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做好各项工作 谨防墙上“形式主义”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第一线。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社区日常应付的各种形式的调研和考核也越来越多。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对接着社会治理的各条战线,往往为了应付上面检查不得不做表面功夫,而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却无实质性内容。
走进任何一个社区,迎头看到的往往都是墙上挂的密密麻麻的各种宣传板、各种流程牌、制度牌、门头牌等等。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的“有相关场所、制度上墙”等要求,所有房间的墙物尽其用,各类牌子挂的密密麻麻,连挂钟表的地方都没有一个。甚至有的房间里面的墙不够用,就征用楼道的墙。楼道的墙还不够用,就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奇思妙想,有的在墙上装上滑轨,方便替换不同的牌子,“哪个部门来检查,就换上哪个部门的牌子”,一墙多用,按需挂牌,灵活巧妙。有的则把牌子分个三六九等,区别对待:重要的挂墙上,次要的放起来,等检查来了,再临时替换上,检查的一走,马上取下来。
“制度上墙”已成了社区之痛。在有的部门领导看来,只要是自己部门相关工作的的制度在墙上挂着、社区主任讲解的头头是道,就认为这项工作已经在基层得到了有力落实。对社区而言,只要“你让我挂的制度我挂上了”,宣传橱窗里贴几张漂亮的活动照片、宣传海报,讲解的时候,紧扣主题,头头是道、井井有条,把检查人员忽悠过去,也就算把上级布置的任务完成了。
比如社区每年都要做的家长学校这项工作。社区不仅缺少师资资源,而且如果聘请讲师,又要需要一定的资金,而社区根本没有相关专项资金;而且年轻的家长们对各种培训课程也不感兴趣,喊他们来培训也梅多少人愿意来,来了也是玩手机,不听讲。上级相关部门每年也没有相关的师资配给,年底就要社区交台账,为了完成任务,社区只能把其他块的工作的活动台账拿来拼凑一下。
“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指出,为基层“解套”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工作,基层治理要返璞归真。要警惕一切为了方便上级监督,借制度和规范而施行的形式主义工作。摈弃一切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把制度放在心上,把贯彻政策落实在“行动”上,切实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