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河南兵:中!

copyright©三剑客
对于河南,剑客更愿意称之为“ 老家”。是的,河南的确是剑客的老家,也是很多人甚至是中华文明的老家。河南省在央视做广告宣传的时候,用的也是“老家河南”的标题。一句老家河南,包含着多少历史,多少沧桑,多少情感在其中。
1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 之一,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
河南的历史是厚重的。因为地理优势,河南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核心地带,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建立发展和复兴。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以及郑州(夏商郑管韩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10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了8个,居全国第一。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中,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河南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有人说西安抓一把黄土都是历史,延安是抓一把黄土就是传统。而这个事情如果放到河南,抓一把黄土恐怕都能看得见自己的祖宗,嗅到了文化的味道了。
汉字文化: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思想文化:伏羲在周口淮阳一带演八卦,周公旦在西周都城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祖籍商丘夏邑的孔子在河南境内的各诸侯国讲学论道,传播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等均起源于河南。
2
河南和军事、军人的缘分也是不浅。发生在河南境内的更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缩影:秦魏河南大战,楚汉荥阳鏖战,新汉昆阳之战,曹袁官渡之战,石刘洛阳之战,东西魏邙山之战,李世民虎牢之战,安禄山灵宝之战,李存勖汴梁之战,宋金郾城之战,蒙古三峰山之战,徐达平河南之战,数不胜数。还有近现代的中原大战、淮海战役等,中原大地在历史上总是留下很多的印记。

说起河南的军人,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地方,新县。新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部、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接地带,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便是对新县革命战斗史的真实写照。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诞生于此,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贡献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开国将军之外,还献出了5.5万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有数据显示,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
可能许多人都知道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但鲜为人知的是,“新县”这个名字的由来还跟刘伯承、邓小平有关呢。1933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县名,设置经扶县。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同年12月,根据刘伯承、邓小平提议,改“经扶县”为“新县”,意即人民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生活。
3

河南人爱说一个“中”字。一个“中”字就把河南人的性格和历史浓缩其中。虽然现在河南的地位无法和北京广东相比,但是河南人在奔小康圆梦的路人一点也不含糊,到处都能听到河南人“中”的声音。
河南人中,河南兵也中。河南一直是兵员大省,几乎每个部队都有河南兵的身影。河南兵的成绩和荣誉不是很耀眼,但符合他们低调平凡的自我定位,符合他们只干不说的性格属性。一代代河南军人用奉献和青春,为祖国安宁和人民安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河南兵勤快能吃苦,工作起来个个中。河南,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连续不断的战乱与那条曾经不省心的黄河,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现象:生在河南,长在四方,到处都能看到河南人的影子。河南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也是这个原因。
而这种勤快能吃苦的特性,在河南兵的身上集中体现。曾经有一年连队组织预提士官集训报名,虽然那一年的二年兵的人数不少,但是真正主动报名的不是很多,因为都知道到教导队集训的日子很苦,很多人不愿吃这个苦。而当时报名并最终毕业归队的战士中,河南兵占了近一半左右。而据带队的干部讲,这些河南兵在集训队表现都不错,训练主动、工作勤快,吃苦性有口皆碑。
曾经单位几个主官说起这个事情时候一致认为,河南兵干工作就是不错,交代的事情肯定能干好,没说到的事情也能主动去做,很少见到推三阻四、比较慵懒的战士。也有主官说,河南兵总是闲不住,要么主动去加班,要么主动去干活,要么主动去学习研究,总爱没事给自己找点事做。
你还别说,这种闲不住的性格,让很多河南兵成为了单位的行家里手,小发明小创造比比皆是,在数质量方面明显超越其他地域的官兵。
4

河南兵特别坚忍顽强,能干事、干成事,思想信念也是,中。
河南是一个诞生精神的地方,愚公移山的故事,“夸父追日”的故事,说的就是一种坚持不懈地精神。
还有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他们在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的基础上,靠着顽强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修建了上百座引桥,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终将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干涸的土地。为了修建这条渠,10万河南人在崇山峻岭中的悬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干了10年。
而这种精神,也深深植入了河南兵的精神思想世界之中。军事训练是艰苦的,但是很少看到河南兵因此而抱怨吐槽的,也很少见到因此而溜号偷懒的;当一个工作交代给河南兵的时候,他们总是愉快接受,然后认真完成。
即使为此而很少休息,废寝忘食,也无所谓;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位河南籍的班长的妻儿刚好就在灾区附近,可是他愣是把这份思念和牵挂放在心里,坚决参加了陇南的抗震救灾。直到一个月后他才得知了妻儿安全的消息,那一晚班长哭了很久,向妻儿忏悔了很久。

