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期,我跟随父母一起交公粮,送到粮站的粮食分为三部分

【本文来自《当年几乎每个生产队里都有“超支户”,原因就是“余粮”收购价太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八十年代后期,我跟随父母一起到粮站交公粮,买多余的粮食(水稻)。我记得当时是有一个小本本的,我记得我们送到粮站的粮食分为三部分“公粮及附加、定购、超购”。

公粮就是农业税,附加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教育附加费,这部分是没有钱拿的,我记得我们家这一部分一年要600斤左右的稻谷;

然后是定购部分,比公粮略多一点,具体多少不记得了,这部分是给钱的,但是价格较低,而且是每家每户必须完成的;

超购部分不限制数量,你家里除去口粮能卖多少卖多少,这部分价格较高,比订购高30%左右,当时农村的种田的收入这个是大头,如果一个农户没有超购粮食卖,或卖的很少,不是遭灾了就是懒,田地没有侍弄到位,粮食减产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