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爵士乐这么不遭人待见?

  音乐哔哔机:

  大家好呀~"音乐哔哔机"是哎呀音乐编辑部新开设的周末推荐栏目, 在这里你将看到小编们私藏的各种音乐电影、书籍、访谈、音乐好物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爵士」~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爵士钢琴家上原广美演奏完毕之后,许多人对演奏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和吐槽,也对爵士乐这种冷门音乐表示了相当的不理解。

500

  “这就是皇帝的新衣,一点也不好听!真搞不懂怎么有这么多人吹。”

  有一说一,爵士,自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不懂的人觉得它乱七八糟,压根儿听不懂,要不就是觉得这是咖啡厅里播放的轻音乐。

  懂的人也会觉得它过于复杂,对技术的要求太高,无数的混合调式和数不清的琶音与变拍,实在是太难了。

  连不懂装懂的学渣们没事也喜欢去踩它一脚。

500

  既没有人听,又极难上手。所以连它的演奏家也时常吐槽:这种音乐应该叫“绝市”,不应该叫爵士。

500

  “摇滚乐手给三千个观众演奏三个和弦,爵士乐手演奏三千个和弦给三个观众。”

  这些烂梗也时常流传在音乐人间,被当成男人酒局上的黄色笑话一样,用来博取众人一乐。

  可见爵士在我国,实在是一种不太受欢迎的音乐。

500

  然而说实话,这些都只是长期以来对爵士的偏见与误解。

  如果我们硬要把各种音乐风格比喻成一个班级的话,古典乐就是坐在前排,家境良好,性格严谨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端庄的味道。

  流行乐就是班里那个交际花,社交能力MAX,性格好会说话,大家都喜欢他。

  摇滚、民谣、说唱,都是艺术特长生,都很有个性,但是摇滚乐的文化课成绩也还不错。

  而爵士乐,就是那个不太爱说话,总是坐在教室后面睡大觉,上课不听讲,但每次莫名其妙都能考年级前三的隐藏大佬。任你如何指指点点,他都懒得搭理你。

  在一切音乐风格之中,爵士乐是最复杂也最难抓到规律的音乐。

  看似自由散漫,实则隐藏着一个苍老的灵魂。

  看似优雅持重,实则内心有一座活火山,随时喷薄着火焰。

500

  一切不理解在爵士乐的眼中,就像是孩子的胡闹,谁会和一个孩子去置气呢?

  只有真正音乐素养高强的人,才能懂得欣赏背后的奥妙。而一旦你真正感受到了爵士的魅力,你也就会明白,音乐真正的魅力与其丰富的哲学性。而如果你把它当成了笑话,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成了笑话。

  今天的周末推荐,小编为大家带来两部和爵士有关的影片,来谈一谈究竟什么是爵士。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请大家谨慎食用

500

  《坂道上的阿波罗》

500

  这部由渡边信一郎导演,菅野洋子担任配乐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果你不知道渡边信一郎这个名字的话,可以先听一下这句话:「你可以永远相信渡边信一郎的音乐审美。」在日本,一旦在动画或是影片中带有渡边信一郎的名字,那么就意味着这部影片的配乐一定极其优秀。

500

  从《星际牛仔》到《混沌武士》,再到《卡罗尔和星期二》,每一部经由渡边信一郎制作的影片,不光是质量口碑皆上乘的佳作,更是在音乐上频频令人惊艳。

  而菅野洋子同样也是极其优秀的作曲家,不光音乐理念大胆前卫,且水平极高。并且她与渡边信一郎早已合作多年,《星际牛仔》、《东京残响》等这些配乐极佳的作品,都是经由她所出手。

500

  这两位在音乐审美上极高的艺术家,每次合作出的作品都像是一瓶年份上等的美酒,醇香清冽,而这部《坂道上的阿波罗》也毫不例外。

  影片讲述了一个底色悲凉,但又充满希望的青春成长故事

  故事背景是60年代,转学到小镇的男主薰是一个性格冷漠,不喜与人交流,然而成绩出众,弹得一手好钢琴的尖子生。

  然而在表面的高冷之下,实际上的薰却生活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平日里忍气吞声小心翼翼,还要承受远房亲戚的白眼讥讽。

500


  在长期的压抑下,薰养成了一种遇到不好的事情,就会忍不住呕吐的病,而在天台大口呼吸是缓解这种症状的唯一方式。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需要经常转学。

