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在大陆的台湾人,与所谓“讲中国故事”

  最近乌镇互联网大会又在提“说中国故事”这一大命题,正好这两天也与大陆同事简单聊了相关话题。身为一个偶尔小确幸、正职做两岸交流的正经内容创作者,跟大家讲简单几点想法。

  有些可能不太中听。幸好对“台北女孩看大陆”一号而言,感觉不中听、或时不时让大陆朋友感觉尺度太过,已经是寻常。

  就是一些比零散的想法,沒有那么系统,纯粹是想分享给大家。

  一,“台湾?我不听我不听”现象。

  我在几年前就停用了脸书,那时发现脸书上会表态的台湾朋友,说的也就是那些话。整个同质性太高,其他意见的台湾朋友则不太讲话,没意思!于是我停用了主号,另开小号,专门关注新闻网站、比较喜欢的评论人等。

  直到今年才真正把主号给注销,而最近开始“查看过去足迹、注销社交互联网”的台湾朋友也不只我,原因就是被最近的舆论场吓到了!以前认为,我们都是平凡人,也没有发表什么出格的恶意言论,有什么关系?

  最近也无意间看到了自己刚入行时写的文章,发现以前就写过了,“台湾若是不断压缩天然统表态的生存空间,很快地大陆民意也会开始压缩台湾人的表态模糊空间”,写的是2016年时发表“一中同表”的洪秀柱。

  这两年“台北女孩看大陆”每发一篇文章,都会有人留言“现在大局跟台湾又没关系”、“现在大陆普遍不在意台湾”、“我们早就不在意台湾人说啥啦”云云,一开始看还好,这话确实不假嘛。

  每篇文章都有这样的留言,每、一、篇。

  看久了难免上火,回应:这位同学,我这里的定位是两岸,不关心台湾想什么的你看作甚?

  二,台湾与大陆之“底色”

  好啦抱怨完了,因为两岸种种的前世今生,现在大陆朋友对台湾有一种“反正我再怎么说、你也不会了解我”/“反正我说什么,你都要抹黑我”之情绪,认为跟这些人解释中国大陆无异于缘木求鱼。连我身边过去“亲台”的大陆朋友都如此认为。

  之前看到大陆高校老师写文章,呼吁海外莘莘学子们“讲好中国故事”,然后有在海外读书经验的大陆朋友摇头:说不听啦。

  我自己碰过的大陆朋友中,没有一个不希望别人去理解自己,人之常情。但就是现在已经会有假定“反正你这台湾人也不懂我”的反射。反正也讲不听,那就别费力气。

  这情况其实也不仅是大陆朋友碰到,在这里发展久的台湾人,也会面对到“如何跟台湾朋友讲大陆故事”之问题。同时,在这里的台湾人也得面对“如何跟大陆年轻人讲述台湾故事”的挑战。

  两岸沟通,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对方的“底色”:政府、人民、社会,大致是一个如何的情况。

  在两岸之间往来得越久,越发现两岸人民相互感觉对方是“外星人”的现象非常讽刺,因为两岸人民的“底色”其实高度相似。比如出了一个事情,就算不过是地方官僚的一些弊病,众人第一时间未必骂地方官员,而是骂“政府搞什么鬼”

  在台湾,这“政府”未必是指蔡英文个人,就是一个整体的“(偏中央)政府”的概念(大陆想必也如此)。在台湾人的脑中,政府“应该”要方方面面顾好人民,“应该”要在经济上怎样怎样、在各方面如何如何。只是在近二十多年发展相对停滞下大家对政治人物的期望值没那么崇高,“反正四年能换”。

  而日常中,从地方官僚系统的作风作派、到特定事件时的舆情反应等,两岸常常高度相似。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香港老板曾说,自己八零、九零年代去台湾做生意时感叹:就是内地啊!跟香港完全不同!

  与此同时,台湾走的是西方道路,过去的精英、中坚分子也坚定认为“那一套是对的”。所以在看待大陆新闻时,第一时间的反射,往往以“纽约时报”角度。

  但是有时,分析着分析着,又会发现自己也没那么西方。这现象在疫情的时候特别明显,“如果台湾死亡这么多人的话,还得了啊,掀翻政府了”,这话我台湾和大陆的亲朋好友都说过!

