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洋变成印度洋,谁的无知?
小西洋变成印度洋,谁的无知?
一、文艺复兴催动了西班牙、葡萄牙大航海?
文艺复兴催动了西班牙、葡萄牙大航海? 错! 是北非跨海的大食后裔(穆斯林)
下图最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国土变迁:
唐朝(618年—907年)
宋朝(960年—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1644年)
二、跨洋地理,谁的无知?
1487年,迪亚士的路线图:葡萄牙---非洲西南端---小西洋---返航(如下图)
1492年,哥伦布的路线图:西班牙---大西洋---美洲古巴、海地---返航
(如下图,其发现新大陆,认为是印度,认为到了亚洲,但没见到亚洲的财富)
1497---1498年,达伽玛路线图:葡萄牙---好望角---印度
(如下图,西洋人首次找到东方航线,穆斯林都跑得不能再熟了,中国人都熟悉)
1499年,亚美利哥路线图:葡萄牙---美洲巴西和委内瑞拉/小威尼斯
(新大陆此时才被正式识别出来,并命名为阿美利加洲,然而印第安人的称呼却讹传到现在)
1519年---1522年,麦哲伦路线图: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首次环球航线成功)
(注意非洲西海岸和东海岸沿岸据点的时间)
三、西洋人到底有知还是无知?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
上海徐家汇的名称即源于徐家,也是上海作为基督教重镇的肇始。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
其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
开创“利玛窦规矩”,意即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认为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他还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并指“上帝”概念早已存在中国上古文献中,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著中国士人服饰,其人深得明末士大夫的推崇交好。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的《坤舆万国全图》,作于1602年,关于印度地区的描述如下:
关于欧洲的描述如下图:
艾儒略(1582—1649)是继利玛窦之后,在中国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重要人物,他的《职方外纪》,也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
《职方外纪》插图,明朝天启3年(1623年木匠皇帝当朝,崇祯帝的兄长)写成
《职方外纪》言称, 未被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南印度地区,就是中国古代所称的天竺地区中 五个印度方国所在地。其南方地区通晓天文知识和性理学,各职业从业者乃是依据种姓制度世袭。国王传承则包含了母系氏族观念。
莫卧儿帝国兼并南印度以北的其他四个印度方国,旧有风俗只在南印度,莫卧儿国家多大象。
如下图,莫卧儿帝国攻灭西印度和东印度的故事,以及波斯帝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国人机智求新,造巴别塔遭天谴的故事。
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故事中人们建造的塔。根据篇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了宗教性解释。
西方民族国家的建构来源和所谓的国际关系准则的肇始
四、大清稳定二百年(1644年-1852年),小西洋还是小西洋
天主教入华年表:
1552年 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 到达珠江口外的上川岛,待机进入中国,同年病逝。
1555年 耶稣会士巴莱多到广州,在葡籍士兵中传教