  但在新学校里,他喜欢上了性格温柔的唱片店老板女儿律子,也因此结识了性格放荡不羁,经常打架,喜欢爵士乐的鼓手千。

500

  由于律子喜欢爵士乐,在青春期朦胧爱情的悸动下,出于少年想在心上人面前表现一番的虚荣心理,薰开始学习爵士乐,并加入了千的爵士乐团。

  影片中引入了大量对爵士乐的科普,例如在起初,同一个乐句,薰觉得千弹奏的爵士乐句乱七八糟,拍子根本就不准。而千对薰弹奏的严谨卡在拍子上的乐句严肃地回驳:没有Swing(摇摆感),根本没有爵士的味道。

500

500

  此处引入了Swing,这个在律动音乐中极其重要且基础的概念。有过律动学习经历的小伙伴应该都懂,这个属于从入门到入土都离不开的一种技巧了。

视频连接请戳

  而在逐渐的暗自较劲中,薰也逐渐感受到了爵士乐的魅力,爵士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和千从原本的互相看不惯,慢慢互相走进了对方的内心,结下了最佳搭档的友谊。

  两人也为影片中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段演奏,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而除了美妙的音乐,影片始终还是围绕着少男少女们的感情和成长进行的,而他们的感情,简单来说就是:男主喜欢女主,女主喜欢男二,男二喜欢女三,女三喜欢男三。

  男主和男二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令人严重怀疑是爱情的关系。

500

  我简单画了个人物关系图,大家具体可以按照这张图来对照。

500

  而在令人啼笑皆非的感情关系下,虽然以青春为题,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场五味杂陈的人生大戏。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伤痕,例如千是一个美日混血的孩子,不光被母亲抛弃,从小也受尽排挤。

  故事处于60年代的昭和,那是一个动乱与热情并存的时代。在这些不安的,令人压抑的背景下,爵士乐是将这些复杂的人性连接在一起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会是爵士?

  影片中律子、千、薰三人合奏的那首《My Favorite Things》,这首如此阳光的曲子在爵士的演奏手法下,却染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令人在感叹友情的美好之余,又显出了青春脆弱而苦涩的一面。

  再比如影片中薰不远千里去寻找自己多年未见的母亲,最终分离时,配乐却并不是多么苦恨情深,而是一首节奏轻快抒情的曲子。

  将离别的情绪渲染五味杂陈,令人不得不久坐在椅子上,细细回味这感觉。

  因为情感唯有在苦涩夹杂着甜美时,才显得尤为珍贵,就像是醇香的单一麦芽威士忌。这种细腻的情感,唯有爵士才能描绘。

  正如人,或者人生,人生从来不存在多么纯粹,有的只是一杯混杂着酸甜苦辣的苦酒,饮下去令人默默无语。人身为这世间最大的情感集中体,其情感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任何一段文字、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形容出来的。

  而这,正是爵士那些复杂的和弦与节奏的意义所在,悲伤、快乐、喜悦、热爱、委屈、愤怒、痛苦、忧郁,只有爵士,才可以将人与人生的复杂性弹奏到音乐中,并将这种复杂的美演绎得如此完整。

  正如那句话:人生的美好都藏在爵士之中。

500

500

  《乐士浮生录》

  在古巴哈瓦那,当地有这样一支乐队,它的成员都是由平均年龄90岁的高龄老人组成,名叫「好景俱乐部」。

500

  从爵士的“黄金时代”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演奏爵士乐了。

  上世纪冷战时期,古巴与美国交恶,美国对古巴下达了封锁令。而古巴的政府也因为这点,下令关停所有的爵士俱乐部酒吧,禁止演奏爵士音乐。

500

  在那个时代,播放、或者演奏爵士乐,都是违法的。

  古巴的爵士乐之所以能够在动荡和封锁的时局下保留下来,都是靠这些垂垂老矣的音乐人长达七八十年的坚守。

  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多都是等待了一辈子机会的艺术家。

  这部名叫《乐士浮生录》的纪录片,在豆瓣评分9.1分。由导演《柏林苍穹下》的著名导演文德斯,在一次前往古巴的旅行中所拍摄。讲述了这些一生倍受冷落,但却仍然对音乐饱含热情的老艺人,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

  而文德斯之所以会拍摄这部片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好友劝他:“如果不把握时机拍摄这些老乐士的故事,等他们过世就来不及了”。

500

  在影片中,有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

  例如这个名叫易卜拉欣费雷尔的老人,他出生在古巴圣地亚哥的一个小镇圣路易斯,12岁的时候便失去了母亲,父亲早就去世,十二岁便成了孤儿,费雷尔必须要出去谋生活。

  你可以在很多古巴音乐的专辑封面上见到他的身影。

500

  或者是在电视台主唱旁边看到他卖力演出的样子。

500

  或者在角落里的作曲人名单上看到他的名字,但他一直没能等到最后能够成为主唱的机会.

