有疑问:不是要讲“葱姜蒜”吗,你这扯“头灶”干嘛?

因为啊,这两家餐厅就是同一个顾问策划出来的,可以说就是头灶的姊妹店,都是“中餐日吃”。

500

“葱姜蒜”出的那十几道菜品虽然和头灶的完全不一样,但基本是一个套路。

500

也就是巡游一遍展示食材。

500

当着你的面炒制一番,以显“锅气”最大限度保存。

500

最后也是每个人分那么一点。

500

500

500

需要说明的是,认同“葱姜蒜”理念的人并不在少数,虽然其中不少好评是有水军的嫌疑,但更多的好评感觉是发自内心,毕竟,真的吃到了“高级感”吧。

500

更离谱的是,许多人迷恋“葱姜蒜”的理由竟然是:“葱姜蒜”相较于头灶来说,价格上降低了,可当平替。

而这个“天才策划”还专门让“葱姜蒜”的调性与头灶反着来,前者喜欢张扬宣传,不怕各路网红来曝光,甚至敢公然把“中华冤种”挂出来,而后者则主打一个“低调”,给有钱人一个“安静私密”空间。

500

只是,二者的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明码标价,将本属日常的炒菜奢靡化。

这种高度同质化的景象,总让人产生强烈的既视感。而中餐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炒菜,却在菜单上日渐边缘化。  

500

倒不是说这些品类不好吃,可满大街都是这些,总觉得少了点意思。少了什么呢?少了热油爆香、镬铲翻飞的鲜活烟火气,少了那种"现炒现吃"的踏实滋味——如今这些味道,快被挤得没地方落脚了。  

500

更令人唏嘘的是,不少馆子挂着"小炒"的招牌,可你点盘回锅肉,后厨拿出来的竟是一包真空包装的肉片,拆开倒进锅里扒拉两下,淋点酱汁就端上桌,前后不过一分钟。甚至有些青菜都是半成品,过个热水热一热就敢往盘里装。 

500

也许咱不能简单断言预制菜就肯定不行,但当前这种越来越多餐厅"炒菜"实则沦为"热菜"的环境,确实也给了某些精明的生意人启动"炒菜奢侈化"方案的机会。

就像"葱姜蒜""头灶"这类餐厅,制定预约难、高价等规矩,把餐厅包装得高不可攀,同时拼命炒作"锅气"概念。

只是,当现炒变成奢侈品,当烟火气沦为营销话术,中国的食客们,那可真成了“中华冤种”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