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应该有惊无险吧?!

《塔山阻击战》应该有惊无险吧?!

 500

   这两天看了一下电视剧《大决战》,对《塔山阻击战》描述得比较详尽。这勾起我对《塔山阻击战》的思考。

   现有图像文字资料,都将《塔山阻击战》描绘得非常惨烈的一仗。但经我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战能彪炳史册,但也是“有惊无险”的一仗!

   为什么说有惊无险呢?

   第一、从地形上看,塔山地区是一狭长地带,不利于敌军一字排开发动进攻,只能一字长蛇阵进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敌军进攻规模,不会出现国军波澜壮阔的进攻场面。

   也正因为是狭长地带,也限制了敌军炮火的部署,同时还限制了敌军炮兵阵地的机动、转移(不随时转移会遭我军炮火报复打击的)。

   所以,敌军的进攻和炮火打击应该没有影像资料描述的那么惨烈。

   第二、影像资料推送了大量的敌军飞机轰炸的画面,这应该有夸大的成分。因为蒋介石在抗战中,吃了没有战斗机的亏,挨了日军肆无忌惮的轰炸,所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大量进口的战机主要是战斗机,轰炸机不多。

   另外,当时的轰炸机受飞机高速、大气气流的影响,对目标的轰炸,其准确率是不高的,很难指哪炸哪,投十发炸弹,能炸中一个目标就不错了。

   第三、从敌军的构成看,国民党军主要是两拨人,第一拨是被抓的“壮丁”,第二拨是在家乡失去了生存条件(主要是无田地者),跑去国民党军“吃粮”的。这两拨人都不会为国民党拼命的。

   所以,若让国军坚守阵地,还能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身后有督军),这在《淮海战役》国民党老兵有现身说法,但若发动进攻就战五渣了。因为此时的督军已经无法、或很难督促士兵了(督军自己的小命也要紧的)。因而不会出现影视资料所描述的国军勇往直前的冲锋阵仗,影像资料大大夸大了国军的战斗力。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解放军枪声一响,甭管中没中弹,国军都会趴在地下不动,枪声不停,是不会起来冲锋的。

   第四、从双方兵力对比看,国军用于进攻的也就3个军,而我方防守的是程子华率领的第二兵团,包括第四、第十一纵队以及冀察热辽军区部分独立师,总兵力有10多万人,外加四野的第一王牌纵队做总预备队。

   所以,蒋介石若想越过塔山阻击阵地,去支援锦州守敌,比登天还难。绝不是电影、电视描述的那种我军岌岌可危的场景,充其量“有惊无险”罢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