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水下,美国核潜艇撞上的是什么?
美国媒体当地时间10月7日报道,美国一艘核动力潜艇2日在南海国际水域撞上一不明物体,造成多人受伤。
目前美方已针对该事件发布声明,但声明几乎没有提供此次撞击事件的具体细节,引发不少疑问。
在南海,美国核潜艇撞上了什么?
1
发生了什么
根据美国太平洋舰队7日发布的声明,美国海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10月2日下午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国际水域潜航时撞到一不明物体,造成潜艇颠簸,潜艇上人员受到擦伤,但并无严重伤情,潜艇的核动力装置也没有受到影响,仍在正常运行。美国太平洋舰队将对该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损害程度。
该声明称,目前不清楚这艘潜艇撞击了何物。两名要求不具名的海军军官告诉美媒,虽然不知道潜艇撞上的到底是什么,但肯定不是另一艘潜艇。一位官员说,它可能是一艘沉船、一个沉没的集装箱或其他未标明的物体。这两名军官称,为了维持行动安全,这一事件直到7日之前都没有对外宣布。
美国军方声明:这起碰撞事件发生在10月2日下午印太地区的国际水域。
据路透社援引要求不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的话,这起事件发生在南海国际水域,事件造成11名船员受伤,有2人的伤势被列为“中度”,其他人则只是轻微擦伤。所有人都在潜艇上接受了治疗。
“康涅狄格”号目前依靠自身动力驶往关岛,以接受进一步检查。
根据美军公开资料显示,“康涅狄格”号在今年5月从美国华盛顿州的基地出发到西太平洋执行任务,7月底停靠日本。8月,美军曾联同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多国部队,在印太地区举行大规模海陆空军事演习。
7月31日,美国“康涅狄格”号海狼级核潜艇抵达日本横须贺港。
“康涅狄格”号是美国海军拥有的三艘海狼级核潜艇之一,在1997年下水,1998年开始服役。这是一种冷战后期研制的攻击型核潜艇,旨在深水海域猎杀最复杂的苏联核潜艇,是美国海军最敏感、也是最有能力攻击核潜艇之一。
2
撞上了什么
作为美海军现有战斗力最强和灵敏度最高的攻击潜艇之一,“康涅狄格”号为什么会在潜航时撞上所谓的“不明物体”?这个“不明物体”又可能是什么?
军事专家尹卓认为,“康涅狄格”号由于要搜索其他潜艇,主要优势是静音效果好,在航行途中一般不开主动声纳,而用被动声纳,主要听测其他核潜艇噪声、其他船舶噪声、大型鱼类噪声,靠这些导航来规避障碍物。所以,如果障碍物没有发出声波,就很有可能撞上。
康涅狄格号撞上“不明物体”的海域,正是南海地区。
而这艘核潜艇可能会撞上什么?尹卓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水下岛礁。若水下声图不完整就很有可能撞到,如果撞击力量不大,也可能是擦过岛礁。
•水下沉船。
•美军在南海遗留的水听器。由于水听器是消耗性的,使用之后就被废弃,按理说应该沉掉,但也有没沉掉的可能。
•其他潜艇。由于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用被动方式航行,常规潜艇的噪音远远低于核潜艇,所以不能排除撞上其他潜艇的可能性。
•大型鲸类。如果鲸在水下潜游不发声,也有可能撞上。
另有专业人士对环球网透露,最大可能是水下无人潜器,且不排除可能是自食其果。
该专业人士分析称,美军核潜艇在南海航行,一般都在100米水深下,如果是与暗礁或潜艇相撞,事故不严重的可能性较小。而根据美军目前公布“后果较轻”的状态来看,“最大可能是与水下无人潜器相碰,无人潜器体积较小,相碰后果较轻。”
这位专家进一步分析,美军在南海投放了很多的水下无人潜器来探测南海水文特征和我军潜艇行动,很有可能是自食其果。
还有专业人士表示,从已有的信息来看,“康涅狄格”号上声纳没有发挥功效,说明被撞击的物体没有发出声响,无法侦听到,碰撞到水下移动目标或者沉船的可能性都有。如果是美军自己投放的潜航器,其一般会避开潜航器航行的区域和深度,但并非没有可能性。此外美军潜艇撞上的水下不明物体也有可能是美国亚太地区盟国所部署的潜航器。如果美军在后续声明中依旧坚称是“不明物体”,撞上本国或盟国潜航器可能性就更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海洋生物就难以对核潜艇造成威胁,真想撞伤核潜艇就只能依靠史前巨兽了。
专业人士还表示,虽然美军舰艇常年在南海游弋,但潜艇撞击事件表明美军对南海海域情况并不是了如指掌,其情报收集和预报能力都有限。
除了不清楚撞击的不明物体是什么,时事评论员邱震海表示,此次撞击风波还有两大疑问:核潜艇的雷达系统没有起到预警作用?以及美军为何要来南海?
