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如何割世界韭菜?高盛写了本教科书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我之前做过挺久一阵财经编辑,今天就来给大家换换口味,聊一聊财经话题。前阵子,虚拟货币这个圈子,各种山寨货鸡犬升天,集体暴涨。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氛围这么狂热,最后多半会是一地鸡毛,赌狗不得house。不过我倒是没想到,“矿难”来得那么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前几天,比特币一度暴跌超过30%,跌破3万美元关口,另一种数字货币以太坊,更是接近腰斩,从高点的4300美元跌穿2000美元。和币圈一同哀鸿遍野的,还有大宗商品市场:原油创下三周新低,铜价创下7个月最大跌幅,国内铁矿石,焦煤等期货,也是纷纷跌停。两件事儿凑到了一块儿,我和财经组的同事们就去扒了扒,果然扒出了意外收获:这背后藏着一个“吹鼓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投行——高盛集团。本期《消化一下》就给到家唠一唠,为什么你永远不知道,高盛到底在第五层还是大气层。
说到数字货币,高盛对此的态度长期是“水太深,你们把握不住”。早在 2018 年,高盛就宣布要搞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不过因为当年比特币暴跌,这个想法才被搁置。到了 2020 年初,币价大涨,高盛立刻变脸,甚至否认比特币是一种资产类别,警告那些交易加密货币的对冲基金,说比特币这玩意儿,不值得认真投资。
然而,三根大阳线,改变了华尔街顶级精英们的想法,高盛在去年夏天开始又变脸了,发布了招聘数字资产副总裁的广告。其实,高盛持股了特斯拉,而在互联网上兴风作浪的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那可是比特币的“大玩家”,这就等于高盛间接持有了比特币。 直到这次暴跌前,高盛还在大张旗鼓宣传,要搞数字货币加密托管服务。有细心的网友就要问了:那我们是不是“只要反买,别墅靠海”呢?别急,我们来探个究竟。
玩过A股的朋友,多少都知道有个叫的李大霄的人。作为A股牛市著名的“吹鼓手”,曾经股市下跌的时候,发明出了各种概念。什么政策底、黄金底、青春底、少年底、甚至还有胎盘底,总之话术是一套一套的。而一旦股市上涨了,又是火力全开,什么中国牛、改革牛、少年牛、精英牛、爱国牛,总之牛气冲天。
而高盛,虽然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投行龙头老大,但说到给客户卖自家研究观点,和李大霄还是彼此彼此。
当然,虽然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但高盛好歹也是体面人,自然不可能那么简单粗暴,随便发明个词就出来宣传了,所以就给自己的观点包装了一下,整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Top Trade。 翻译一下,这叫“顶级交易机会”。这个东西,他们一年发布一次,号称能预测市场大方向。
人家高盛是谁?精英投行,全球视野。市场观点,肯定不能只看一个地区,一个品种。要是说哪里钢材会涨价,这和王阿姨抱怨“这两天猪肉贵了”,又有啥区别呢?
所以每年高盛的Top Trade,都会覆盖全球各地,涵盖各类金融品种,股票,债券,期货,外汇都有。到底是国际大厂,每次发布Top Trade的时候,人家都会洋洋洒洒,把每个操作建议都给出分析解释,让人光是看着就不明觉厉。可是问题来了,一通操作猛如虎,收盘一看心里堵。每年一到年末,总有人把高盛年初说的那些操作验证一通,结果怎么样呢?
2016年,高盛提出六大顶级交易,开年不到10周便割肉五单,只剩一单小赚,正确率16.7%。17年,正确率5成,18年,正确率百分之14,19年最惨,直接清零。而去年年有疫情,反而还能猜对俩,正确率百分之20,按理说这成绩已经可以了。但坏就坏在高盛有个大嘴巴,年初断言美国经济不会陷入衰退,这就叫授人以柄,笑柄的柄。总结一下,在过去五年里边,高盛的预测没有一年正确率能过半,和李大霄堪称卧龙凤雏。结果如此尴尬,就连高盛自家的交易员都开始补刀说:“想要在市场赚钱?和高盛反着买就可以了!”
