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京广隧道伤亡少的原因分析
郑州京广隧道伤亡少的原因分析
7月26日,郑州官方公布了京广快速路北段隧道清理的结果:受淹车辆247部,遇难6人(5男1女)。这个结果不仅和外媒那些夸张甚至骇人的数字差了十万八千里,也很可能比相当部分关注事件的国人原本的预期少得多。一方面,这当然是不幸中的万幸,另一方面,也很可能因此引起新的一轮怀疑和谣言,所以有必要详细分析一下这个事件。
首先说一说本文的结论:郑州官方公布的这个结果是可信的,但理解它的原因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搜集资料,还要运用常识进行推理。同时,个位数的伤亡也在相当程度上只是一种侥幸,郑州交通管理部门存在明显和重大的失职,必须追究责任。
如果不敢相信遇难数字这么少,可以先看淹没的车辆数字:247部。这个数字也肯定和外媒宣传的那些动辄上千甚至几千的“估计”完全对不上,然而,车辆体积庞大,难以隐藏,隐瞒的价值和必要性也远较遇难人数为低,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也低得多。而且,凤凰卫视发布过的一段视频证明,事故当天下午,北段隧道南出口处,虽然灌入隧道的水流已颇大颇急(离淹没时间不远了),但车辆只是拥堵在离开出口的辅道和隧道内靠近出口的一小段,隧道深处根本没有车!!按照这种状况,堵塞并最后淹没在南出口的车当然不会很多(视频中黄先生的估计也就是百十部,即一百多辆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呢??
该视频现在仍可在网上找到:
首先,暴雨天街道上行驶的车辆肯定比正常时候少得多。像郑州那种特大乃至恐怖的暴雨,少一半以上的车是最起码的,少四分之三也完全合理。以拥堵路段的车辆密度来直接推断其余部分的车辆密度,不是无脑就是故意耍流氓。
其次,导航软件的作用。现在的车都有卫星导航系统,司机都频繁使用手机导航软件。当某个路段数十部车停着不动一段时间后,导航软件就会提示司机该路段堵塞,建议绕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拥堵车辆数,后面分析可见这个作用最大。
然后是积水的阻截作用。如上面视频那种水流,虽然远不足以如某些媒体和自媒体宣称的那样“十分钟灌满隧道”,但肯定已经超过了隧道自身的抽水排水能力,从而在隧道最深处形成积水并逐渐上涨。这种积水自然阻止了继续有车辆进入拥堵段。
根据网上看到的各种资料和亲历者描述,下面尽量还原事件过程,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大体应该不差:
1)7月20日下午3:45左右,京广隧道北段南出口处开始发生拥堵。原因是辅道前面不远处天桥下有积水,三辆小车不愿或不敢冒险趟水通过,并排停在三个车道上。之后不断有后续车辆加入拥堵队列。约4:05,微博女博主Happy诺诺诺(以下简称H女)开车堵在辅道;约4:30,侯文超也开车经过隧道,并在靠近南出口的辅道上堵塞。他们各自的位置如下图一(H女微博上发的自己位置图,侯的位置是我猜测)。图二是网友指示的堵车位置,图三是京广隧道进出口的原来样子,可见进出车道是分开的,各有三条。出了隧道仍有一段低于地面的辅道,之后才是各种匝道和高架路。
3:45~5:00左右,尽管不断下雨,隧道内还没有积水,南至北的方向是正常通行的,北至南方向不通,但由于路面车辆不多,与及手机导航提示的作用,加入拥堵队列的车辆增长并不快,也会有部分进入隧道的车辆看到情况不妙掉头离开。这段时间曾有其他车主上前劝说最前面三辆车趟水通过,甚至有人亲自试了水深认为可以过,但这三个车主依然不为所动。有车主给交警打电话,要求现场指挥疏散,交警回复说由于道路被淹,无法到达。
这段时间侯文超和其他进入隧道的车主都反映说,“隧道内车辆不多”。
2)5:00以后,开始出现视频一所见水流,并在隧道中部最低处形成积水。此时进水速度超出抽排水能力不多,积水上升不快,但已经可以阻截车辆通行。因此南至北方向的行车也中断。部分南至北方向车辆掉头逆行,在隧道南出口附近与进入的车辆互相阻塞,形成拥堵。但这也同时阻止了后面的车辆继续进入隧道,并提示了风险。这就是下图四所显示,22日下午清理现场时可见,南至北方向也有堵塞,但比北至南轻些。
这个方向堵塞的车有多少呢?由于大暴雨,路面湿滑,隧道内行车不会太快,估计约30公里/小时,这种速度正常情况下与前车要有10米左右安全距离,加上车身自长,平均每车占12~13米。如果大暴雨的原因导致车辆减少3/4,那么平均每车占50米,所以车主们都反映隧道里面的车辆不多,说明是比较稀疏的。首先在隧道中部最深处积水阻断,隧道总长约1800米,此时半段隧道三个车道上的车辆总数约900x3/50=54部。再考虑部分车掉头逆行到隧道口堵塞前继续进入的车辆,假设进出时间大致相同,那么南至北方向堵了约一百部车。
此时在隧道的北端的入口,由于并无堵塞,而北进南的车本来就很少(手机软件提示拥堵),所以掉头车辆和进入车辆没有发生相互阻塞,车辆不断进入隧道,又不断掉头离开。出口就更简单,有限的车辆一下就走光了。
