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脸”,这是中性词?还是贬义词?我们平时也需要重视起来

500

今天看到观网的一侧新闻题图,

忽然间,我想了在欧洲留学时期的一些“看人经历”、以及我对华裔长相的一些思考问题。

(PS:没错啦,熟悉我的网友基本都知道,我是笃信“面相学”的)

即:为什么有些华裔的长相或者打扮,一眼看上去就感觉有点“拧巴”?甚至你都以闭眼判断,哪个是典型的华裔长相、哪个是典型的中国本土长相。

大家难道不觉得这背后的逻辑原因,很奇怪吗?

*

OK,不啰嗦,我先说观点:

有很大一部分华裔女性最常见的一些特征就是:吊梢眉、咧嘴笑...

从英文发音的角度上看,英文牵动面部肌肉的范围和幅度要大很多,因此,再反映到嘴角以及面部“三庭”的肌肉联动时,就会发现,英文环境下的华裔,其面相往往就会朝欧美人长相的方向去“进化”。而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华裔看起来“咧嘴呲牙”、“法令纹横深”、“高颧骨眯眼睛”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原因。

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人的面相,通常是由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状态等综合因素所影响的。在种族“偏见”、甚至是“歧视”的状态下,华裔想要融入欧美白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刻意地去改变自身的打扮、装扮、甚至是整容。

(这是一张著名的美国媒体华裔脸大合集,

从其面部特征上来看,尤其是妆容和眼嘴部,

有着非常明显有异于亚洲审美的刻意为之。)

500

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里,类似以下这种“妆容面相”,是为“大忌”也,

而这中妆容面相,恰恰就是欧美某些群体的刻意审美所在!

500

再举个外国例子,这位泰国裔的韩国女明星,其妆容面相的逐年变化过程,也是为了迎合欧美对亚裔审美的一种刻意为之的改变过程,可悲也。

500

500

我随便搜索了一些美国华裔的讲话,从其妆容、从其神态、肢体语言、讲英文时面部肌肉群的联动状态、五官尤其是眼神的跳动状态等等,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华裔面孔画像”。

大家可以做仔细揣摩观察其神态,这对我们的对外交流来讲,不管是商务还是公务,都是非常的典型。

须知,要尽量通过他人的肢体语言去判断对方、尽量要做到知己知彼。这种独特的识人技能,中西方还是有差异的。

【后语】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以及科技领域的大步领先向前,今时今日,在与华裔群体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不能太过“感情用事”。

正所谓“相由心生”,现在的中美竞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有不少重要领域就是中国人与华裔的竞争,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老祖宗留下来的“识人智慧”去分辨他人的“底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做到知己知彼也~~

须知,清末民初乃至解放时期的华裔,与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润人华裔,这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前者很多情况是迫不得已漂洋过海到欧美东南亚去谋生,很大部分人都是心系祖国建设的,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以及改革初期,很多华侨都是​以赤胆忠心报效祖国。

but,在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润到国外的华裔以及其父辈,其底色,往往与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完全就是两码事,

所以,大家有过留学经验或者出国公办经验的,基本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爱国华侨的长相、与“润人华裔”的长相,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区别,你不去仔细观察的话,往往也很难发觉。

其底层逻辑就是:爱国华侨往往非常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有着中华文化作为“护身”,且说中文,故其面相、神态、举止等,改变就不会很大。

而“润人华裔”,往往是无底线地迎合欧美所谓的审美,因此,在面相的展示表达上,他们往往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极端的刻意为之。

OK,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华裔脸”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思考,

欢迎大家发表你对“华裔脸”的一些高见~~

*

(OK,姑奶奶我示范一下,同样是露齿笑,以及眼影妆,

试问,与欧美“华裔”有什么不同?哈~~)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