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之所以难登大雅之堂,就是因为欠缺历史内涵:张纪中版的金庸剧补足了这点
【本文来自《《射雕》我是从83看起的,但是我认为张纪中版本是最好的,拍出了历史厚重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还是挺喜欢看张纪中版金庸剧的,尽管他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很严重的问题(《天龙八部》和《碧血剑》除外),但相比于港版,我还是更喜欢张纪中版的。原因嘛,有很多,其中一条是:张纪中拍出了金庸武侠剧的历史感。
武侠小说,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难登大雅之堂,为此,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都竭力赋予它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它的格调和档次,慢慢的就出现了个所谓的“侠文化”。这种文化的中心,是把以前只会刀头舔血动辄杀人的古代黑社会,塑造成心怀家国和天下苍生的大侠。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这位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侠文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侠文化”也成为香港文化界最亮眼的明珠。所以,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大陆是伟光正的红色文化,台湾是自封的传统文化继承人,香港,则依靠自己创造的“侠文化”异军突起,光芒四射,成就了“东方好莱坞”的无上辉煌。
但说来说去,“侠文化”的根子,其实就是黑社会文化,江湖文化,尽管金庸等人很努力的去提升了它的格调和境界,但囿于香港电影人的浅薄文化素养和狭隘视界,他们拍出来的香港电影,怎么都洗脱不掉那股子浓烈的黑社会气息。香港能把所有故事都拍成了黑帮片,侠文化—江湖文化—黑帮文化,是香港文化的立身之本,大多数香港电影人,离了黑帮和江湖元素,就不会拍电影了。
吴羽森就是这样,他明明白白的把波澜壮阔的三国英雄史诗,拍成了黑帮火拼,尤其是《赤壁下》最后一场戏,三方的头脑人物、同时也是本片的主演们——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小乔、孙尚香、赵云……神奇的出现在了同一个场景中,那个时候,他们压根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统帅,而是干什么都自己抄家伙上阵的黑帮大佬。周瑜跑进大帐寻找小乔,最后却被曹操用一把剑指着脑袋慢慢退出来的镜头,在黑帮片中非常常见和熟悉,你只要把剑换成手枪,给演员披上一身西服,那真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