河南兵都喜欢岳飞的故事,所以他们说如果遇到点困难遇到点挫折就放弃,就不配做岳家军的传人。很多人也说,花木兰替父从军报国杀敌,而作为男人作为军人难道连一个女人都比过去吗?
于是,很多时候干部骨干都喜欢带着河南兵去参加重大任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河南兵的思想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是可信赖可靠的兵。

河南兵喜欢唱豫剧,都能做碗烩面、蒸面,这才情也中。
这是中国其他省份的军人都望尘莫及的。豫剧这种土生土长的河南戏在中州大地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兵可以说都是拿着豫剧当摇篮曲听大的。
有一年单位组织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节目就是戏曲联唱,选中的曲目之一就是豫剧《木兰从军》。结果梆子声一响,很多河南藉的男兵们立刻兴奋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众口一词,让人羡慕不已。
河南兵疾呼都会唱豫剧,虽然不一定都是大家标准,但是都能唱两句,也能讲出戏剧背后的故事。他们平时休息的时候唱一唱,工作训练之余唱一唱,老乡相见唱一唱,联欢晚会唱一唱,豫剧既是河南兵的一个标志,更是寄托了无数的乡愁和思念在其中。
河南兵不仅会唱豫剧,还喜欢做饭,而且做饭的手艺也不错。烩面、胡辣汤、灌汤包子,也随着河南兵的足迹走进了各个军营。河南兵有才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大省,从小经受着各类文化故事和文化氛围的熏陶。
而那些发生在河南的故事,像岳飞传、杨家将、春秋战国、封神榜等等,更是成为了河南兵引以自豪和炫耀的资本。或许其他战友回来的时候多会带点土特产,而河南的战友或许会带点书籍,带几个故事,甚至几个豫剧小段。

河南兵简单朴实,重情重义,做个好战友,中。河南兵简单朴实,不拘小节,大不咧咧,但是为人重情讲义,值得成为一辈子的好战友。
河南兵做事简单。一个班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半夜站哨,只有河南兵的回答最为干脆:“谁?”“我!”“咋?”“尿!”几个字就把河南兵的干练简单彰显无疑。
河南兵也很豪爽。虽然没有东北兵那样豪情外漏,但是这种低调的豪爽一样可爱。河南兵下馆子时,也很少七个碟子八个碗的。如果你去河南兵做客,有菜炒菜,没菜了蒸锅包子就能喝酒。虽然没肉没菜,但是河南兵一样是感情深厚,越来越浓。
虽然有的人以“河南人惹了谁”的观点评价河南兵,总觉得河南兵干事可以,为人不行。但是现实中河南兵都不是那样的人,都不是那种狡猾、虚伪让人伤心的人。他们很实诚的,有啥说啥,有事说事,虽然不会说一些甜言蜜语,但也是有一说一,说完就完。反正我身边的河南兵之中都没有坏人,都是好战友。
曾经有一次参加演习,因为忙乱等原因,自己没找到保障的炊事班,大中午的,一个人不知道该到那地方吃饭。这个时候,一位老兵问我:“从哪儿来的?都晌午了还没吃饭吧?不嫌弃的话到俺连队给您也盛一碗?”说话的是一位河南籍的炊事员,而他给我煮的那碗面至今仍留在记忆之中。
河南兵是可以作刎颈之交的生死战友的,是可以把心敞开给他们的兄弟。虽然一些人对他们有偏见,但是河南兵并不在乎,“我们到底是啥人?说的如何不如做好!”即使有人开玩笑说“河南人都是骗子”,但是河南兵只是笑笑,大度的说“我们不是,我们不骗人!”,一如既往的做自己,做一个好战士、好干部、好战友、好军人。
我不可以掩饰自己河南人的身份,因为我以河南兵的身份而自豪。
下班回家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关于河南军人的代表,大将许世友的评书故事。开国上将许世友,是正儿八经的河南人。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

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许世友将军在离世之际,提的唯一要求是希望土葬不火葬。
将军说,打小离家投身革命,只报国未孝亲。所以希望死后可以埋在母亲坟旁,为母亲尽孝。而将军家人为他为啥不喜欢火葬的时候,将军说:“火葬,疼!”
将军如此,这些河南兵亦如此;将军如此,河南兵也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