(广州有市舶口岸、有外籍洋商,澳门为葡萄牙真金白银实租的贸易中转场,筑城、建教堂、收纳洋人聚居)。
1557年 耶稣会士匝勒到澳门建立圣堂。
1568年 耶稣会士卡内罗到澳门就主教职。
1579年 罗明坚到澳门,不久获准居住广州。
1582年 罗明坚进入肇庆,不久返回澳门。利玛窦到达澳门。
1583年 罗明坚偕利玛窦到肇庆。利玛窦自称“西僧”(效果不佳,不久穿上儒服自称西儒)。
1588年 罗明坚返回欧洲。
1589年 利玛窦被迫由肇庆迁居韶州。
1591年 利玛窦从瞿太素习汉学,改称“西儒”。
1594年 传教士郭居静到韶州。
1595年 利玛窦到南京,同年转赴南昌。
1596年 利玛窦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
1598年 利玛窦与郭居静第一次到北京,两月后即回南京。
1601年 利玛窦到北京,获准居留传教。
1603年 徐光启在南京受说入教(徐光启时年四十岁,尚无科举功名)。
1604年 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时与利玛窦交友,互相学习与合作(翰林院类似中央文献研究室)。
1605年 利玛窦在徐光启的帮助下建立北京南堂。
1610年 利玛窦卒,获赐阜城门外滕公栅栏墓地一块。李之藻受洗入教(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1611年 利玛窦葬于滕公栅栏。杨廷筠受洗入教。
1613年 龙华民反对利玛窦包容中国传统礼仪的主张(龙华民为继任的耶稣会中国总会会长)。
1616年 沈榷发动南京教案。徐光启、杨廷筠等上书护教。
1617年 庞迪我、王丰肃等被押送澳门(澳门是西洋人的集散地,押送过去是为了递解出境、听其自便)。
1623年 西安唐代的大秦景教碑出土。
1627年 在华外国传教士于嘉定(今天的上海嘉定区)召开会议,讨论对“天主”称号的意见与分歧,徐光启、杨廷筠、孙元化、李之藻列席会议。同年杨廷筠卒。
1629年 徐光启奏请设立历局,启用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汤若望等治历法。
1630年 李之藻卒。
1631年 在福建传教的多明我会士上书教廷指控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礼仪的包容作法
(耶稣会为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影子,而多明我会是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影子,表面上传教方针的扯皮实质是两国争斗势力范围的外溢效应)。
1633年 徐光启卒。罗文藻受洗入教。
1643年 多明我会士黎玉范向教廷指控在华耶稣会,挑起“中国礼仪之争”。
1644年 清兵进占北京。汤若望等获准留住北京城内。
清朝前期西方科学家列表
1645年 教廷禁止中国天主教祀孔祭祖(就是给西班牙葡萄牙划分地球殖民分界线的罗马天主教廷)。
1650年 顺治帝亲政,封汤若望为通议大夫。同年,南明永历王朝派耶稣会士卜弥格去罗马求援。
1652年 顺治赐汤若望御笔“钦崇天道”匾
(传教士自利玛窦明末谎称西儒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天道、天下以及钦天监历法 嫁接到 天主教上)。
1654年 顺治赐汤若望墓地一块,在滕公栅栏利玛窦墓旁。同年,罗文藻晋铎。
1656年 教廷允许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
1659年 卜弥格返回中国,病故于广西边境。同年,南怀仁奉召进京协助汤若望治历。
1664年 杨光先弹劾汤若望,兴起“历狱”。清政府下令禁教,拘捕教士。全国教务由罗文藻支撑(康熙刚登基,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裁决的结果)。
1666年 汤若望病逝。同年12月,南怀仁勘校出吴明炬所造历法的错误(今有论文发现说法可疑)。
1668年 因历狱拘押在广州的传教士决议在中国礼仪问题上,遵行1656年的教廷法令。
1669年 康熙亲政为汤若望平反。南怀仁主持钦天监。清政府对天主教逐渐弛禁。
1674年 教宗克雷芒十世晋升罗文藻为主教,遭多明我会抵制。
1676年 南怀仁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区会长。
1685年 罗文藻在广州祝贺晋牧。
