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是让财富更加集中还是减小了贫富差距?

在今天的2018学习力大会上,俞敏洪说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和思想的获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大家要上大学,基本上都不用到大学去,如果你想学习的话,美国有三大慕课平台,接近一万个老师在上面开设课程,你随时都可以去。在中国,除了北大清华也有慕课课程以外,大量的好老师上的课,包括网易的公开课等等这上面都有。

俞敏洪举例说,一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就吸引了30万人每人交199块钱去听,合计收入6000万。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因为能讲一门课能分到3000万人民币,现在他就能做到。对于这件事,微博CEO来去之间说,这其实相当于另外10万个老师少了300块收入。

500

在互联网开设一门课程,一共收入6000万,老师拿到3000万,平台拿到3000万。而作为一门课程,如果学生买了这位老师讲的课,很大程度上都不用再听其他老师讲课,并且由于是互联网课程,学生还可以反复听反复看。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相当于其他教经济学的老师失去了其中一部分的学生,也就是来去之间的说法,另外10万个老师少了300块的收入。这也就是一种赢者通吃的结果。

我看在评论区有人说,这是社会的不合理分配。也看到有人说,互联网革命本身就是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如果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从北大教授那里学到知识,为什么还要花钱给普通老师呢?

第17期奇葩说节目探讨的问题和这个很像。节目探讨的是,如果有这样一个芯片,给人类植入后被植入的人就立刻获得人类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知识。这个问题讲的很科幻,但类似于一个互联网的缩影。

互联网的出现,它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权力变得更加平等,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也可用通过互联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浏览观察者网,浏览风闻社区。在过去的纸媒时代,这简直是不可能想象的,落后地区意味着全面落后,包括知识,包括信息。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将这一不平等拉平,让所有人有平等的机会享受互联网上拥有的一切。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同时,它也在让财富分配变得更加陡峭,朝着赢者通吃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上说,财富分配的理想模型是橄榄形,也就是两头小中间大,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穷人和富人少,中等收入的人群多。

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国家的发展动力或者说国家发展所以靠的主体,应该是中等收入这部分人群。因为,国家的发展不可能依靠没有实力的穷人,而依靠富人则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影响到国家的某些重大决策。所以说,只有壮大中产阶级队伍,才能够既保持国家发展的动力,又能够使得社会保持稳定。

然而,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互联网虽然有着上述所说的各种好处,正在拉平人们接受知识的曲线,但是它却在打破理想中的财富分配模型。

从俞敏洪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一家企业、一个团体、一个个人就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其它企业、团体、个人只能蹭点汤喝。比如,有了微信,基本的社交需求就满足了,我们不需要再安装什么飞信,也不需要子弹短信;比如购物,淘宝天猫就够了,京东和苏宁便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比如新闻资讯,对于观网的网友来说可能一个观察者网App就够了,再从其它平台获取信息也是浏览重复的而已。

因此,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带给社会积极的改变是它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扁平化,但是却让信息的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单一。如果这些信息变成拥有知识产权需要付费浏览的内容,那互联网的作用就将是让财富分配更加不平衡。

我们看到,当年微博是一个免费的平台,在培养了大量大V用户后,它开始推出V+会员机制,如果不买会员就不能浏览你喜欢的这位大V的作品;知乎是最早提出也是最早推出知识付费功能的平台,早期知乎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回答,后来知乎开通了付费问答,开通了私家课等功能,如果你想浏览自己喜欢的答主的作品,需要付费;还有俞敏洪提到的这个6000万的例子,得到是一家销售付费知识的平台,它将这个模式做到了极致,这才有了我们举的例子: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了经济学就不需要去其它地方学了。

知识学习的途径、信息获取的途径让一部分人垄断并且需要付费了,那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这样一个优势还存在吗?对于那些具有唯一性需求的商品(类似于经济学这门课),过去因为互联网的不存在在或者说互联网开发的不完善,还能够因为地理与时间的限制使得分配能够服从时间与空间,但当互联网模式开始兴起,过去的分配不就又重新打散走向集中了吗?

互联网的出现是让财富更加集中还是减小了贫富差距?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