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饮用水卫生、防中暑……洪涝灾害健康知识点请收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27日 08 版)

继河南省“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之后,台风“烟花”也两次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导致浙江、上海等地出现了特大暴雨,多地极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大灾之后易有大疫”,为了预防洪灾之后可能发生的疫情,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相继发布洪涝灾害健康知识提示,为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指导、建议。此外,医学专家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

因水源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最易发生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水灾容易引发的疫情中,最常见的是由于水源污染而引起的胃肠道疾病,这其中包括可以通过水源传播的痢疾、甲肝、戊肝、伤寒和副伤寒,甚至霍乱,水源污染后,鱼虾等水产品易产生寄生虫而感染人。此外,由于夏季炎热潮湿,食物易腐败变质,也容易引起腹泻、胃肠道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示: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污染和工厂化学物质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淘米、洗菜、洗锅碗瓢盆或刷牙、漱口,就很容易得病、传播疾病及引发化学性急慢性中毒。

因此,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群众要特别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者只喝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已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澄清和消毒处理;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水源一定要进行消毒。

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人们饮食卫生有哪些注意事项?中国疾控中心建议,饭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物要分开;肉和水产品要煮熟煮透,不生吃水产品;生吃瓜果蔬菜时一定要用洁净水洗干净,少吃或不吃凉拌食品;不吃病死、淹死的禽畜;剩饭剩菜要彻底加热后再吃。

7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指引(2021年)》(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提示,应及时处理被洪水浸泡过或腐败变质的食品,不食用任何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可蒸煮食品应充分加热后食用,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或其他皮肤消毒剂涂抹消毒。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徐胜勇补充说,灾区老百姓还应该注意休息,提升个人抵抗力,一旦发生外伤需尽快地进行处理、消毒,如果发现群体性事件,比如聚集性三人或三人以上有类似症状需要尽快上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要警惕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要警惕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因此,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其中,炭疽和钩体病是在7~9月高发的传染病。

钩体病的主要宿主为猪等家畜和鼠类,人主要通过接触被猪和鼠的带菌尿液污染的疫水及土壤而感染发病。受灾地区是钩体病的高发地区,灾区群众要避免接触疫水,对猪等牲畜进行圈养,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活动,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炭疽中的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肤型炭疽的皮损好发于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受灾地区要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

灾后户外活动人员需防中暑

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由于众多房屋被毁,很多人直接暴露在阳光直射条件下的时间变长,这种情况下,人的机体体温调节易发生障碍,容易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症状,容易中暑。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中暑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重症病例可出现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有人中暑,应立即将中暑者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重症者需要迅速降温,可为其头部戴冰帽,可在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

灾后防中暑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

一、定时喝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多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二、合理饮食。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多吃凉性蔬菜、苦味菜、吃各种瓜类。

三、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四、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五、在中午太阳直射时段尽量选择荫凉场所避暑,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光下过多活动,如必须外出,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酷热时,不论在户外从事什么活动,都应放慢速度,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一旦发现不适,可及时使用。

————————————————————

多地暴雨成灾 医生提醒:暴雨频光顾,当心腹泻跟着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07-27 07:11

连日来,河南暴雨致灾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如今,台风“烟花”还在兴风作浪,北京市也已于7月20日进入主汛期。

降雨的频繁光顾,高温高湿的环境,为肠道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方便。暴雨、洪涝灾害后极易发生感染性腹泻、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及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还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水源性疾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皮炎等疾病。

北京市疾控中心、120北京急救中心等部门纷纷发布汛期极端天气健康和避险提示。此外,针对雨水带来的疾病如何预防、应对,我们听听医生怎么说。

拉肚子是常见病,但大雨过后的腹泻可没那么简单。迁延不愈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身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特别是汛期高温高湿,万一闹肚子怎么办?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控制所的主管医师刘白薇和北京同仁医院主治医师顾华丽给你支招儿。

一腹泻就吃抗生素 适得其反

拉肚子的时候,并不提倡禁食禁水。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症状好转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如果腹泻病情不重,一般通过调整饮食、休息、对症治疗,2至3天内症状即可改善。

不过,腹泻严重者,尤其出现脱水症状的,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脱水是腹泻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干燥起皱、双眼下陷;为防止脱水,应多饮一些糖盐水,最好到药店购买“口服补液盐”;已发生脱水或者严重呕吐不能饮水的病人,需到医院就诊,根据医嘱采取静脉补液等治疗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患者一有腹泻症状就急着吃抗生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大部分腹泻并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反而不利于腹泻的恢复。如果您不确定是否应该使用抗生素,还是要听医生的诊断建议。

另外,到肠道门诊就诊的患者,可用干净的小盒子或保鲜袋留取新鲜的大便标本及时送医院化验,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闹肚子不简单 得当传染病处理

由于许多腹泻具有传染性,非专业人士很难判断某一例腹泻病例到底是否有传染性。我们建议,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腹泻情况,都当作传染性疾病来处理,尤其是有婴幼儿或者老人的家庭,更得做好日常清洁、消毒等工作。

专家提示,要想预防腹泻在家庭内部兴风作浪,首先要搞好家居卫生,对病人用过的餐具、便器、卧具和其他可能被病人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做好消毒处理;消毒措施包括煮沸、含氯消毒液浸泡、暴晒、紫外线照射等等。其次要注意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护理完病人后,需用流动的水和肥皂,依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清洁。最后,病人自己不慎接触粪便或呕吐物后,同样也应仔细洗手,避免病原经过手污染到其他物品。

做到这几点 急性腹泻绕道走

很多情况下,腹泻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措施来预防的。

注意饮水卫生 高温可杀灭致病微生物,饮用水需煮沸后再饮用,或选用卫生合格的桶装水、瓶装水。

讲究食品卫生 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再次食用前,需要热透;因为冰箱低温只能延缓细菌生长,并不能灭菌。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如食用时,需煮熟蒸透,不要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各种酱制品或熟肉制品在进食前,应重新加热;凉拌菜可加点醋和蒜。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注意手的卫生,平时常洗手,饭前、便后手要洗净;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尽量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对养有宠物的家庭,一定要搞好宠物的卫生,同时要告诫孩子不要自己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 病人用过的餐具、便器、卧具都应该消毒,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提高免疫力 调节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

通风透气 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注意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透气是减少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方法。

文/本报记者 李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