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改成功吗?
中国教育应当走什么样的路,在东亚,有两个国家可以做镜子。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日本。
韩国教育大致和中国相似,残酷的升学淘汰考试,大量的课外补习班和课外辅导,竞争甚至比中国还残酷。但韩国培养出的人才,基本都属于技术苦力,核心科技被欧、美、日把控,赚的都是辛苦钱。拿韩国引以为傲的半导体芯片行业来说,其主要的加工设备来自欧洲,半导体材料来自日本,存储芯片专利来自美国,韩国只是把他们组装一下,然后加工成芯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吗?只不过是外部环境比中国好罢了。日本后来制裁韩国,韩国半导体的供应链马上出现问题;中国开始发展自己的芯片加工业,韩国的半导体行业开始出现衰退。
另外,韩国到现在一个诺奖得主也没有。有人说,韩国是因为国家太小,才会错过世界科技大奖;但建国时间与韩国相似,人口只有韩国六分之一的以色列,却得了10个诺贝尔科学奖。以色列的教育,与诺奖大国德国类似,实行的都是“素质教育”。
下面说说日本的教育。日本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了教育“脱亚入欧”的进程。这场始于1971年,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改革,已经历经50年了。其间也颇有波折、非议,但至今并未走回头路。日本教改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取消了升学考试和学校分级,实施教师轮岗制度;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但却大力加强理科教育并设置大量实验课程(选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日本所有小学,几乎都是建得一摸一样的。毫无疑问,日本在教育上一直在努力地向德国、以色列、芬兰等实施素质教育的国家靠拢。很多分析文章都认为,日本的教改是失败的,日本年轻人素质是下降的。但现实中,日本虽经历了经济停滞,但其工业技术水平,却始终保持在国际顶尖的位置上。无论精密机械,自动化设备,尖端材料,还是光学设备和科学仪器,方方面面的高科技,都处于国际垄断地位;而普通民品的质量,其他国家也难以企及。这说明日本的劳动力素质,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下降",没有”平成废柴“。
另外,2001至2019年19年间,日本迎来了19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平均每年一位。成为实至名归的世界基础科研强国。这19人中,10位的获奖年龄不到46岁,5位的获奖年龄不到40岁,3位的获奖年龄不到30岁,所有诺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49岁,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相仿。此时,日本的教改已经实行50年了。二十一世纪的日本诺奖得主有近一半是在教改前后出生的。1971年教改后培养的学生,现在已经平均55岁,成为日本科研的绝对主力。如果不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极力打压日本军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辟,日本基于自身强大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研究能力,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不一定弱于中国,最起码,比年年剃光头的韩国,科研能力不知强多少倍。
众所周知,推动人类在科技领域前进的,主要来源于两种动力。第一,是生存压力的推动,迫使人类在工程技术上精益求精,以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比如房屋建筑技术,道路桥梁建筑技术,堤坝建造技术,车辆和船舶建造技术等等;第二,是兴趣爱好的拉动,引导人类探索未知,窥视大自然的奥秘,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长期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在商品工艺、工程建造等领域,自古就有辉煌的历史,无论是陶瓷,印染,造纸,造船,房屋建筑等,都独树一帜(中国有2000年历史的工部);二十一世纪,中国仍是工科教育和工程技术的强国。但建国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国家的整体教育环境长期处于闭塞、枯燥、苦闷、单调的气氛之中。你仔细观察,中国当代的高考应试对策,与明清的八股取士时代的应考策略,没有任何不同。也可以说,中国的升学考试制度,就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的延续。以至于韩国、中国之类的应试教育国家,立国以来极少出现伟大的思想和思想家(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部分出现在科举取士制度出现之前,之后就越来越封闭)。
相反,几乎所有的素质教育国家,日本、德国、以色列、芬兰、瑞典等等,都成为近、现代的科技创新和发现大国,成为先进思想的来源,甚至成为诺奖大国,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诺奖不同于中国的科技大奖,得奖者必须有前无古人的重大科学发现才能参加评审。而这类发现,靠砸钱是搞不出来的,必须有敏锐的头脑和奇思妙想,否则多少钱砸下去也没用。中国基础科研人员,因为经历题海战术养成的思维习惯,眼睛总是习惯性地盯着标准答案(如国外的大学、教授和学术刊物);满足于对别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论证,自己则什么新思想也提不出来。这怎可能做出开天辟地的研究成果?荒漠上种不出庄稼,闭塞的头脑也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当代,暗物质,希格斯玻色子,黑洞,时间晶体等等,都是西方科学家首先提出的设想)。
应试教育,除了造就学区房,最大的问题,是将学生的思想带上紧箍咒,将学生的思想空间极度压缩,使孩子们的头脑,死盯着少数几种学科,少数几类题型,少数几种解题模式,少数几种标准答案,拼命做题,搞题海战术;而将孩子们探索知识和学问的主动性,兴趣完全桎梏。凡是应试教育大张旗鼓的国家,都表现在各类考试(包括国际竞赛上)成绩极度辉煌,却在探索科学的新领域、新空间、新分支上的能力完全或大部分丧失。这是国家的悲哀。
人类如果没有科技的重大发现和进步,在地球资源几百年内完全消耗殆尽的背景下,很快就会象一亿年前的古生物一样灭绝,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只能为制造阶级分层,为个人获取荣华富贵服务,却不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拓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教育,就是无效教育。所以,日本科学家,诺奖得主中村修二说,亚洲的教育,无疑实在浪费生命。
日本青年,被某些人称为“平成废柴”,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成绩丝毫不突出;众所周知的金牌大户是中国,光鲜荣耀。但日本的诺贝尔科学奖,得奖人数是中国的二十多倍,位居世界第六位;3名日本人获得菲尔斯数学奖,位居世界第五位;中国呢,一个也没有!中国的那些奥林匹克竞赛精英在哪儿呢?从频繁显现的此类榜单上看,中国人肯定在忙着应付各类考试,而日本人则忙着思考科学真理。
日本“脱亚入欧”的教改,使日本的基础科研在亚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不亚于第二次明治维新。也可以看出日本在维新的力度,广度和延续的深度上,一直远远强于中国。即使中国的体量和规模再次大于日本,但若错过下一次科技大爆发,在盲目乐观和自信的时候,被别人弯道超车,使得历史重演色的事情,未必不会再次发生;长期做不出重大成果,所导致的基础科研的落后局面,会继续延续,难以改观;科技上追随欧美日,亦步亦趋的现象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