3
不是第一次了
有分析称,根据现有信息,“康涅狄格”号存在水下撞山的可能性,如果真是如此,那将是2005年“旧金山”号核潜艇撞山事故的重演。
当时洛杉矶级核潜艇“旧金山”号(USS San Franciso,SSN -711)在全速航行时撞击到关岛附近的一座水下山峰,一名水兵在事故中死亡,25名艇员因重伤退役,潜艇差点沉没。
2005年1月8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旧金山”号在加罗林群岛海域水下约160米处撞山。该海底撞山事故相当惨烈,艇首舱段被完全撞毁。剧烈的撞击让大批毫无装备的艇员严重受伤,断腿、骨折、皮开肉绽,其中二等兵约瑟夫在撞击中飞出6米多远,头部受重伤,两天后在回关岛的路上不治身亡。
在“旧金山”号的撞击事故中,有25名艇员因重伤退役,潜艇差点沉没。
事后调查显示,三大原因造成了本次严重事故,其中一项约等于“天灾”,其余两项就是“人祸”:
(1)潜艇意外超速。“洛杉矶”级潜艇的水下常规巡航速度为18节,但发生事故时,“旧金山”号的水下航速33节。按照事后艇员被调查时的表述,当时潜艇不知为何不断加速,如果没有发生撞击,速度还会更高。
(2)艇长渎职。当时“旧金山”号核潜艇所处海域环境复杂,按照艇长凯文·摩尼上校的说法,当时为侦测可能出现的中俄核潜艇,全艇人员情绪紧张,并未发现潜艇因此前的超速已错过任务海域,没有及时关注水下水文、地形环境,最终造成撞击。因此美海军在完成事故调查后,以“没有确保执行数项关键的导航和航行计划标准程序”为由,解除了艇长职务,此外还有6名艇员因渎职而受到惩罚。
(3)水下海图陈旧。在美海军的事故调查中,艇长等人对“未执行标准航行程序”的指控相当不服,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且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身处2005年的他们使用的却是1989年绘制的陈旧海图,图上并未在他们“水下飙车”的区域标注有一座高达1981米的水下高山。
本次“康涅狄格”号碰撞事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撞到鲸鱼。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核潜艇就曾发生过与鲸鱼相撞的事故。
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
1959年10月5日,美国核动力潜艇“海龙”号在大西洋海域潜航时与鲸鱼相撞,潜艇推进器被撞坏,但没有人员受伤。
“海龙”号核潜艇属于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鳐鱼”级核潜艇。“鳐鱼”级是美国在“鹦鹉螺”号核潜艇成功测试后,建造的首级量产型攻击型核潜艇,主尺寸为81.7×7.9×6.1米,水面排水量2552吨,水下排水量2851吨。“鳐鱼”级的排水量放在今天来看十分有限,仅稍大于晚诞生近30年的法国“红宝石”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2700吨),小于“基洛”级常规潜艇(877型水下排水量3075吨,633型水下排水量3126吨)。
根据美国海军事后的调查,“海龙”号核潜艇大致在90米水下于一头成年蓝鲸相撞,当时双方相对速度约15至18节。撞击中这头约25长,体重超过百吨的蓝鲸当场死亡,潜艇仅推进器被撞坏,无人受伤。
相比“海龙”号,本次发生撞击的“康涅狄格”号属于“海狼”级核潜艇,艇长107米,全宽12.2米,水下排水量12139吨,吨位是“海龙”号的4倍多。但该艇在本次撞击中却有11人受伤,可见撞击严重程度明显超过“海龙”号。当初撞击“海龙”号的鲸鱼已接近种群体型的极限。因此“康涅狄格”号遭遇生物撞击的可能性较低,除非是史前的“巨齿鲨”。
本次发生撞击的“康涅狄格”号隶属美国海军“海狼”级核潜艇,整体性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根据美媒的报道,美国官员排除了此次撞击的不明物体是其他潜艇的可能性。不过潜艇间的水下撞击,曾在美俄冷战时期在美国的核潜艇事故中占很大比例。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92年2月11日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巴顿罗歇”号与俄军“塞拉”级核潜艇“梭子鱼”号发生撞击。当时“巴顿罗歇”号抵近俄北莫尔斯克基地附近侦察,结果该艇很早就被“梭子鱼”号跟踪却并未发现,最终两艇在进行漫长捉迷藏式的较量之后,“梭子鱼”号直接用围壳撞上了“巴顿罗歇”号的艇身腹部。“梭子鱼”号平安返回基地,而“巴顿罗歇”号耐压艇体受损,险些沉没。
这种热血的水下较量普遍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当时处于冷战高峰期,美俄两国均频繁派遣核潜艇进行侦察与模拟攻击,双方对抗频率与强度很高。
(2)当时苏联核潜艇从“维克托”级后期型开始,装备了更加静音的动力装置,加上随后的“塞拉”级、“阿库拉”级等新型潜艇服役,有实力与同期的美国“鲟鱼”级、“洛杉矶”级进行水下捉迷藏。
相比之下,目前美国虽然将全部3艘最顶级的“海狼”级核潜艇部署亚太,但其与亚洲大国之间的对抗烈度相比冷战高峰仍有明显差距。再加上“海狼”级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攻击型核潜艇,能与其进行对抗的装备并不多,所以, “康涅狄格”号遭遇水下追逐发生撞击的可能性并不大。
(整理自:环球网、央视军事、凤凰网军事频道、澎湃新闻等)
编辑 | 汤兴
排版 | 刘阳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戳这里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