  一起创建乐队的主唱跟他说他的嗓音很难听,观众们并不喜欢他的嗓音,他被驱逐出了自己创办的乐队。

  黑人在这片土地上备受歧视。

  费雷尔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向世人展示他的歌声的机会,他从七岁便开始学会歌唱生活中的一切,这个机会他一等就是六十多年。

500

  他一直信奉一个叫做Lazarillo的民间神明,它来自西班牙的殖民文化,类似一个小乞丐,传说中他能够为迷茫的人指明人生的方向,费雷尔每天出门前都要往自己的小神社里喷一遍香水,并敬上一杯朗姆酒。

500

  种族歧视下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都得不到伸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这个名叫欧玛拉的女歌手,她曾经的梦想并不是当歌唱家而是芭蕾舞演员。直到明白自己因为肤色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一个舞者,她才黯然离开。

500

  后来她凭借着一副好嗓音开始了歌手生涯,欧玛拉是黑白混血,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的父母与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战争,并陷入了爱河。

500

  欧玛拉除了需要承受种族歧视带给她家庭和芭蕾舞者梦想的苦难,还被冷战时期撕裂的意识形态斗争伤害着,欧玛拉的姐姐当时参加了美国的“彼得潘计划”(Operatión Peter Pan):从1960年到1962年间,大概有14000多名无人陪伴的古巴儿童被美国飞机空运到了美国,被送到了迈阿密、纽约和新泽西等地方。

  由于“彼得潘计划”是专门给孩子的,这使得很多家庭父母与子女分离了。

  因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信任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很多孩子与父母被迫骨肉分离。

  欧玛拉一家也分离破碎,姐姐去往迈阿密,欧玛拉则待在了古巴,跟随古巴外交使团去往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演出,她也在六十年代来到过中国,家中甚至收藏了很多中国的瓷器。

500

  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二十年,政治封锁和冷战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古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外部失去了联系,当然包括音乐与艺术上的联系。

  十年二十年在历史书上或许只有一瞬间,但对于这些音乐艺术家来说,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

  而他们的梦想最终终于通过这部纪录片得以实现,他们在98年,美国卡耐基厅演出。这场演出后的掌声长达十几分钟,他们也彻底走红,这群老家伙们得以周游世界,在伦敦,他们让年轻人们不断尖叫。

500

  当有人告诉欧玛拉,你简直就是古巴的沙拉沃恩(沙拉沃恩是二十世纪爵士乐歌坛三大天后之一,在五十年代的爵士乐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结果你猜欧玛拉怎么说,她说:“沙拉沃恩才是美国的欧玛拉。”

500

  当纪录片导演问起几位老人面对名誉与声望有什么想说的,他们的回答也同样令人尊敬。

500

  费雷尔感慨自己为了今天准备了六十年,在2017年,他在古巴去世,棺椁上盖着古巴国旗,那一天无数的古巴人自发前来送行,唱着他生前创作的歌曲。

500

  欧玛拉不敢相信今日取得的成功,她在舞台上歌唱的歌曲灵感来自于她痛苦的生活,父母破碎的爱情,被意识形态撕裂的亲情,以及被种族歧视所伤害的梦想。

500

  这部临时起意拍摄的纪录片后来也提名了奥斯卡,甚至在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了他们去往白宫演出,古巴音乐这种热带音乐在不断地散发它酝酿了数十年的魅力。

500

  当你了解了这些终身的音乐斗士是怎样用生命来谱写音乐的,那么你回头再去理解爵士乐,你也就会明白了:好的音乐是会冲破偏见的,无论是政治的还是人性的,音乐就像水流一样在无形中给予人们善与美的观念,抚慰痛苦,带来欢乐。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