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拆一流?为什么不允许有本事考进去的孩子得到好师资?
【本文来自《5年一换,人生有几个5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糯米小么么我都魔幻了!你是真的老师么?疯了么?小孩怎么能6年用同一批老师,正常都应该2-3年必换一批老师,6年不换老师这种事,只对老师来讲是好事,因为舒服,前面花1-2年把学生的脾气杀成自己喜欢的模式了,后面4年教起来舒服的如神仙!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情况非常糟糕,无论是语数英,一个能横穿1-6年级好的教师是极少的,因为根据学生变化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的变化,教学风格是需要转换的非常明显的!往往教低年级的好老师,她是很难上好高年级的课的!你如果真的是一个小学老师,怎么会说出这么不专业的话!轮岗真正的麻烦就是老师要跑来跑去,特别是房子买在自己学校很近的!对于二三流学校的学生,轮岗绝对是个大喜讯!因为一流学校的好老师真的挺多,也真有水平!
校际轮岗和年级换老师是两个概念。
1,每个学校招老师的水平是有差距的,这你承认吧?名校招的老师入门门槛就更高,比如名校的特级教师和学术骨干多,校内的年级调动轮岗当然没问题。
2,但是把不同水平的学校之间大规模调换,这就是把名校的师资架构给拆了,大家吃大锅饭。
对三四流当然是好事,越末流的越高兴,但是一流的呢?从此以后,没有一流学校了。(把清华拆了不会分出无数个清华,只会遍地流水线学校)这里主要说中学的问题。
因为都被你们的私心给拆了。拆一流容易,建一流难。
我就问为什么要拆一流?因为自己家考不进去所以也不允许勤奋有本事考进去的孩子得到好师资?
重点学校怎么不公平了?你要是有本事你考进去啊?跟你家多少钱没关系,只要仗着智商和勤奋你就能获得跟你能力匹配的老师。
天才学生让庸师水平的教,特级老师去教不想学的,真是人间悲剧。
好教师不能教好学生,资源错配,害了老师误了孩子。
guan_16053222031976大兄弟,你没有孩子吧?或者你孩子还没开始上学吧?否则你怎么会连“在中国,小学和初中不是考进去的,而是按家庭所在地划片分就近入学进去的”这个基本事实都不知道呢???张嘴闭嘴什么“凭本事考进好初中”?开的什么玩笑?! 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北京还是别的地方,全国都是执行的分区划片就近入学政策,根本就没有什么“考进去”这么回事!这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政策,法定政策就是这样!这政策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我有孩子了现在也还是这样。我老家是这样,这次话题的制造者、我大学所在地的北京也是这样。我工作生活过的其他省市也是这样。虽然我前几年为了孩子上学在老家买的学区房,但我支持这样轮换教师和校长。
这就是我要说的问题所在。这里绝大部分人都是,只看到了最后的枝节,而看不到整体的问题所在。
把基础教育逻辑 和高等教育逻辑对立起来,成绩好考进清华天经地义,为什么成绩好考进重点中学不是天经地义?(从前是不需要质疑的,成绩好考进去,但近年受西方观念影响开始推翻过去考试竞争逻辑)公立基础教育为什么就必须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禁止智力竞争激励?平均主义,不是公平。
底层逻辑是反竞争反考试,但社会竞争是必然的,公立重点学校对生源升学的选择也是正当的(否则公立重点学校不承认智力竞争,私立学校全力智力竞争,公立的集体边缘化就是必然),智力竞争激励制度是良性竞争,但现在被反竞争搞平均主义冲击了太久,仿佛公立学校就是必须吃大锅饭才叫公平。
目前大部分初中是靠学区买房(也有少部分成绩最好的学生靠考试,但就这少部分考试也是被严厉打击的对象),这本身就是用金钱买学区。如果小学怕孩子太小竞争入学太激烈,就近买房还勉强说的过去,但初中为什么还要靠买并且靠买才是教育公平?初中阶段为什么还要反竞争,你们为什么要鼓噪基础教育智力竞争不公平?靠买就公平了?把名校打倒大家都躺平就公平了?
