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战之初的英德海军对抗说起。。。

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擅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并且今天这个历史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与自己有关的周边国家,还包括与我们无关的域外国家,比如一战之初的英国与德国!

上个世纪初,德国在普鲁士统一全境之后,统一市场之后的德国开始迅速发展了起来,主要经济指标直追当初的世界第一大强国——英国(而美国要在几十年之后才替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直到今天),与今天中美两国之间的形势,何其相似。。。英国,自然就要各方面打压后起的德国,尤其是在英国的传统优势——海上贸易方面。毕竟。当年的英国,如同今天的美国一样,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海军,没有之一!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竞争策略是,联合法俄等大陆力量,与海上强国英国对抗,但是德皇喜欢硬怼英国,不惜讲俾斯麦撤职,只为通过发展德国公海舰队的决策。。。在一战之初,英德两国之间开启了造舰大赛,无奈,毕竟英国属于老牌海军,优势明显,德国公海舰队尽管数量庞大,但还是略逊英国皇家舰队一筹,尤其是在无畏战列舰方面,如同今天中美海军之间的差距一样,不过今天的海军主力舰换成了航母,在全面大战到来之前,中国要达到与美国一样的航母舰队规模,其实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海军冷静地设定了自己的有限目标。

但是,当年德国可不是这样,如同今天网上的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者一样,目标就是要在公海上与英国全面对抗,结果在一战爆发之后,事如愿违,德国公海舰队长期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在港口之内,唯一的一次出击北海,还被打了回来,并且损失惨重。。。直到一战战败,德国公海舰队被英国皇家押解到斯卡珀湾接受投降。

之前有热心网友,进行了战争模拟,假设在太平洋中部,双方都远离陆地兵力的支援条件下,中美航母编队对决,当然不是美国十几艘航母全部出动,这样几乎就没有一点胜算了,而是模拟中美航母数量相等的情况下,结果相当不乐观,一沉一伤,还是在西太平洋快速后撤得到中国岸基航空兵力志愿的前提下。

因此,中国的航母编队是用来干啥的?不言而喻了吧。。。是的,在岸基兵力力有不逮的防御圈边缘,还有重要的战略方向上,执行拦截与封锁任务,从而确保我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几个重要目标的实现,不受到域外国家干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