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二)
上一篇文章已经论述,为什么从其它方向入侵中国不现实,这一篇,在讨论东北的战略意义前,先讨论一下华北为什么是中国的战略软肋,这样才能在论述东北国防战略意义前,有个基本概念,也能辅助后面的论述。
1.华北平原无与伦比的经济军事意义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
图一:华北平原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华北平原相比于江南的山地地形,军事上最大的优势是广阔的平原区便于军队和军事资源的迅速大量集中和调度,这就能形成冲击力强劲的军事集团,攻守兼备。
华北只要一旦陷落,接下来中国剩余国土上的军队就会变得极为被动,一般来说,接下来对于占据华北的一方而言,如果采取进攻策略,他们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入侵川陕;一路向南,进入荆襄;一路东南,入侵江南,对于进攻方,他们可以就近获得给养供给,虽然分兵,但是自己的对手却也要兵分三路防御(川陕、湖广、江淮),而且更重要的是,防御方还不能顺利地进行兵力集结调度,兵分三路后果就是被各个击破。而进攻方不同,他们兵分两路,却能迅速完成集结调度,所以在整个进攻中,它们始终占据优势。
同样的,控制华北的一方如果处于守势,他们可以依靠华北平原的优势给养供应,具有强大的军事资源,同时,如果南方的势力向北进攻,他们可以利用华北平原的无险可守的特性,诱敌深入,迫使南方分兵,同时广阔的华北平原也是巨大的战略回旋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集结力量反击,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南方政权的北伐,多数以失败告终,例如南陈的第二次太建北伐、南宋的隆兴北伐、开禧北伐和端平入洛等。
图二:北方各个战略板块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幽蓟地区是相对边缘又直面东北
一般来说,控制了中原地区的政权,会对南方地区的政权形成强烈的战略冲击,此时,如果江南政权有足够的军队,凭借南方山地众多、河汊水网密布的地理特点,还能和北方政权持久对峙,例如南宋、东晋,都是凭借军队继续控制江东的例子。
但是,由于回旋余地非常有限,且相对北方而言,南方军事人员、资源都更为不足,这就造成南方比北方更加承担不起失败的代价,一旦军队失败,往往就是亡国。
而中原不同,就算失败了一次,还能退回去迅速集结新的力量,重要的是,由于平原广布,交通四通八达,中原地区各个战略板块之间能有效实现战略调动和互补,抽象出来,就能形成这样的战略格局(如下图)。
图三:华北各个战略板块之间的联系,显然让华北变得很难从南边突破
这种战略格局,保证了军事调动的有效和快速,而且不易被干扰和切断,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是非常容易的。
2.江南的防守困境
图四:江南地区几大战略板块位置
对于江南地区的王朝来说,江淮地区可说是除了苏浙地区外南方的少数几块平原区,也就成了南方少数几个可以充作战略回旋区的地带,况且这里正好拱卫南京、杭州等江南重镇,其战略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可以说是江南地区的第一道安全门,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会说“守江必守淮”的原因。
图五:江淮地区范围(图中橙黄线区)
当然,除了江淮地区,拱卫江南地区还需要荆襄地区的存在。
如果说,对南方地区,最大的战略危机是什么,答案其实是“溯江而下”。
历史上,北方政权直接采取从江淮地区南下的例子,其实非常少,大约只有前秦入侵东晋、北魏进攻刘宋、金国海陵王南侵等,而且多半以失败告终,这本身也体现了江淮地区在防御战略中的价值。
北方入侵江南,真正最常采取的方式,就是从荆襄地区溯江而下、从西向东进攻,这样一来绕开了江淮地区的防线,同时又避免了从北向南进攻时长江的阻滞,而且还能凭借长江水运快速形成对江南的战略机动,历史上西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清朝灭南明弘光政权,都是采取这个策略。
图六:举个例子,西晋灭吴的战略就属于“溯江而下”
