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反对汽车“过度智能化”,反对“纯电动”,如何看待他的观点?

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表示,反对车企搞“花里胡哨”的功能,反对今后完全“纯电动化”。以下为采访部分内容:

问:当前新能源车竞争激烈,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驾驶系统中。您此前有观点表示反对汽车“过度智能化”。如何理解这种理念上的差异?

刘科:我认为像特斯拉全自动驾驶这种,完全可以把人释放出来的技术,应该去做。我反对的是车上搞“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说什么要追求什么大屏、大音箱,总不能把家电及手机功能都放车里,绝大多数人在车里的时间是有限的。

自动驾驶当然可以鼓励竞争,但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不可能每家品牌搞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都能成功,这不是一个汽车公司能解决的,不是每个国内的汽车品牌都要往这个方向走,最后也不可能说几十个品牌的车都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目前国内这么多车企,都能往这个方向走吗?也不可能。

自动驾驶技术跟在车上加个“大沙发、大彩电”是两码事,在车上的研发不要忘了车的本质,不要本末倒置。

车最重要的还是质量、安全、性能及品牌,手机上所有智能化的功能没必要全部再复制到车功能上。汽车公司在核心技术上不去竞争,反而把精力花在车以外的功能上,花里胡哨地去竞争,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很多人可能买车几年都用不上那些智能的东西,这是让消费者花冤枉钱。

:您如何看电动车的发展,它是否是一个长期趋势?

刘科:我一直觉得汽车今后发展就是多元化的。至少在目前平坦暖和的地区比如深圳,乘用车用纯电动也挺好,但在有寒冷冬天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用纯电动车,我觉得也需要探讨。这个场景,混合动力比较科学。

前些年大家花了很多研发搞汽车轻量化,不管在乘用车还是卡车,车自身太重都有问题。未来车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都是纯电动化的。将来可以把太阳能风能以液体形式储存下来,生产的绿色液体和电池这种组合,我认为是最佳组合。不要用一个去反对另一个。

这个组合取决于场景,有些地方可能电池大一点,内燃机就小点;有些地方可能纯粹用电池也没问题。它会是一个并行的结果,不会谁取代谁,只要技术做好,市场会有选择的。

有人说电动车比油车省钱,但实际你要把电池的费用全部算下去,总账算下来不一定合适,有些场景是合适,有些场景根本不合适。所以说场景不同决定了最终选择,不要一刀切。

我是支持电动车的,但我反对一个观点,就是今后完全“纯电动化”。未来平坦暖和的地方用纯电动,其他地方用绿色液体燃料与电的各种混动组合构筑多元化发展方向才是正道。

:续航更长也被视为电车市场趋势,您怎么看待?

刘科:假如我们追求600公里的长续航,按照现在的技术只能把电池做得又大又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上班通勤也用不了那么多续航,使用长续航的场景太少了,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保证像春节回家这种1%以下的小概率情况而去设计车的长续航,结果在99%的情况下,车带着一个几百公斤的电池天天跑,这是能源的浪费。

长续航有别的更便宜、更绿色的解决方式,并不是只有做大电池这一种解决方案

此前刘科曾提出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不是“第二个手机”,他反对车过度智能化;他还认为“以GDP论英雄”的思想需要权衡,汽车行业的产能问题值得警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