那有机智的观众就要说了:“宏观大势错综复杂,预测出错在所难免”。不过,就算不看宏观,在微观的具体投资标的上,很多时候高盛,也是经典的反向指标。2017年3月,高盛发布报告,看空中国恒大,将目标价调至3.2港元,然而尴尬的是,从发布报告的第二天开始,恒大便一去不回头地连涨半年,最高到达28港元,涨幅超过3倍。
去年3月,在疫情开始对股市产生冲击后,高盛在汇丰控股45港元之际高调看好,目标调至68港元,然而发文后,汇丰连跌半年,接近腰斩,如今刚刚回到高盛吹捧时的起点。大众其实更为耳熟能详的,是高盛力排众议看空特斯拉。
2019年6月,高盛发布报告,认为特斯拉股价将在当前位置下跌25%。讽刺的是,高盛发布报告之时,特斯拉股价刚好在三年以来的最低点附近,而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投行,同期纷纷发布看好特斯拉的研报,随后特斯拉便开启了20倍之旅,高盛的脸这次肿得有点厉害。
以上这些例子,其实也就是小打小闹,高盛最离谱的预测,还要数2008年吹捧原油。2008年3月,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历史首次达到三位数,高盛立刻跳出来,又加了一把火,说原油价格还要涨,要破200美元,是新时代的黑金。等油价涨到140美元之际,高盛放话,说全球供应可能“断裂”,意思是让大国赶快囤油,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当时还真有不少国内的知名“经济学家”,建议中国应该动用外汇储备,囤积“资源”。结果油价涨到147美元后,立刻转头下跌。之前高盛说了,再跌也不会低过60美元。好家伙,一年内油价就跌到了30块。你说这美国要遏制中国,还搞什么贸易摩擦嘛,在中国多培养几个高盛信徒,每天可劲儿吹高盛,这不就完成暴击了吗?
说到这,有机智的观众要问了,为什么高盛预测这么不准,自己却没事儿呢。这是因为,人家自己也不一定信自己吹的那一套,自己反着买,我对冲我自己,就是要割你们韭菜。不少人信了他的鬼,倾家荡产,但高盛却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个逻辑,中石化就中过招。
2018年底,中石化暴跌,股价创下年内新低,主要原因就是旗下联合石化公司亏损,据称当时联合石化是一言堂,全听总经理陈波的,公司对于油价的看法,基本由他的看法决定,那么陈波是怎么看的呢?他觉得,全球炼油供应到顶了,而当时油价还是太低,油价涨到60到80美元很正常。他这个逻辑,其实就是高盛当时一直在鼓吹的。
不知道是被高盛忽悠瘸了,还是觉得大家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陈波脑袋一热,大量买入原油看涨期货。
作为一家大型贸易公司,联合石化在考虑油价的时候,肯定不能单纯考虑要涨,也要分析下跌的风险,因此一般而言,就算是油价会上涨,也要对冲配置一下,这样就算油价下跌,公司也能减少损失。而陈波这样单边看涨的操作,也是犯了兵家大忌。
其实这里操作最骚的,还不是脑袋一热重仓看涨的陈波,而是浓眉大眼的高盛,别看高盛嘴上天天鼓吹油价,实际陈波的联合石化在买入看涨合约时,他的最大交易对手方,正是高盛!
高盛觉得,光是自己割韭菜,实在是太不公平,于是见者有份。按照道理,客户的持仓情况应该严格保密,结果前脚中石化刚刚开完仓,后脚嘛,业内的大玩家都知道了,有一个中国的买家按照70的油价,买了大量原油期货。
这个时候的联合石化,等于是个肥羊,还被人看光了底牌。让这帮玩家们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不去赚这个钱,这怎么可能呢?既然要割韭菜,就要做得彻底,之后三个月,国际上风平浪静,没啥大新闻,而油价却从76跌到了42,接近腰斩。而在中石化事发被平仓后,国际油价奇迹般地涨回了65块,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
高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止是在期货市场,在股市也这么玩。2004年,当时正好是A股熊市末期,高盛看准了中国采掘行业,找了个马甲,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偷偷入股西部矿业,随后伴随着大牛市,隔三差五地力捧该股,吹它是“中国矿业的明珠”,股民还很天真,觉得连高盛都给背书了,岂不是拿到了美国的认证?
