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都曾反蒋,蒋介石为什么还是要重用他们?
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都曾反蒋,蒋介石为什么还是要重用他们?
原创2021-07-01 10:35·萧武毛主席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里说过,红军之所以能够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就是因为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局势,而这种特殊局势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军阀割据的现状,而红军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多个军阀势力交会的地方,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红军才能生存下来。
从1926年筹备北伐开始,一直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蒋介石和各地军阀之间的关系都是分分合合,有时候相互合作,有时候相互斗争。到1937年之后,一直到1948年底,这段时间是蒋介石的位置最为稳固的时期,各地的军阀没有再像之前那样联合起来反蒋。
但在1927年北伐取得初步胜利之后,也就是分别占领武汉和南昌之后,蒋介石控制下的中央军和各地军阀部队之间的斗争就开始出现了,最先是宁汉之争,蒋介石要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武汉的中央党部则坚持认为应该定都武汉,最终演变成了战争。
在这之后,到1929年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名义上完成全国统一,这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是一个低潮,因为北伐毕竟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各派军阀势力只要参加北伐,都可以抢地盘,扩军队,借着北伐的名义把自己的实力做大做强。而到北伐结束之后,只能在存量上博弈的时候,就开始军阀混战了。
到北伐结束,完成全国统一的时候,也是各派新军阀势力的巅峰期。比如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除了广西老巢之外,还一度控制了京津地区,在打唐生智之后,收编了唐生智的军队,部队规模也扩大得很快。中原大战时,蒋介石派唐生智出马,将他的旧部拉拢过来,投靠蒋介石,桂系在华北地区的势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阎锡山也是和冯玉祥联手,直接发动了中原大战,大体上是阎锡山出钱,冯玉祥出力,名义上以汪精卫为领袖,但实际上是以阎锡山为核心。这个时期,阎锡山的势力也达到了巅峰期,占领了平津地区。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宣布入山读书,阎锡山和汪精卫都被通缉过,开除党籍就更不用说了。
李宗仁、白崇禧等等这些大佬,就更不用说了,都曾经在和蒋介石发生战争的时候,被蒋介石直接宣布开除党籍,并且明令全国通缉。当然,这些势力在反蒋的时候,照例都要发个全国通电,说明自己的理由,并且另组中央,把蒋介石也开除党籍,全国通缉。
但每次反蒋战争都以蒋介石的胜利结束,而这种胜利往往也不是彻底的胜利,不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彻底打垮和消灭这些地方军阀部队,而是迫使其领袖下野,军队暂时放弃反蒋的口号和目标,和蒋介石达成和平。所以,这些军阀领袖一旦下野,蒋介石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也就是说,不是蒋介石不恨这些军阀领袖,不想把他们永远开除党籍,不想直接把他们拉出去枪毙三小时,而是他真的做不到。这不是客气,而是实话。蒋介石的中央军对各地军阀始终都只是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所以一旦出现各地军阀联合反蒋,他也经常弹压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时候,蒋介石不得不重用这些军阀领袖的原因,因为国民党政权本质上就是一个军阀联合体,蒋介石的中央军虽然是大股东,但并不是绝对控股,只是相对其他军阀而言实力比较强一些而已。当面对重要的共同对手的时候,蒋介石就必须依赖于这些军阀的合作,才能勉强应付。
比如围剿红军的时候,就需要各地军阀配合,湘江之战就是桂系最后全力配合中央军的情况下出现的。在长征中,中央军借着追击红军的名义,就突然袭击,拿下了王家烈,彻底控制了贵州。红军东征山西的时候,阎锡山最怕的不是红军,而是中央军真的可能会进入山西。
抗战也是同样的情况,光靠中央军抗日,是绝对顶不住的,而且蒋介石还要严防各地军阀和日军私下接触甚至投降。比如阎锡山就和日本人接触过,日军进攻东南亚的时候,龙云也曾经私下和日军接触过,都是因为相比日本人,他们更担心中央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民族大义一边,和蒋介石一起抗日。
而到1948年下半年,中央军大势已去之际,各地的反蒋势力再次联合起来,一起坑蒋介石,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中央军完了,蒋介石下野,他们就可以联合起来,组织一个政府,和解放军议和。所以,老蒋下野之后说过,打败他的不是解放军,而是国民党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