最后必然是两种:1,金钱买私校参加智力竞争,公校全面平庸化,这是更严重的阶层分裂。2,如果公私校差别太大,那就连私校一起禁考,把公私名校的师资架构都拆了。全中国基础教育都大锅饭混。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情况。
你们不质疑靠金钱进好学校,却转头要把名校打倒,要反对智力竞争(最后结果就是公校全废,私校全面智力竞争变优质),这逻辑又是为什么?再严重演化,废高考的声浪都起来了。高考智力竞争是你所能争取的最普及公平的竞争了,改成主观素质评价或各校日常考察文艺考察,潜规则更多,你能更公平吗。只要反竞争反考试的逻辑不纠正,而这个社会就是必然要竞争,那么后面的各种措施执行下去都会变形,禁正常考试升学就会变成奥数竞赛,禁了奥数又会变成其他补习形式,禁完补习班又变成底层不学 富足家庭搞一对一,或者公校禁考平庸化、买进私校全面竞争,形成更严重的阶层问题。。
我怕的是中国最天赋的孩子们将来没有好学校可读了,凭他们的智力勤奋无法得到公平的竞争(目前还有偷偷的考试择尖给这些最天赋的孩子们一线希望),匹配上优质的教师。我更怕的是基础教育反竞争禁考试的观念日渐风行。你说学区房不公平是吗? 那你就呼吁恢复智力考试啊?凭智力和勤奋考进去,根本不用担心钱不够买学区房。我们前几代人勤奋考进重点学校从来没为钱不够担心过。为什么你们就非要说基础教育考进去是不公平?最终实现全国躺平吃大锅饭混日子才是公平?
恢复智力竞争激励制度,恢复公平考试选拔的基础教育,才是我一直呼吁的。
guan_15785523611996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一流学校”,其实就是以前的“重点”小学、初中的改头换面。当年为什么要取消“重点”小学,初中?就是“重点”小学、初中造成了教育不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追求全民的教育普及,而不是追求“精英教育”。平民老百姓子弟凭什么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师资教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昨天 15:55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 赞2 收藏
当年取消重点,还不就是你这样的声浪太大。
你考不进去,所以别人考进去的是权贵??考不进去的就是平民,考进去的就是权贵,所以要打倒重点学校,因为曾经我们这些考进去的“权贵”对你们“平民”形成不公正竞争了?这逻辑你不觉得荒诞?当年千万个拼搏考上好中学好大学的农村学生怎么不出来挨个说说自己是如何“权贵”的?
你知道你这种声浪太大的后果是什么吗?就是后来取消智力考试竞争录取,改成买学区房升学,所以你满意了?于是现在你们又发现金钱买学校不公平了,再鼓噪,不是呼吁要恢复智力竞争这个强调人本身能力的公平竞争,却是要呼吁把一流学校全拆了,所以全国没有一流学校,不管爱读不读的都吃大锅饭。这就是公平?
作者“云湄”先生,你问:“把基础教育逻辑 和高等教育逻辑对立起来,成绩好考进清华天经地义,为什么成绩好考进重点中学不是天经地义?”你的提问,已经反映了你根本不懂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占人口大多数的心智健全、身体健康(近视不超过200度,无抑郁症,无肥胖症,无脊柱病)的18岁的合格公民。而不是选拔科研人才、治国人才。1980年代的高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选拔功能,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变态状况。我已经数次给教育部写信,要求消灭“重点普通高中”这个东西。“重点普通高中”将成为历史名词。日后,一旦时机成熟,就连大学本科教育也将大大地均质化。可以分为“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两个层次,对本科新生电脑摇号录取。例如:某同学参加高考,被“中国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录取,然后通过电脑摇号分配校区。可能分到“中国国立大学10003校区”(即清华大学),也可能分到“中国国立大学10742校区”(即西北民族大学)。如果这名同学来自江苏,不愿意被电脑摇号分配到西北的话,那么他可以报考“江苏省立大学”,然后在省内被电脑摇号。将来,清北等名牌大学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则上只有研究生,不再有本科生。
因为你经常给教育部写信要求取消重点高中,所以重点高中将成为历史名词?