  三,论“跟台湾朋友解释大陆”。

  给大家举个例子,最近台湾媒体关注大陆在“整顿、监督资本”,在这一议题的讨论中,台湾舆论纷纷表示“天哪资本家好可怜”。

  对此我严肃地问了在台湾的记者。

  我:资本家很可怜?到底大家有没有搞错?

  台湾同事:台湾不是同情资本家,比较多会认为是程序问题。“我们是有程序正义的,透过订立法规解决,大陆不这样”,大家偏向这个角度。

  我把这个话转述给大陆同事,大陆同事发示:西方或港台玩法,就是给企业加税,这套玩法这么简单。大陆想做的不只是整顿资本,还有产业政策、民生政策,政策制定也有台湾所谓“程序正义”呀...

  以这个案例为例,近年我的公众号虽然很多时候是“在讲台湾故事”,也就是以大陆朋友能接受的方式讲台湾为何入此想,但在现实中我们这些在大陆的台湾人同样也在讲“大陆故事”:尝试跟台湾朋友讲“大陆正在发生什么”。

  我个人的方法,第一步,先判断对方能不能沟通。朋友们,如果你真碰到那种“你们就是被洗脑”或“台湾人基本就是毒”的单线思考型人物,就别说了。

  如果对方会问你,比如“为什么大陆要这样?这样有程序正义吗”之类的,对方就是有可能真的想了解“发生什么事”。就个人经验来看,其实有意愿了解“到底中国大陆正在做什么”的台湾人不算太少,未来更会越来越多。

  第二步,可以尝试顺着对方的思路,比如反问“过去在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中,美国或台湾政府也是采用给企业加税的方式,那是否有效果”?

  第三步,表达“其实我懂你,但我们换个方式看看”。这点在我跟气呼呼的大陆朋友解释台湾时,也是同样的。

  我一般会说,其实体制都有好有坏,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中国大陆走的道路与西方国家、或台湾都不同。所以第一时间台湾的反应是很正常的,但看待大陆就不能用“我们过去习惯”的那种判断逻辑。

  目前就我看到的是,大陆是在尝试如何如何做,是想要解决一些什么什么问题。其实对台湾老百姓而言,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对吧?效果如何可能现在不好说,那你以后可以再观察看看。

  四,每个人的小小使命感。

  因为要写文章,日前我搜集了一些台湾年轻一代(大概都比我小快十岁吧)在Podcast、油管讲自己的“大陆经验”,把内容都大致听一遍,这些小年轻有些是短期在上海或深圳的互联网公司实习过(台湾小年轻现在都知道大陆互联网大厂很牛,九九六在台湾也知名)。

  一开始听得捶胸顿足,天啊还是在说“大陆人比较会表达自己(比较狼性)”、“素质差距大、旅游被坑”等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我也并不觉得是在刻意“黑”,但这些从我高中开始就听烂啦!大家啊!十多年了!有没有新内容!

  但后来发现,这些小朋友分享时也常常会强调,“每个地方不同”、“人太多,其实不能太以偏概全”等等,还听到一个小妹妹分享自己看到的深圳之繁华、与城中村。直白地说,整体上比我22岁时,懂得多太多啦!

  有些观念不会一下子转过来,但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比如学会调侃南北差距、真正发现每个省都太不一样了...等等。这都是不起眼、但在我看来“两岸交流往前进”之处。

  这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五年后、十年后才会发现,“哎呀原来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 。

  我是一个超级玻璃心的人,除了公众号留言之外,这几年陆续有台湾媒体或论坛把我的一些文章转上去,我从不看评论。至少,在现实中碰到台湾人时,我会想着在分享自己的大陆经验时,也给对方一点“台湾不太会看到”的碰撞思考。

  在面对大陆朋友时也会想着如何给“大陆媒体上不会给”的台湾内容。流量可能不多,也只有对台湾有兴趣的小部分小众读者能看下去。

  但是能沟通一个是一个嘛!比如今日头条的留言,但凡看到一个“现在稍微能理解台湾”的留言,就感动死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