结果,高盛一边吹,一边自己偷偷减持,2008年,西部矿业从68块一路跌到5元,而高盛通过减持,一年不到就套现了17个亿,有机构估测,高盛的每股成本只有0.34元,哪怕是最低价减持,也能赚20倍。
高盛赢麻了,苦的是被高盛忽悠来接盘的散户,十几年过去了,西部矿业的股价,最高也没回到高点的三分之一,散户们可以说是站岗十年皆是空。
对于高盛来说,打脸不打脸的,那只是面子问题,能把钱赚到手里,那才是当务之急,“黑锅我背,送死你去”。上个月,我们在讲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如何花式割韭菜那期,也顺便介绍了去年在美国市场上兴起的“SPAC模式”,简单说就是有人注册了个空壳公司,啥业务都有,啥业务都不干,只是开一张空头支票,承诺会拿股民的钱,去投资那些“有前途的公司”。靠着一张空头支票就直接在美股上市,老司机带你风投,有钱大家一起赚。当初高盛也看到了SPAC的潜力,自己发了SPAC,还赚了不少钱;而到了今年,高盛不再继续发SPAC产品了,反而一边鼓吹SPAC花好稻好,自己却只做SPAC的上市保荐,赚保荐费,闷声大发财,这算盘打得秒啊。
回顾过往,高盛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优良传统,那更是数不胜数,什么叫企业文化啊?早在2007年,曾任高盛CEO,后来又担任了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报道的那么火热,开始出现了疲软的迹象,于是开始做空高盛自家发行的债务担保证券(CDO)。
但讽刺的是,高盛为了赚钱,在推销该产品时对于风险闭口不谈,将产品卖给了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导致其一年后亏损约1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前,高盛和利比亚投资局做了一笔约12亿美元的交易,约定6只股票未来三年会涨则利比亚赚钱。最终,利比亚投资局的本金,在金融危机中血本无归,高盛则稳稳地赚到了2亿美元中介费。
说到这里,又有机智的观众要问了:“既然高盛这么黑,那为什么不找别人呢?”
其实在很多时候,对于大企业而言,高盛某种角度真的就是唯一的选择。咱们还是拿中石化举例,如果想买5000万桶原油,并不是像散户炒股,挂一个单成交就行。首先中石化需要去找各家机构询价,但是能接这个数量的机构,一个手都数得出来。如果每一家都问一遍,那不出一天,整个市场都知道中石化要买5000万桶原油,油价会立竿见影地上涨,等你来接盘。因此中石化只能去找最大,而且报价最合理的几家。而很多时候,高盛就是唯一那个能满足要求的投行。咱们说得更直白一点,那就是对于很多大型机构而言,他们根本就没得选。
所以,高盛能收割全世界韭菜,手法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就是利用信息差,通过冗长复杂的合同,和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搞晕你,占领信息解释权,只告诉你有利的部分,隐瞒转嫁给你的风险,有时候还让你在开始尝点小甜头。更为关键的是,凭借着华尔街老大的身份,高盛就是天然的“人上人”。
近年来,高盛卷入各种丑闻,像什么金融危机前误导客户销售毒资产、帮马来西亚“一马公司”洗钱、次贷危机后继续销售有瑕疵的抵押贷款,罄竹难书,罚金也是几十亿美元地交。但无论高盛怎么胡作非为,即便被调查,也只是罚酒三杯,丝毫不影响人家继续做生意,只要赎金交够,舞照跳马照跑。高盛前董事长兼CEO劳埃德·贝兰克梵,话说得就很露骨了,说高盛现在做的是上帝才能做的工作。
咱们再来回头看看,自称上帝的高盛,最近又鼓吹了些啥:
4月13号,高盛发文《铜是新的石油》开始吹捧铜,表示在绿色减排的新时代背景下,铜才是新时代的战略物资,强烈看好,铜价应声大涨,如今高位震荡,展现颓势。
5月9号,高盛“泄露”的内部备忘录表示,已经组好加密货币团队,准备亲自下场大干一场,结果加密货币加速见顶,开启暴跌。
当然,相信中国在吃了那么多次亏后,这次在铜上应该不会像石油那样再翻一次车。但是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斗争趋于复杂和白热化。毕竟,在高盛这样手拿两把镰刀,背后又有爸爸撑腰的人眼里,中国再大,也只是一片巨型韭菜地而已。如果我们的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不进一步加强,提升到和国外同行比肩,甚至犹有过之的地步,那么很难挡住高盛们的深套路。毕竟,国际金融的水太深,总有把握不住巨亏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