所以北往南方向视频一中黄先生说堵了“百十部”,也就是一百多,假设约150;南至北方向堵了约100部,加起来就是大约250部车,和官方公布的247辆很接近了,而且这些车辆都是堵在露天的辅道和接近出入口的位置,成为后来绝大多数人成功逃生的关键。
将近下午5:00时,一少年和他的同学骑着电动车在北端进入隧道,此后水流加大,电动车被冲走,但仍有和家人通话。
那么像上面视频那样的水流灌满隧道需要多长时间呢?个人估计,该水流速度不超过30公里/小时,或者500米/分钟。高度不超过10cm,或0.1米,同时注意两边人行道上并没有水流,有人还站在那里观望。如果水流拉开到整个隧道的宽度的话,高度还要降低。
据网上资料,京广隧道北段总长1835米(可能包括南北出口处露天但低于地面的辅道),内孔高度6米,宽度不详,但不要紧,因为和水流宽度接近,计算时可以消去,设为L米。简便起见取长度1800米,因为是南北两个出口双向灌水,所以:
1800x6xL/(2x500x0.1xL)=108分钟,或1小时48分钟。
3)5:40,按侯文超的说法,自己打了一个四五分钟的电话,水位就上升到车轱辘的2/3的位置。不清楚侯的车轮直径,但可以大致估计此时水位约40~50cm,也就是平均每分钟上升10cm或0.1米。侯在接近隧道南出口的辅道上,按此速度,完全淹没整条隧道还有6/0.1=60分钟,或者说下午6:40左右。那么由5:00开始灌水计算就是100分钟,和前面估算的108分钟很接近。
不过侯文超和杨俊魁都反映,他们下车后约半小时隧道灌满,也就是下午6:10左右。这说明水位不是在侯开始打电话时刚好与地面平,而是打了两分钟多钟才涨到地面,所以侯开始没有察觉。又用两分多钟涨到四五十厘米处,这个涨速比之前快了一倍,但隧道南段的人都没有反映说前方有“大浪”涌过来。这说明,增加的水流主要从隧道北口进入,原因可能是路面积水漫过辅道的围栏进入隧道,或者从高架桥上冲下。由于是在南段车主身后倒灌,车主们一开始没有警觉。到发现浸水时,普遍水位都已比较高了,所以H女说“水是一下子拥上来的”,这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并非一定是客观的描述。
但是对于隧道另一侧南至北方向的车主来说,他们会亲眼见到水位不断上涌,越来越近,越来越快。这样总有人恐慌,首先弃车撤离。紧接着跟风撤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尽管南至北方向的车主中没有出现侯文超那样的人(或者也有,没有报道),但他们的警觉性却比北至南方向高得多,同样绝大部分人能及时撤退。
4)危急时刻,伟大的英雄出现了。侯文超到处敲车窗,大声呼喊司机和乘客立即离开,甚至帮忙拉人出来。杨俊魁更是连救五人,视频一中的黄先生也救了人。侯的举动至少直接促使几十人及时撤退,而这几十人肯定又带动了更多没有经验,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的人下决心撤退。另外也有些人并未听到侯文超的呼喊,是自己跑出来的,例如前文微博博主H女。最终,北至南方向堵车的数百人(平均每车2人算,300左右)也绝大部分成功脱险。
5)7月21日时社会和媒体关注焦点在郑州地铁,22日看到京广隧道那么多淹没的车,各路媒体才反应过来,纷纷跑到隧道口挖新闻,例如香港的TVB也去了。结果除了采访到失踪电车少年的母亲,没找到其他可能遇难者的家属。原因再简单不过:根本就没有某些人和媒体渲染的那么多遇难者。
6)不过,境内外不怀好意的媒体和自媒体依然继续胡乱猜测,数字越吹越大,故事越作越有鼻子有眼,搞得台湾的蔡英文都相信河南死了很多人,郑州死了很多人,内心喜不自胜,趁机以慰问之名行讥讽之实……
综观整个事件过程,除了1),2),3)可以自然发生外,4)中英雄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侯文超不是曾在北京生活工作,知道水淹车很容易死人,他就不会有那么高的警觉;如果他不是责任心强,古道热肠,就会一走了之,不会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去敲车窗大声呼喊别人撤退。如果杨俊魁不是做过特种兵,有过硬的本领和身体素质,很可能救人不成自己也搭进去。没有侯,南出口这一段至少要死几十人;没有杨,5人的至少3人生还几率很低,因为其中3个人完全是杨独力拯救的。
所以郑州交通管理部门在这起事故中存在重大的失职。在交管部门的系统里,是会实时显示各个道路的拥堵情况,实时监测隧道水位的。而且当天京广隧道的南段和中段也因为积水先后关闭,交管部门本应对北段可能的险情早有估计和准备。在水灾交警确实到不了场指挥疏散的情况下,为何不派出无人机呼叫提醒车主撤退??为何不联络移动电信联通等公司以手机短信甚至广播的方式对隧道附近的车主进行紧急呼叫提醒??……所有这些疑问都必须逐一彻查,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无论级别高低)的责任。
如果各位认为本文说得有道理,请多多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