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一本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东方》
推荐理由:
1、作者保证:作者魏巍,代表作《最可爱的人》,曾担任任十九兵团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是华北抗日根据地哺育出来的作家。
2、质量保证:《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3、简介:《东方》讲述了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郭祥的成长故事,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刻画了郭祥、邓团长、周仆、杨大妈等英雄形象,也刻画了陆希荣、谢地主、李能等反派人物。故事穿插着两条主线,一条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条是冀中平原农村。
抗美援朝战场上,郭祥和他的战友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郭祥三次负伤,炸坦克、排地雷、跳悬崖,不仅勇敢,而且机智。同时还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郭祥跳崖后,是朝鲜老大妈把他救下。前线的战斗英雄心无旁鹜,英勇杀敌,也有个别人腐化变质,被糖衣炮弹击中。
历时近2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东方》将抗美援朝文学推向另一个成熟的维度。
小说延续和拓展了魏巍此前抗美援朝文学创作的主题,表现了抗战前线的志愿军英勇奋战及其与朝鲜人民的友谊,也表现了国内广大人民,尤其是志愿军家属积极响应志愿军作战的热情以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同时作者加入了对敌人的描写、对志愿军内部蜕化人物以及国内建设中的反面人物的描摹,使得作品反映的内容广博深厚,具有全面反映和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效果。
作品涉及了战争、中朝友谊、国内的合作化运动、爱情等主题,英雄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是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一如既往表现的内容,所以小说不仅塑造了以郭祥为主的英勇战斗在战争前线的志愿军战士形象,还塑造了邓军、周仆以至彭德怀(虽然与其相关的内容是1985年重版时增加)等军队领导的形象,朝鲜人民军金铁银、朴淑贞等的形象也塑造得很丰满。更有特色的是作品塑造了杨大妈、小契等大后方、祖国建设中的农村领导者形象,以及陆希荣、李能这样曾经积极参与革命,革命胜利后却经不起“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引诱而蜕变了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长廊综合反映出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社会面貌的复杂性。
有评论家曾总结道,“《东方》的显著特点是,作者不仅描绘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包括主要的战役和战斗,而且巧妙地把统帅部和基层指战员联系起来,把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联系起来,把前方和后方联系起来,把国外和国内联系起来,驾驭全局,精心结构,纵横开阖,挥洒自如,背景广阔,气度恢宏。”(马蓥伯《魏巍创作谈》)丁玲也曾评价这部作品“几乎写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几个阶段和全部有名的战役”,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最精粹、最本质的东西”。(《我读〈东方〉》)这些评论都是中肯的,这部作品确实可以看作是抗美援朝的一种“全景图”,它不仅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史诗”,也是几十年来抗美援朝文学的沉淀和总结。
魏巍一生都在坚持文学中的“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他是一个“无产阶级文学”的忠实实践者,为了写《东方》,他曾经到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过广泛调查研究,因此强烈的时代特色、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和动人心弦的时代感情,是魏巍文学创作的最有力的特点。魏巍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尤其是抗美援朝题材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谁是最可爱的人》赢得了包括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在内的国家领袖的喝彩和赞赏,丁玲则称“一百年后,有人想要了解抗美援朝,他们还得去读《东方》”。
小说以前方和后方两条脉络展开,前方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半岛奋勇作战保家卫国,而后方的人民群众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支援前方。在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步一步地打破了联合国军的入侵幻想,最终夺取和平的果实。小说的人物群像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而鲜明的,这里有着活泼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一心带领村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杨大妈,战场上冲锋在前的团长邓军,不畏一切困苦的护士杨雪,英勇壮烈的朝鲜人民和战士,这里也有着一心只为自己谋私利的陆希荣、李能之辈,反动政权的走狗谢家子弟……每一个人物都仿佛站在我的面前,置地有声的话语将我拉回到了70年前的岁月。
什么东西能够穿越时光依旧不褪色,什么东西在今日依旧能打动人们?我想一定是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感。
相比于反动军队中的贪腐、专制,我们的志愿军那可真是一个友爱的大家庭(原谅我用这种语气讲话,但我实在是感慨万千)。走进小鬼班,三十老几的陈班长能够从小鬼们的鼾声中分辨他们入睡的时间,总是在深夜为战士们盖好被子。如果用今天的话语来形容,用“宠爱”这个词来说也不为过。
我们有一名战士被人叫做“调皮骡子”,他在战场下可是名副其实,但上了战场的他就是钢铁般的战士。面对敌人追击,他已身负重伤,心中对党的信仰却愈燃愈烈,那般纯粹的信仰像是点燃了他的生命之光,支撑着他走到了自己的阵地。你知道他走到阵地时说的是什么吗?“我没有完成任务……”这是多么纯粹的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