1686年 康熙下令将雅克萨俄罗斯战俘押解入京。东正教随战俘传入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有中国传教士参与筹划)。
1687年 南怀仁卒。
1688年 洪若、张诚、白晋、李明、刘应等受法王路易十四差派到达北京。同年,罗文藻在南京为万其渊、吴历、刘蕴德晋升铎品。
1690年 教廷下令南京与北京为正式教区。罗文藻任南京第一任主教。
1691年 罗文藻卒。
1692年 由历狱引的禁教令全部解除。
1693年 康熙赐地建“救世主堂”(即北京北堂前身),并书亲书“万有真原”匾一块,对联一副,诗一首。同年,颜珰在福建发表牧函反对“中国礼仪之争”。
1700年 康熙指出祀孔祭祖不含宗教性质
(康熙谕旨将祀孔祭祖称作 中国人的敬爱之心、敬畏之心,不是异端邪教,声明罗马教宗指责的不对)。
1704年 教宗克雷芒十一世禁止中国天主教祀孔祭祖。同年派罗铎访华。
1705年 康熙接见铎罗,表明对“中国礼仪之争”的态度。
1706年 康熙第二次接见铎罗,答应召见颜珰。召见后,下令驱逐颜珰。
1707年 铎罗在南京发布教宗克雷芒十一世的禁令,康熙遂下令将铎罗押解澳门,在华传教士必须领取内务府的“印票”,驱逐一切不遵守利玛窦规矩的传教士。
1710年 铎罗死于澳门。
1715年 教宗发布《自登极之日》谕(即《禁约》)。康熙立即逮捕宣读《禁约》之人。‘
1720年 教宗特使嘉乐到北京,就“中国礼仪之争”谈判无果,回澳门发表“八项准许”以求妥协。
1721年 嘉乐返回罗马。
1722年 雍正即位,严令禁教。除北京外,各地天主堂均被毁(传教士据说参与皇位继承之争)。
1723年 福建省福清县发生民教纠纷,总督满保上疏请驱逐教士。
1742年 教宗本笃十四世发布《自上主圣意》谕,重申1715年的“禁约”。乾隆则下诏重申禁教。
1746年 福建省福安县发生教案,耶稣会士桑主教等被杀。
1747年 多明我会黄安多、谈方济在苏州被处绞刑,株连甚多。乾隆下诏严查海口,杜绝“奸人”。
清朝时期西方科学家列表
1773年 教宗克雷芒十四世解散耶稣会。
1775年 中国耶稣会被解散。
1784年 乾隆诏令搜捕秘密入境的传教士。
1804年 教廷任命在钦天监供职的遣使会士毕学源为南京主教。
1805年 嘉庆批准取缔天主教章程。
1811年 嘉庆重申传教、习教治罪条例,并对禁教不力的官员规定处罚条例。
1814年 马礼逊为蔡高施洗,中国有了第一名基督教新教教徒。
1834年 洪秀全得到基督教新教牧师梁发的《劝世良言》。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开“传教条款”之先河。外国传教士大举进入中国。
1843年 洪秀全创“拜上帝教”。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开会决定在五个开放口岸建立永久传教事业。
1851年 洪秀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1859年 清政府允许信教自由。
1861年 法国在《中法北京条约》的中文条约文本中私自增加“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自造自便”。各国传教士据此在各地买地建堂。同年,开始发生“还堂风潮”。
1864年 太平天国失败。拜上帝教消亡。
1900年 庚子教难。
但从顺治到道光年间,供职钦天监的监副或者监正大多数为西洋人,名称罗列如下:
继汤若望、南怀仁之后,掌管钦天监的有闵明我(Philippe-Marie Crimaldi)、庞嘉宾Gaspard Kastener(Ou Castner)、纪理安(Bernard—Kil ianStumpO、戴进贤(Igrannace Kogler)、刘松龄(Augustin de Hallerstein)、傅作霖(Felix de敝站ha)、高慎思(Joseph d’Espinha)、安国宁(Anore Rodrigues)、索德超(Joseph.Bernard d’Almeide)、毕学源(Pires Pereiru)。
而清朝留存的坤舆图本,印度洋还是小西洋。
清《坤舆全图》,康熙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制
清《坤舆全图》,传教士南怀仁制作的传世木版笔彩本
日本山海舆地全图(Sankai yochi zenzu),
约1785年长久保赤水 依据1602年版大明坤舆万国全图绘制
《海国图志》,清道光24年刊本(公元1844年)
《海国图志》,清道光29年刊本(公元1849年)
《海国图志》,清咸丰二年刊本(公元18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