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的出现,并非强行学习印欧语系语法,而是白话文运动的一个必然

【本文由“生活这件小事”推荐,来自《白话里“的地得”的发音完全不同,我上小学时,老师就是引用白话发音教我们区分的》评论区,标题为生活这件小事添加】

  • exlion
  • 真要研究,这三个字,历史上一个不存在,一个有自己的读音和用法,剩下一个正常人根本不会弄错

    还不是后面为了学西方语法逻辑,强行造字造用法,才弄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是在近现代汉语语法领域中的一种典型的常识错误,

跟它并列的,大抵就是所谓60%以上社科类专有名词源自日语。

嗯,错误这个词表达的含义并不准确,或许改成“误导”意思更精准一些,这是一种典型的常识性误导说法。

关于社科名词的谣言,风闻里早有成贴,就不多说了。

这的得地,并非强行学印欧语系语法,而是白话文运动的一个必然。

可以翻一翻从明末一直到民国的白话文小说,民国自不必说,如四大名著这种,还有武侠迷更熟悉的那些诸如七剑十三侠,三侠五义等等,其行文语法,已经与现代汉语差别不大。

实际上,学界普遍认为,“的得地”的区别萌芽,始于宋元白话,这是把时间又前推了五百年。

一千年来的以民间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已经在形成如今的“的得地”,说这是强行学西方语法,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跟西方语法完全没关系么?也不是。毕竟五四白话文运动时期,西学东用是个主轴。

借鉴别人的成熟体系,完善自身,这个不是只能用在工业化上,用在白话文语法确立上,逻辑方法也是一样的。

的得地之外曾经还有个底,但随着人民群众的使用,最后一个消失了,只留下前三个。这足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合不合适,使用者会自然做出选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