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工厂还没被自动化取代的,要么技术达不到,要么成本不划算
【本文由“画鬼大师”推荐,来自《如果我国越来越发达,制造业是不是也会空心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要素组
自动化智能化是趋势,这毋庸置疑。
这不是出路不出路的问题,某些国家不主动去做,它自己也一定会来,只不过你有没有主动去占住先机,对你而言会有很大差别。
智能化简单说就是给人类的脑力加杠杆,回看人类加杠杆的整个历史,这种趋势是个人都应该明明白白。
不要拿你下过厂的一线经历质疑大趋势,更不要把大趋势和短期变化搞混。
很多去过一线的人完全被细节给欺骗了,现在我们讲的智能化自动化是一个长期的大趋势,是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深化的事情,不是一两个季度今年明年的事情。
讨论这个问题,不讲清楚时间是耍流氓,而不是专家骗你。
(专家们和舆论场为什么不遗余力的吆喝?甚至给人夸大趋势的感觉?因为他们不吆喝,全民全社会的注意力不进来,政策、资金怎么会顺势进场?资金的大转向代表的是全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把全社会都卷进去,再伟大的蓝图都别想实现。)
也并没有人在说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会一步到位的实现。
专家的言论是从全局数据、历史数据得出的推论,而很多人的一线经历,顶多就是在行业里面几个点上看到的有限的现状。然后就开始报数据,用现场感十足的语言站出来抛观点,反驳专家。
说白了专家比你看得全面,时间线看得比你长。
记住一句经验之谈,人们总是高估短期变化,而低估长期变化。
那些认为智能化短期内会全面开花的言论是过于乐观的,反过来说,忽视长期变化加速性,质疑智能化趋势的人则过于悲观,都不可取(一定要记住长期变化的正反馈是加速的正反馈)。
还有关于收入问题,这是一个分配机制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分配机制如果设计的不得当,对发展而言,是会起反作用的。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现在的制造业转移,也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寻找要素价格低地的结果。别的国家有比较优势,就能在门槛低的领域对你发起竞争。
疫情只是【中断】、【延缓】这个过程而已,并不是【终止】这个过程,也就谈不上所谓天命。
真正的天命需要在发展底层逻辑上发力,你得在不同的道路上前进,追求和别人不同的东西,让对手连成为对手的资格都没有,那才叫天命。
真去过工厂就绝对不会说出这种话。
首先,什么是“自动化”?数控加工中心算不算“自动化”?数控加工中心实际上早就在工厂被广泛应用了,更低一级的数控车床、自动注塑机等设备基本上能用的工厂都用上了,工人的工作就是在进料出料的时候搭把手,为了进料出料这点工作增加一台机械臂那老板一定是脑子被门夹了。而所谓的“自动流水线”大部分也就是各种传感器加伺服电机。这些设备跟“专家”口中的“自动化”就差了“智能化”,那么现在的“智能化”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上不能取代产品设计师,下对于低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并没有多少帮助。
现在还没被自动化取代的,要么技术达不到,要么成本不划算。比如富士康,郭台铭早就喊着要用机械臂取代工人,可后来为什么不了了之?一个富士康工厂几十万工人,算一台机械臂抵十个工人吧,也要几万台机械臂,而富士康流水线上还在用工人完成的工序换成机械臂也并不会提升多少加工速度。
工厂主不一定懂技术,但对于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技术绝对比纸上谈兵的“专家”敏感,能用自动化设备的地方肯定第一时间用自动化取代,只不过这个“自动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波士顿动力的机械狗那样酷炫,跟专家描绘的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制造业转移,也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寻找要素价格低地的结果。别的国家有比较优势——建议你好好看一下文章,作者提到的深圳的房价,实际上早就把科技水平带来的优抹平了,人家工厂直接带着自动化设备一起搬走了。“比较优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较,脱离具体行业具体背景空谈什么“自动化智能化”谈什么“未来趋势”的专家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