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读《三体》2:用思想杀人,杀最美好的人
01
如果让我选一个《三体》系列里最完美的角色,我会回毫不犹豫地选杨冬。
杨冬,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已自杀科学家名单上,出场即谢幕。但是,处处都能看出作者对他的偏爱。
杨冬是一名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投资两百亿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建成之后,第一次运行就是验证她提出的一个超弦模型。尽管她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而是因为功成名就的老科学家不敢先来,怕丢人,但也能证明她是最优秀的那一拨儿。而且,在刘大佬的作品中,理论物理学家处在科学鄙视链的顶端,而科学家处在社会鄙视链的顶端。
杨冬很美丽。男主汪淼是一名研究纳米材料的科学家,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摄影爱好者。自从杨冬在工作场合对汪淼和同事“他们微笑着点点头”之后,汪淼就记住了她那清澈的眼睛,他把她放进他的摄影作品中,他的作品从此有了灵魂。听到她的死讯时,汪淼大脑一片空白,他照片中的世界也死了。
杨冬的男朋友是理论物理学家丁仪。刘大佬特别喜欢丁仪,在他的科幻世界里,丁仪是神一样的存在。丁仪在《三体》系列里贯穿始终,还是第一个接触水滴的人;在《球形闪电》里提出了宏原子理论,设计了宏聚变实验;在《朝闻道》里,他和其他科学家用生命换来了十分钟的闻道后的喜悦;在《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里,是代表人类最高科学成就的物理学家。刘大佬的科幻世界里,优秀的女性角色的男朋友也非常非常优秀,比如《球形闪电》里年轻美丽、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女主角林云的男朋友是高大英俊、宽厚温和的唯一的航母舰长!当然,后来丁仪和林云在彼此心里也很重要。而在《三体》里,杨冬的男朋友是丁仪,可见刘大佬对他的偏爱。
杨冬自杀是因为她在高能加速器上验证她提出的超弦模型时遭到智子的捣乱,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得毫无规律,她的精神家园被毁。她在遗书中说:“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她的精神无家可归,所以她选择了自杀。
▲汪淼第一次看到杨冬的照片时,杨冬和妈妈叶文洁站在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下。找不到更好的图了。
从《三体I》中看,杨冬和其他科学家更像是因为受不了智子的折磨而自杀的,她是美丽而脆弱的。但在《三体III:死神永生》里,学生回忆中的丁仪说:“她(杨冬)知道的肯定比我多,想得也比我远,她可能知道一些我们现在都不知道的事情。难道制造假象的只有智子?难道假象只存在于加速器末端?难道宇宙的其他部分都像处女一样纯真,等着我们去探索?”
丁仪说,如果杨冬当时跟他多交流一些,他可能也会跟她一起死。
杨冬的死,不再是因脆弱而逃避,多了几分“以身殉道不苟生”的悲壮。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杨冬的死是《三体》中的第一个悲剧。
02
其实,科学家因为失去精神家园而自杀的事情,不仅发生在《三体》里,在20世纪初,物理学界有几位知名物理学自杀。
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于1844年的奥地利,他酷爱德奥古典音乐,经常自己弹奏钢琴,还总爱组织家庭聚会。他幽默乐观、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他在科学方法论方面是物理学从19世纪向20世纪转型时期的传承者,正是他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牛顿力学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20世纪初,他变得忧郁苦闷,1906年的夏天,他在维也纳的森林里自杀了。他的死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谜,但是很多人认为跟精神家园的丧失不无关系。几乎同时,德国科学家德鲁德也自杀了。
▲玻尔兹曼
1933年,荷兰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挚友艾伦菲斯特也自杀了。爱因斯坦在《悼念P.艾伦菲斯特》一文中说:
“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指艾伦菲斯特的精神冲突)恶化了,那是由于理论物理学新近经历了奇特的暴风骤雨般的发展。一个人要学习并且讲述那些在他心里不能完全接受的东西,总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一个耿直成性的人,一个认为明确性就意味着一切的人,这更是一种双倍的困难。况且,年近半百的人要适应新思想总会碰到愈来愈大的困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在读到这几行文字之后能否体会到那种悲剧。然而主要地正是这一点,使他厌世自杀。”
▲艾伦菲斯特
荷兰著名物理学家洛伦兹以洛伦兹变换理论及其应用奠定了相对论力学的基础,动摇了经典力学的大厦。他没有自杀,但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在今天,许多人提出同昨天他说过的话完全相反的主张;在这样的时期,真理已经没有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悔恨我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前五年就死去。”
可见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信仰危机是多么地令人绝望。
03
在《三体》的后记里,刘慈欣说:“我一直认为,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往事的回忆总是真实的,自己希望把小说写得像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真实记述。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用思想杀人,杀最智慧最美好的人,大刘确实把这个疯狂的想象写得像历史记述一样真实。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