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了生化环材,相当于高考分数浪费了至少100分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101363”推荐,来自《为“天坑”专业正名的武大教授邓红兵:别把每个专业都用钱衡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生化环材,以环化为例:996+有毒有害+低薪+工作难找。相比之下,计算机也就占一条996。生化环材10%达不到计算机前50%的待遇水平,所以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纯粹是撒谎。
如果你读了生化环材,相当于高考分数浪费了至少100分。至于谈情怀的,我想说,生化环材实际上早就饱和了,内卷不差你一个。
好的专业往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差的专业才动不动大谈情怀。本质上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出路。
本质上来说,我国的大学,尤其是这些挂着985—类名号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深的苏式大学的色彩。这一苏式色彩在理工科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很多专业的设置仍旧带着和四五十年前一样的计划色彩。某一些专业有多少计划需求,需要多少人才编制,需要什么级别的人才,需要多少学生,这些需求要匹配多少预算,国家据此要决定投入多少资金,都是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
可以说这一特点在我国一些重点关注的领域上的专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特点和普罗大众开始激发出了更大的矛盾。
在教育市场化的改革背景下,这种计划特点也和各大学的诸多发展指标和发展规划不甚相符。比如说,在国家或者各省层面的计划下,某大学某专业需要投入或者不需要投入,在需要投入的情况下,是投入几个院士,几个高级专家,几个教授,匹配几个学生。以此为依托要完成多少目标。
而在高校的自身发展角度来说,完成计划并不是自身的唯一使命,甚至于有的高校有的专业,连一毛钱的计划经费都分不到,对于高校来说,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怎么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做大自己的规模,做好各类评估榜单,并以此为依托获取更多的计划外资金,人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规模显然是比单纯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是更优先的选择,但是由于资金是计划外的,这个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是不能停下来的,循环内的资金,学生,人力都是临时的,只要循环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那迎接这个循环的只有崩溃。
所以说各种专业罔顾需求大肆扩招,大搞特聘(飞升急走)都是为了这一发展逻辑服务的。招学生,获得免费劳动力,招青椒过的计划外的无保障人才,获得计划外成果,获取计划外资金,开启下一循环。
只是这样的发展逻辑,对青椒,对学生来说是无益的,这样的发展逻辑是脱离了现实需求的,他们只是这个循环的燃料,当他们被这个循环榨干了价值,也就失去了在这个循环内存在的理由。那么如果有人经过现实的教育发现了这一本质,对这些大学和大学里的将会是致命的,只要这个循环的任意环节出现掉链子,这个循环毫无意外地会崩溃。所以这位邓教授才如此心急火燎。
不要忘了,我们有很多学生其家庭条件也就刚刚达到小康水平,指望着读书来改变命运。忽悠他们来读生化环材,何其残忍?
说句题外话,大家都知道,11g先生虽然经常忽悠我们去学生物,并坚称觉得21世纪就是生物的世界,但是他自己却义无反顾的在读生物学博士的时候,念了一个计算机的硕士,连退路都找好了,所以讲他也不是不明白行情是怎么样的,只不过呢有些事情他没法讲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