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为什么歼20没有上舰?
首先请各位注意这么一个事实:
611所从2011年1月歼20首飞以后到现在为止的10年时间里从未展示过舰载歼20的原型机。而对比一下F14、F18的研制时间:雄猫于1967年底开始研制,1970年12月21日首飞,用时3年。F18要长一些,1972年诺斯罗普基于P530开始设计YF17,1974年6月首飞,1975年战胜YF16成为海军新一代轻型舰载战斗/攻击机,1978年第一架F18工程发展型首飞。总计用时6年。
漂亮的CG,美好的想象
不觉得奇怪吗?以611的能力,10年了居然搞不出一款舰载战斗机?别扯什么611忙于搞歼20。至少歼20的气动外形就没有过大的改动,首飞两三年之后就定了,那还有气动部门多少事?之后就全体研究第六代战斗机?另外F14的气动外形当时是由格鲁曼的一个三人小组确定的。611在10年里凑不出几个有经验的气动专家在歼20的基础上来琢磨琢磨舰载歼20的外形?611的气动部门和结构部门就这么忙抽不出一点人手,你信吗?总之事实就是十年了,连个原型机都没见611拿出来过。只能说明611根本就没启动过舰载歼20的设计。
而常看我公众号的人都知道,我从开了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一直对舰载歼20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歼20的空重(空机重量),二是它的着舰速度。当然喽,还有一个是隐身。
歼20的空重当然是保密的,我也没那个兴趣撬保险柜找茶喝。但是,歼20和美军的F22是同等级别的重型战斗机,所以我找了一通F22的空机重量数据,这个翻故纸堆的过程及结果在《扯一扯国产舰载四代机着舰重量》里有,愿意看的可以看。这文章的主要部分其实2018年就发表在北朝论坛里了,不过现在北朝没了所以也看不到了。结果就是F22的空重是19.7吨,也就是20吨级别。
而歼20的空重么,有传闻称比苏27的17.5吨还轻,这就是扯淡。歼20空重大概率比F22更大。理由如下:
第一、传闻歼20的中央弹舱尺寸大于F22。这是有道理的,毕竟PL15的直径要比AIM120D大,从国内火箭发动机和雷达导引头等电子元器件的水平看,如果PL15的射程如美军所说的大于AIM120D,那只能是更粗大些。弹舱尺寸更大那只能意味着总面积更大的舱口加强结构和更多的肋板之类内部支撑结构。这样重量还能更轻?呵呵你想什么呢!
第二、制造歼20所用的高比强度材料——钛合金的比例低于F22。曹春晓院士说过,歼20的复材用量比例29%。确实歼20要高一些。但不要高兴得太早,F22全机的钛合金比例41%-42%,而曹院士透露歼20的钛合金只有20%,比例还不到F22的一半。歼20上复材+钛合金总比例为49%,而F22呢?是64%!剩下的这15个百分点的差距只能用低比强度的铝合金来填补,而低比强度就意味着达到同样强度的材料质量必须更大,也就是更沉。
第三、发动机。我朝发动机啥水平不说各位也知道吧?就算造出推重比接近甚至达到F119级别的发动机,以国内的水平,大概率比F119重。要能比F119轻,那可靠性大概就甭指望了。
再说另一个原因,歼20如果上舰,保证其着舰速度绝对是设计师的噩梦。
因为重型机太沉,所以其着舰速度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很多舰载重四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我在一些论坛里指出空重非常影响着舰的时候,这些人就供起50、60年代的重型舰载攻击机A3和A5这两尊佛来。问题是这俩货在今天已经算不上多重:A5空重连15吨都没有,A3重点也不到18吨,然后A3还是亚音速的,关键这是这俩货都不是隐身机。而F35C空重已经接近16吨,这就是今天的隐身中型舰载机,放到五十年前是妥妥的重型机了。
所以我们还是聊聊更沉的,更超音速的舰载机。
第一位自然是猫党们最喜欢的F14。空重19.8吨,然后着舰速度居然才60米/秒!舰载重四党扬眉吐气吧?那是,人家有变后掠翼这个大作弊器呢:着舰时的后掠角才20度。这时候F14的展弦比可以达到7,都和客机波音707相差无几了。问题是,歼20有这条件吗?
F14的翅膀过于变态,那就找个不变态的。苏33,空重18.4吨。这位机翼后掠角固定,就42度,着舰速度就比较可怜了,一般认为是67米/秒。所以,基于苏33的歼15着舰就没那么轻松了,但总归还是可以做到。但是携弹着舰就比较有难度,注意下图中歼15携带两枚鹰击导弹着舰时勾住的是第一条拦阻索而不是最标准的第三条拦阻索,说明着舰的下沉速度大,已经处于安全区边缘。
现在说说歼20,为了保证超音速性能,其前缘后掠角比苏33更大,大概48度。着舰速度只能比苏33更高。降低着舰速度的措施有两个,第一是前缘后掠角减小,至少要小于苏33的42度;第二是使用增升效果更好的开缝襟翼。两个手段都可以用在歼20上,不利的后果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后果是歼20的超音速性能退化,我看至少超音速巡航不要指望了。第二个后果是歼20的隐身也不用指望了。因为舰载重四党瞧不起的舰载鹘鹰为了隐身都宁可不用开缝襟翼。除了那两种手段之外的也许是用变后掠翼,但变后掠翼的隐身效果如何没有任何实机验证,至少翼套与机翼衔接部分由于表面不连续是个明显的散射源;而且变后掠翼所需中央翼盒的重量也不小,例如F14的翼盒就有800公斤重。而且变后掠翼所需中央翼盒的重量也不小,例如F14的翼盒就有800公斤重;舰载歼20采用之后,机身的重心将前移,与现代战斗机的静不稳定要求刚好反了,给飞控找一堆麻烦事。
舰载鹘鹰都出来了
要是不降低着舰速度呢?也行,你就得发明出更高水平的拦阻系统来。但是,抱歉至今这地球上还没有比美军MK7mod3拦阻能力里更强的拦阻系统成品。我想“辽宁”、“山东”舰的拦阻系统顶多和MK7mod3持平。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比它的拦阻动能上限更高的航空母舰拦阻系统成品,麻烦告诉中国海军一声并给个报价,我想中国海军应该是求之不得。
现在,你多少能理解为啥611十年没有拿出舰载歼20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