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上映后为什么会出现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

500

我只是觉得这是一部生不逢时的电影。它来得太晚了,属于这类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沙丘小说原著写于1965年,出版时名气不大,但是迅速在科幻界读者里口口相传,逐渐声名鹊起,最终斩获星云雨果双奖,成为一代经典,与《基地》《2001太空漫游》等作品共享现代科幻文学开山之作的地位。

在当时(注意这可是快60年前),沙丘这部作品确实做到了几件极富开创意义的事。

世界观宏大而独特。它幻想了一个远未来的、拥有星际航行能力却依然采用中世纪封建政体的人类文明,这个文明的科技不靠电脑而靠智力升级过的人类,其中拥有错综复杂的不同家族和宇航联合工会等多方势力,以及姐妹会这种在幕后操作的神秘宗教团体。

它创造 Arrakis 这样一个虚构的行星,并完整描绘了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并由此创造出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土著居民独特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宗教、科技、社会体系等。你能很清晰的看到弗雷曼人的设定完全不是拍脑袋的空穴来风,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是完全围绕“沙漠缺水”这个中心去逐渐展开的,非常严谨而具有逻辑性。

这种级别世界观创造之前只有托尔金做到过,沙丘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做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幻作品。由于种种限制,沙丘一直没有被成功改编上大荧幕(有过前例,但都很烂),但是其开创的这些创作方式很深刻的影响了其后几十年以《星球大战》系列为首的各类科幻奇幻作品。有意思的是,宫崎骏也提到过沙丘是《风之谷》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王虫是和沙虫类似的象征自然力量的巨大生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两部作品都极重视的中心主题。

但也正因为这些广泛的影响,导致对观众而言这些原有设定已经失去了其新奇感。现在看终于姗姗来迟的《沙丘》大电影,这一代观众很容易觉得其剧情设定俗套:

星际帝国、拥有神秘心灵能力的宗教团体、沙漠行星、高科技冷兵器交战、预言中的救世主?这不都是《星球大战》里耳熟能详的东西吗?

不同封建家族之间的政治斗争?《权力的游戏》我们看得还不够多吗?

遭受背叛的落难主角和原住民打成一片,率领原始而智慧的部落反杀邪恶的高层。咳,这和《阿凡达》有啥区别?(这真是我女朋友的第一反应)

至于细致入微的世界观设定,在现代的科幻奇幻小说、电视剧、电影、游戏里也都是标配了,这年头谁还没个 lore book 了?

这些曾经让沙丘系列小说名扬天下的特质,现在已经不稀奇了。

其实倒也不难理解,看看前面提到的另外两部作品的影视改编吧:《2001太空漫游》电影一战封神,靠的是在1968年革命性的视觉特效,如果它拿到今天上映,不难想象会是票房灾难。至于《基地》电视剧,苹果则把它改编得面目全非,无非也是担心完全照原样拍摄现代观众会不买单吧(其实我反而觉得,基地原作的故事框架相当扎实而富有远见,放现在看毫不过时,完全不需要这么魔改,真是暴殄天物)。

那《沙丘》电影还剩下什么?

维伦纽瓦优秀的导演能力,全体在线的演员选角和演技,美轮美奂的摄影,独特优秀的场景、服装、机械设计,汉斯季莫的震撼配乐。这是除却剧情,它作为一部电影本身无可否认的优点。

其实相当不错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能做到这样已经没啥可挑剔了——前提是这是一个完整扎实的故事。于是就来到了这个电影的最后一个硬伤:故事没拍完,这只是上半部。

华纳在投资上过于保守骑墙派了,又想拍,又不敢完全投入,于是想拍个上半部看看反应,真的赚了钱再考虑拍下半部。但只是上半部做商业宣传不好搞啊,观众不买单怎么办?那就厚着脸皮不明说,所有的预告片都隐藏了这电影只是个 Part I 的事实,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电影来宣传,最大程度的吸引不了解原著的普通观众。

于是大家看到电影中后期,冲突一个比一个弱,最后没复仇,没大战,保罗加入了弗雷曼人,很低调的就结束了,大家才恍然大悟:这尼玛只是个开始啊。了解原著的观众(只占少数)多半很淡定,但是被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吸引来的路人观众恐怕只是一脸懵逼:啥?这就完了?还有下一部吗?什么,有的话也至少得三年以后?坑我呢?

这个系列本该像《指环王》三部曲一样,一次性拍完,一开始就作为上下部来宣发,前后上映隔一年,不能再多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不了解原著的普通观众太不友好了。不难想象这电影的口碑会两极分化。

作为一个看过小说、不算喜欢也不反感的人,我对电影整体还是满意的,希望票房能赚钱,维伦纽瓦能顺利获得投资拍完下一部。

不过我能理解那些看了电影觉得昏昏欲睡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