你是美国派来的救兵吗?把中国的科技生产力都折腾光是你的历史使命吧。教育部居然能这么听你的。虽然你对我用敬语但我忍不住想说这句心声冒犯你。
你还是先去读我的系统论述:■厘清教育的逻辑 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569438
如果没有看长文的耐心就从第二段开始【 教育怎么匹配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什么样的教育最终带来的社会形态是进步的?】
你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是刻板的,你只看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完全斩掉了增量目标,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如果能达到全部60分及格以上而大部分人70-95分,在你这里就全部人能且只能60分,你就跑去跟教育部反复说:只有全部60分才叫公平,有一个80的都体现了不公正。而你对高中以上非义务教育的设想,更是相当离谱。你喜欢吃大锅饭全民抽签的教育体系,说明你不仅不能深刻吸取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平庸主义的严重弊病历史教训,甚至连古人都不如,古人科举尚且知道才德配位,你这是万事抽签好,可能你比较适合占卜行业。
对不能宏观思考的人,他只看细枝末节,假如一开始错了一件事,就势必要一错到底、越来越离谱。
1,本来是高分者考进好学校的公平制度,假如因为某些舆论原因把考试取消了,这个错误姑且不论;
----------好学校一边招收对口学生,满足社会就近义务;一边继续招收一小部分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不埋没别人的天资和勤奋。
2,某些舆论继续扭曲,既然大部分人都靠学区(实际就是金钱买)或者抽签(靠运气),那么你们这些极小部分最好的学生考进去也显然不对---------- 禁止一切考试。
3,禁止一切考试了还不够平均(把这句话再读3遍:平均和平庸不是公平)-------------------把一切好学校都拆了,学校都变成3流,于是所有人不分天资勤奋度,都读3流学校,终于实现了从学生到学校的平均和平庸。
不妨写一下我提出的正本清源恢复方案:
1,本来高分者被选拔,考进好学校是一贯的公平制度。取消小学入学择校考试,是为了减轻幼儿园等低幼期的孩子压力。小学入学可以一直取消考试,并将小学学校师资调整的相对平均(做不到、也不应该绝对平均),实现小学的相对平均教育环境,是因为入小学没有考试,将由初中来进行逐步激励匹配。
2,小学升初中满足两点:一、全员升学,确保全员接受义务教育;二、全员考试,择优选校+对口\摇号。
这里简单辨析两个概念:义务教育到底是全面平庸平均教育,确保所有人既不勤奋,也不应该有学校鼓励好学生? 还是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但依然鼓励勤奋优秀?(一个是强制全面平庸,一个是基础保底+能者激励)
如果承认义务教育是基础保底+能者激励,那么考试择优是唯一公平的激励制度。进一步,为了阻止马太效应(全面自由掐尖导致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考试择优应该控制掐尖范围。a,全员升学考试,最优秀的前10-20%考生进入成绩择校模式(成绩最好的学生分散纳入几所重点学校,作为择优组成),确保资优生得到应有的鼓励。b,剩下的90-80%学生,进入学区对口摇号模式,全部学校对口+摇号接收,重点学校也会接收无筛选生源。---这跟此前的模式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是全员考试公开公正的择优,这会防止考试极端化奥数化。同时提供几种升学模式,首先保障最拔尖的小部分人群能不辜负勤奋天资;剩余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区对口\摇号。
换个直白的说法:要么你勤奋努力考到理想的学校;要么你家庭买学区保障大概率的摇号;要么你既不勤奋天资也不买学区,那就等运气看能不能摇到好一点的学校。如果你既不勤奋天资,也不买学区,运气也不眷顾你,那你至少还是能读普通初中,普通初中也没亏待你,义务教育的保底任务是没问题的。
3,初升高执行成绩筛选制。其他一切顺理成章。
不断改革如果是指改掉优秀的,不断向自我毁灭进发,不断重复踩历史的大坑,那什么叫不忘初心?
