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学霸的料?
这问题问的,除了先天愚钝智商缺陷的人,其他的孩子有没有学霸潜质,难道不应该看父母吗?
我们来看看学霸一般都有哪些特质。我目前能想到的有:
1.计划性:就是能明确自己的长期短期目标,并且为之做出细致的长期或短期规划的能力。
在这个能力中,更重要的是目标感,就是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并知道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达到这个目标。
这需要孩子不但有明确的对自我的认知能力,而且需要孩子能足够自我肯定、自我接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导致随便怀疑自己、放弃或者过度依赖外界的辅助,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走。
在控制欲过强,或者保护过多的家庭中,孩子是无法发展出这样的能力的。
2.专注力:就是能够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发现,自己貌似只有在做打游戏、玩手机这些休闲型任务的时候能够专注,而在做工作、看书这些管理型任务的时候则往往很难沉浸。
尤其在时间碎片化的时代,能否瞬间专注于某件事情,让自己哪怕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也能有产出,已经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力。
而这样的能力,要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转租地玩某个玩具、研究某个新奇玩意的时候,能够不被父母打断、干扰。
控制欲过强,或者过度保护的家庭中,也是很难培养出孩子这些能力的。因为前者会一直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稍有不顺就去打断;而后者则总是在孩子做出稍显危险的动作时,就做出打断来保护。
3.执行力:就是孩子有一个目标和计划后,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执行,直至实现目标的能力。
想想看,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决定减肥但却一拖再拖?是不是早就觉得应该开始干活,但却一直懒散摸鱼,或者期待转机降临?是不是做事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一些困难就想放弃、逃避,觉得老天都跟自己做对,自己怎么可能做成?
这些都是执行力不够强的表现。
执行力足够强的孩子,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自我效能感),对进步有足够强的感知(积极自我关注),以是否进步而非是否完美来评价自己(成功经验)。
经常打压、否定孩子,以完美主义要求孩子,对孩子的责骂完全看心情而并没有明确准则指导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这些能力的。
4.效率:做事会不会拖拖拉拉,知不知道最简单直接有效的解决方式,能否同时多任务并行,遇到困难时是否懂得变通以获得最优解,都是影响做事效率的重要因素。
而这些能力绝大多数并非源自先天,而是源自后天的训练,尤其是对他人的模仿中习得的。
因此,父母是否具有这些方面的能力,或者是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训练过他们的这些能力,也就直接决定了孩子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
5.内驱力: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和成长的时候,是以外部目标为驱动,还是内在目标为驱动的。前者比如:别人会不会看得起我、我会不会让他人崇拜、我会不会受到他人的奖励和惩罚等。后者比如:我喜欢赛车所以我想做最顶尖的赛车手,和别人的眼光无关;我喜欢数学所以我想取得数学博士,和学业压力、社会竞争无关;只要我想减肥,那么即使没有外部的目标、奖励、补偿机制我也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不得不说,这种能力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多数家教方式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外驱力(打击教育、奖励教育、夸奖教育),而无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能够培养孩子内驱力的是鼓励教育,即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并且为孩子的每一步发展感恩、开心,让孩子即使仅凭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就能获得正反馈。
试问目前的中式家庭,有多少能做到这些呢?