对于江南而言,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都得防守,可是问题是这两地之间却又被大别山阻断,要互相增援,相比于北方地区而言,显得非常吃力,如果北方的军队同时进攻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南方政权往往会显得进退失据。
图七:大别山的存在,客观上阻碍了江淮地区和荆襄地区之间的战略联系
而且,由于荆襄地区本身也是片沿江区,如果从荆襄地区的更上游——巴蜀地区溯江而下,荆襄地区会面临和江南地区一样的问题,也就是敌军溯江而下的战略冲击。
所以,为了拱卫荆襄地区,巴蜀地区也必须防守,这就让几个战略板块之间形成这样一种战略格局。(如下图)
图八:整个江南的战略板块布局,呈现“一字长蛇阵”形状
对南方政权来说,要同时守备的,是四个战略板块,哪个丢失都会破坏整个战略布局的完整性,所以一旦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导致某个板块丢失,那么南方政权瞬间就会陷入生死存亡。
而且,由于南方的人口、军事资源比不上北方,长时间而言,最终在综合国力上会被北方压倒,所以时间也不在南方这一边。
更重要的是,拖得时间越长,北方政权越巩固,北伐难度就会越高,这就会导致南方陷入“打不能打、拖不能拖、守不能守”的困境之中,最终只能被北方压倒。
这也是为什么说“偏安者终不能久安”的原因。
3.其他地区能不能和中原抗衡
西北地区首先被pass,西北地区除了陇右和关中,其他的地方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根本无力对抗中原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滇黔地区和两广地区虽然人口可能不少,资源也不少,但是这两个地区多山多河的地理特性,使得难以集结大军事力量抵抗,可能有人会举例当年南明永历政权的例子,但是永历政权之所以能长时间在滇黔地区抵抗,本身也是因为清朝军事力量在顺治中后期衰弱了很多,永历只能算个特例。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东北地区。
图九:东北地区三大战略板块相辅相成,南边和幽蓟地区通道狭窄,易守难攻
东北地区具有广阔的平原区,这就让东北具有华北一样类似的交通四通八达、战略回旋余地大的特点,如果将东北地区的战略板块整理一下,会发现东北的战略板块主要是三块:松嫩平原、辽东地区和吉林地区,这在战略上正好形成一个“品”字形结构,对其中一块进攻,,都会导致另外两块的支援,而且东北广阔的平原农业区和充足的人口又是军事对抗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如果不走唐山-锦州走廊,而自西向东向东北发动进攻,那就必须跨过热河地区的山区,一来舍近求远,二来很容易错失战机。所以,东北地区虽然面积广阔,但是真正需要防守的地区并不多,相对华北地区而言,东北地区战略上是类似于一个“瓮”的形状,所以可以说防御上占据优势;
图十:东北的三角形战略板块布局
而且同样是因为东北的战略资源与人力,可以与华北地区长时间对抗而不落下风,所以双方往往会在唐山-锦州反复拉锯,而一旦东北的政权占据了这里,就会对关内形成强大的战略冲击,此时基本上幽蓟地区就守不住了,而幽蓟地区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就被撕开了一个缺口,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接下来就要面临东北入关后的巨大战略冲击。
东北开始对中原形成战略压力,大约是从北宋后期开始的。
图十一:东北一旦战略潜力发挥,对西南面的华北,几乎是压制性的
北宋后期,随着东北地区(特别是辽东)的开发,东北逐渐崛起为一个新的板块,后来金灭辽和北宋,就是凭借东北地区对幽蓟和中原的战略冲击实现的;而随着东北的进一步开发,到明朝后期,东北已经可以在和中原对抗中占据优势,可见东北的战略价值。
故而,中国所有板块中,华北可以在战略上压制江南地区、西北地区,而东北又能在战略上压制华北地区,为了拱卫心脏地区,东北的国防战略价值就被彰显。
下一篇帖子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下一篇预定更新时间:2018年11月30日 晚上)
最后的最后,安利一个
本人观察者网个人空间:https://user.guancha.cn/user/personal-homepage?uid=229128
本人铁血社区个人空间:http://i.tiexue.net/12240569
本人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