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禁止婚前性行为,是中西文化的冲突

大学规定禁止学生婚前性行为。这个东西在观网引发争议。​最根本还是思维的冲突。

首先,中国传统的治世理论,是动态博弈思路,追求的是平衡和均衡。不是新教文化在近代产生的价值观博弈。中国古代人对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捍卫,其实没那么虔诚。

在道家的自然观下,各种价值观不是对立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反而是互补互制的。道家追求的是混元(混合多元,成为一个自然循环的整体),而不是唯一。

追求唯一性,绝对性,是典型的一神教线性思维的产物。

用符号学抽象比喻,中国本土道家文化是圆形闭合,西方近代产生的真理文化是线型延伸。

在这种传统思维下,中国人的治理思维,是一种动态制衡和动态补充的思路。追求的是均衡和平衡。不是唯一性和真理性。

比如性行为这个定义。在西方文化中,只有两个结论:对和错。如果性行为是对的,那就必须性自由。如果性行为是错的,那就必须禁欲。

中国传统思维不这么分析。中国传统讲过犹不及。什么东西,没有绝对善恶。所谓恶就是过度了。禁欲,纵欲,都不好。都是恶。

而中国古代性恶论者认为,性行为,在自然状态下,是导致恶的。这里的恶,不是说绝对恶,而是说,性这个东西,在放任不干涉下,结果一定是泛滥的。

人类因为性带来的快感,会自发追求性,自发的追求,不加干涉,就会形成性滥。性的泛滥就是过度了。过度就不好了。

为了不过度,需要干涉,需要管制。管制的目的不是消灭,而是防止过度。

这是中国传统治理观的精髓。

在这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青少年肉体发育旺盛期,正是性欲爆炸时期。如果不干涉,反而承认是自由,一定会导致青少年的性行为过度化。通过上纲上线的管制进行干涉,对冲一下让青少年蓬勃旺盛的性冲动,达到一种平衡,均衡,制衡的效果。

说句粗俗的大白话比喻。青年男女凑在一起群聚地方。如果不加干涉,甚至公开承认。可能就不是谈恋爱情侣做爱那么简单。可能就是宿舍群p,图书馆里当炮房;校园草坪上扒开直接干了。

为了避免这些过度,过滥的情况出现,用上纲上线的规定,禁止性行为。震慑青年男女。让这些人心里产生畏惧,行为上收敛一下,然后私下执法尺度再针对各种实际情况放宽一下。

最终结果是什么?本来想群p的人,畏惧规定,算了,找个人踏踏实实谈恋爱吧。

本来想在图书馆看对眼就脱衣服开干的人,一想规定,算了,找个没人的楼道拐角亲亲嘴算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治理思维的思路。它说那些狠话,规定那些上纲上线一刀切的东西,不是真正为了不让你做爱,而是要制衡,形成均势,不让做爱文化一家独大。

有人说这些都是乱操心。其实不是。美国是公开承认成年人性自由的。所以美国校园在美国高中群体里,是标准的依法性滥交的公共场所。

在美国的中学生群体里,一提上大学,最多想到的不是学知识,而是终于可以摆脱父母家庭的监管,去大学里多找几个性伴侣体验性交了。这是美国男女生共同的认知。

在美国大学里,读了大学,才找了几个性伴侣,等于大学白读了。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多的找更多各种不同的人性交。这样才没有白活。

这就是美国线性思维和中国传统的平衡思维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青年人本身性欲旺盛,不用鼓励,还要爆发出来,而且没轻没重,基本上会放纵自己性滥。所以要当头一棒,用更加大力度的禁止,均衡一下青年人的疯狂性冲动。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美国人认为,性既然本身就是对的。那么性旺盛,性疯狂,也是对的。因为对的,不可能推导出错来。对的过度也是对。性是对,性过度,性疯狂,性滥,都是对。既然都是对的,就不能否定。

所以,中国大学禁止大学生性行为的规定,实际上反应的不是中国认为性是对是错,而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治理思维认知中,认为过度才是错的。性本身无所谓对错,性的过度才是错的。性的过度需要用规定的当头棒喝来对冲,形成平衡。

对的过度,就是错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逻辑之一。

我们可以反对大学禁止性行为这个规定,但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自己(中国人)制定各种规定的文化思维成因。只有明白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思维的类型和性质,我们才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处于世界什么地位。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