如果你这样的全面大锅饭意见成为现实,中国的全盛科技走势就这被强行逆转,改开40年的智力人才积累被强行打断,中国靠无数智力竞争选拔出的技术人才厚度创造了人类生产力增长奇迹,居然自断双臂,只能说是时代的最大悲哀。
看得出来,答主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思考,只可惜现在的政策跟你的思考方向不同。
回到以前的模式,也就是说初中就是考进去的,曾几何时我也是经历过这样的时候的,说起来我也是这种模式的优胜者,然而那个时候的竞争强度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都知道,要在12岁的时候就定下他的终身是非常不可靠的。照理说一考定终身的年龄,应该越迟越准确。如果说大家都还是我们小时候那样不鸡娃,那么哪种模式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初升高分流或者小升初分流,都是一开始接受比较平均主义的教育,分流后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然后走向不同的职业道路。
我们小时候小学差不多,初中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高中的差别则是决定性的。这样进入一般的初中或者一般的高中,都还有奋发向上逆袭的可能性,可供智力发展较晚,心智成熟较晚的人用。也有些人到高中才开窍,不过这就偏晚了一点,在大学上面可能会有点吃亏,那他只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努力了。
总的来说,初升高分流是综合考虑了大部分人学习开窍的时间,最具性价比的做法。
如果不普遍鸡娃,其实过程与上面类似。因为即使我们当时小时候,也有一些看重教育的家庭,请家教的家庭,父母是老师或公务员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比其他家庭的要有优势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这些并不能抵过天生的聪明和持续的努力。而且我们要承认,人生来还是有一些机会不平等的。即使在最平均主义的年代,这些还是会有的。只是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可以追上这样的差距。
注意现在的问题是现在普遍的鸡娃。因为普遍鸡娃,按你的方法来只会把分流的门槛提前到小升初,鸡娃的门槛更加大大提前。小孩可能要在完全不适合被鸡的年龄承担不适合他年龄的重担,因为“不然就来不及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首先小升初分流,对判断孩子前途的准确性就已经大大不足。其次,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兴趣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我估计你的意思其实是回到类似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方式,小升初小分流,初升高大分流。但是你千万不能忽略现在普遍焦虑普遍鸡娃的这个状态,小升初有一个分流的结果就只会让分流提前到小升初,鸡娃更加提前。
所以现在教育部门采取的策略就是小学和初中都完全平均主义,初升高再分流。这样一是可以保住大部分孩子不被激,不被强迫的负担压迫的毁掉。二是减轻家长的负担。
至于你担心的问题,这样尖子生会失去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就是做出了取舍的。为了大多数的孩子能够不被鸡,减轻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整个社会不再焦虑。
你关于尖子生的问题,不过,我们需要那么多尖子生吗?尖子生是否就是天才?有多少学科必须要天才才能推进学科的建设?否则我们需要那么多天才吗?天才到底是天赋更重要还是培养更重要?顶级的天赋是否可以做到如处囊中其锥自现?整个社会要考虑培养成本的,我们现有的培养体系是否可以保证能被观察到的群体出现的天才数量,已经足够我们的社会使用?如果是培养更重要,那我们现有的体系是否已经可以保证顶级和次顶级的天赋培养成才?如果这些都可以理顺,那么是否所有的尖子生,所有的天才都能得到顶级的培养,并不重要。