6.成长性:就是孩子在自己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不会依赖他人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会因为阶段性的达成而陷入迷茫,而是一直对自己有规划,一直不断驱动着自己的成长。
可以说这是一种目标性、计划性、内驱力、执行力、自我认知能力的复合体能力。
这几种能力都非常大地受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更别说成长性这种能力本身。
7.逻辑能力(领悟力):是指一个孩子能否将知识深入理解、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种能力确实一定程度上依赖先天条件。
但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同等发展潜力的而基础上,一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最终能到什么水平,取决于后天对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即孩子现有水平到其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区间)有过充分和恰当的引导和启发。
而影响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发掘的后天因素,主要源自两方面:
1)父母教育时的言语系统的逻辑性;
2)学龄时期的数学训练;
在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启蒙的小学阶段,第一点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和影响第二点的发展。
也就是:父母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孩子在逻辑启蒙的时候能否被充分启蒙。这也就会直接影响其后续的数学学习能力,而数学学习能力,直接代表了一个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从更高的认知层面看,青春期时开始启蒙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则更加倚重于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通俗来看,可以是一个孩子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对给到的结论提出合理质疑并进行解释的能力、辩证思考一个问题不至于陷入二极管思维的能力。
你可以看出辩证思维能力甚至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孩子跟着父母咿呀学语的时候,就打下了……
(我这里要强调下:这一部分的能力虽然有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但在成年后随着孩子接触的社会实践增多,不断自我成长,都是可以补足和得到充分开发的。可是鉴于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学龄期儿童,并且很多时候学龄期能力发展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年后能力发展的高低,个人成长能力的触发也伴随着很多的随机性和父母教育是否已经为其后期的自我成长埋下种子,所以我仍旧将这个能力的最终控制点放到了家庭里)
8.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能力,个人对自己评价是否源自内在而非外界,个人对自身选择的清晰和坚定性等等。通俗一点说,就是是否可以清晰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擅长怎么做”。
虽然自我同一性是在青春期(18-25岁)时候才形成,但孩子之前成长的每一步,基本都是其自我同一性的基础。
而自我同一性是影响一个人成人后,是否能稳定地拥有以上所有能力,以进行良好、持续的自我成长的重要基础品质。
一个低自尊、讨好型人格、非常在意外界评价、一直以他人要求自己的生活目标为目标、对自己人生经常陷入迷茫的人,都是没有获得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的结果。
这种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家长给孩子的控制和引导是否适中。过度和不够,都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控制欲过强、或者父母关注不够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通常都会面临相当的自我同一性问题。
所以你看,决定一个孩子是否有潜力成为学霸的能力,都是非常依赖后天培养的!
当然,我必须承认,是有相当的“学霸”是被父母逼出来的。严格管教、规范训练、埋头苦读……
但其实在我心里,我一直并不愿意称这样的孩子为“学霸”。
因为我概念中的学霸,都是那些看似从来不学习,但每次考试都考第一的“天才”。
他们的基础能力模型被良好地构筑了,各项技能素质都得到了充分健康的发展,看起来“毫不费力”,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能良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社会关系也通常不会陷入问题。
所以他们是真正享受了成为“学霸”为他们带来福利的人。
而那些勤能补拙的等生,虽然学习成绩上也许并不差,但往往在后期发展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
他们将成长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甚至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这样的“学霸”通常在成年后的发展阶段,都非常的“拧巴”,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和周围人和事的关系。
在我的抑郁互助群中,这样的“学霸”比比皆是,他们优秀到让我心疼。
我想,如果他们可以拥有快乐的能力,也许他们宁可不要做这个“学霸”的吧。
所以我并不希望给他们按上“学霸”的称号,我不希望用这样一个看似光鲜的称号,泯灭他们在获得这个称号的时候,以及为了维持这个称号时,而经历的痛苦和折磨。
我认为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当然,没有社会能力,只会学习,但仍旧乐在其中的学霸也是存在的。但那个是先天智力优势决定的,这个纯靠基因,去花个千百块块测个智力就能看出结果,所以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
我有一个高考状元的朋友,他身边的人从不清北级别的人才。
他跟我说,在北京的大学里,清北的学生往往都是非富即贵家庭的孩子,寒窗苦读的孩子只占很小的比例。
只有在北京的二流大学中,寒窗苦读的孩子比例才会逐渐上去。
19年高考后,有个上清华的孩子也在采访中说道:
我们的家庭确实能给我们更多东西,眼见、资源等等,当我们在高考中更有优势。
21年新出的一篇引爆心理和儿童教育界的论文给出了这样的观点:
优渥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比穷苦家庭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表现,是因为优渥家庭的家长由于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多的精力去教育孩子,所以更倾向于使用情感沟通型话术。
而穷苦家庭的父母,则往往没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工作也很大地透支了他们教育孩子的精力,所以更倾向于使用祈使、命令型话术。
这些都表明了不同的家教方法对孩子后天学习能力、领悟力、行事能力的巨大影响,所能导致的巨大差别。
所以如果你想问怎么判断自己孩子是不是学霸的料?
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能培养出学霸的父母的料!
----------------------------
公众号:李谊之帮
专注抑郁症救助&个人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