以上一段完全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的,可能听起来会非常的冷酷。父母总归是希望自己家的小孩一定能成才,不要耽误有可能的天分。但社会看儿童本来就不是父母看自家小孩。为了平息整个社会鸡娃的焦虑,有些天才就只能指望自己发光。
有一种情况除外。有些家庭有财力智力可以对下一代进行更好地培养,他们无论在哪个年代,即使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也能把子女培养成国家级大师。
早晚都要竞争, 但也不至于为了选拔优秀初中生,就残害大部分小学生的童年。
对社会来说,小学不要竞争太激烈, 对个人来说,孩子成绩还得抓紧,但是也要控制自己不要太焦虑。 初中以后自己能知道学习了,好不好也一定程度看自己了。
作为小学生家长,目前的政策大力支持,短期内想办法补习可能避免不了,也许过几年小学生能轻松一点,也是好事。
我这城市,教师和管理骨干的轮岗早就默默试行十几年了,相信其他不引人瞩目的地方也有类似的。
1差学校的老师是教不好好学校里面的好学生的,错误的!所谓差校老师去好校,好校好学生没啥变化,这些好学生本来就高智商,很多早就是自学型的(尤其最好的重点高中),老师的作用不大。
2好学校的老师也教不好差学校里面的差学生,正确的!差校的差生谁来教都那样,说白了就是本身天赋不适合读书竞争这个赛道,和老师没有多少关系。(矮个子拼篮球啥教练啥设施也没用,可社会又让矮个子看不到其他自身优势项目有出路,情绪。。。利益。。掺杂。)
网上特别容易变成跑题抬杠(歪楼互喷),这个问题分为2个层面:
第一层面(纯教育):
1生源永远是第一位的,好学校无非是掐尖扎堆当地最优质的生源(主要是考试入学选拔的私立初中名校和中考入学选拔的重点公立高中),而不是好校的校长和老师比差校有啥本质区别。
2社会就是存在学习优势人群(包括不限于考一代二代甚至三代集中的机关公务员教师教授工程师。。。),他们的子女学习好的比例确实相对较高,他们子女扎堆的学校(小学)就是会相对成绩好,其他跟风家庭和资本一炒作就形成所谓学区房。
3学霸是父母生出来的,学霸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父母家庭的教育很重要,但也不是学霸出现的主因,说白了主要是天生的,是人类生物方面的现象,所以出现学霸的家庭是非常随机的,只是在某些优势人群出现的比例相对高一些,这些人子女只要择校扎堆,就很容易让个别学校(尤其小学)成绩比较好。
第二层面(社会层面):教育考试选拔从来就不是个单纯的学习问题,明朝的南北榜可以帮助参考理解
1同意生源是第一位的前提下,再来讨论校长教师轮岗和入学生源平均化的社会利弊,不同意这前提的同学请回第一层面(纯教育),不然跑题歪楼没有意思
2.校长教师轮岗和入学生源平均化的社会利弊,好吧,我现在也不知道,也不好说,就这样大家自己想了,反正我觉得正确的分寸只能是左边和右边之间的在某个时间段的某个点(正确的废话,哈哈)
一周课程总体概况:
去年私校的课程安排,上午3-4节正课,下午1节正课,
私校比公校语文多1节,数学多2节,英语多2节。总的正课大概私立一周多5节课(不计校内补课)。
然后今年公校语文再减2节,数学再减3节,英语再减2节。如果私校保持去年水平,一周私校就比公校的正课多上了12节课。一月多48节,一学期多192节课,一学年多384节课。
就去年私校的课程安排,上午3-4节,下午1节,也远比我们当年读书时松。
我们当年上午4节正课,下午1-2节正课+1-2节文艺体育。正课比去年的私立学校一周多上7-10节课,一月多28节课,一学期多112节课,一学年多224节课。
所以,当年的我们,比现在的公立小孩,一学年最低也多上了608节课。
说中国改开生产力30年反超西方200年积累是怎么回事?这不明白的很啊,一年少上608节课,12年少上7296节课,
水平能一样啊。
张嘴闭嘴什么“凭本事考进好初中”?开的什么玩笑?! 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北京还是别的地方,全国都是执行的分区划片就近入学政策,根本就没有什么“考进去”这么回事!这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政策,法定政策就是这样!这政策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我有孩子了现在也还是这样。我老家是这样,这次话题的制造者、我大学所在地的北京也是这样。我工作生活过的其他省市也是这样。
虽然我前几年为了孩子上学在老家买的学区房,但我支持这样轮换教师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