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与西方男性穿衣效果之所以差异悬殊,更多地是因为西方人比较会穿衣服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中国大众审美偏狭?是因为一直缺少真正为中国人而做的设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男装,首先要看的并不是款式色彩等,而是面料。毛、麻、丝、棉、化纤无论哪种面料,都是有优劣之分的,面料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到视觉效果,不过一般人都对此缺乏深刻认识。好的面料,特别有质感,看上去就赏心悦目,而劣质面料,则难以产生这种效果。比如同样款式、色彩的西装,用优质毛料、普通毛料、一般化纤面料来制作,乍一想,可能视觉效果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现实中,一眼望去高下立判,用高质面料的那一款跟低质面料一比绝对是鹤立鸡群。而且面料好也不容易变形,另外最好的面料莫过于丝绸,但是现在年轻人好像都对丝绸的衣服不感冒,不知道是买不起还是不知道丝绸的好。

中国男性与西方男性穿衣效果之所以差异悬殊,更多地是因为西方人比较会穿衣服,穿得更合体,至于体型因素倒是在其次。男装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掩盖身体的缺点突出优点,而中国男性穿衣服有太多不合体的了,这点中国的女性倒是穿衣服很知道掩盖自己的缺点。男装要合体,一些细节一定要注意。比如,西装的袖子绝不能太长,自然下垂时整个手掌以及衬衣的边要能露出来。过去服装导购们老是对顾客说西装袖子不光要遮住衬衣袖子,还要到手掌虎口位置,这纯粹是害人。

有些衣服,可能面料、做工、款式都很好,但是不合体,也不能选购。不光一些进口成衣,而且包括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见的完全直接照搬西方服装版型的服装,它们常常不合乎中国人的体型,比如,可能肩宽腰围合适,但是袖子长了;袖长正好时,腰又太瘦了。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再好的、性价比再高的衣服,只要不合体,一律不要选购。切记,不能将就。尤其是现在很多服装,不分ABC版,合体的概率就更低了。

八十年代,是短缺经济年代,江浙闽粤等东南诸省的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主力,这一格局至今未变。这些服装企业,大都来自乡镇与小城市,而农民与小城镇市民的审美,相对是比较低的,大概是因为这个源头或背景,导致中国的服装尤其是男装,自八十年代起就比较缺乏美感。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企业尽管在规模上有了极大的扩张,但是其在短缺经济时代养成的一些习气,其审美领域的不足,在我看来并没有取得质的改善,没有脱胎换骨。说来有些尴尬,一方面中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与服装大国,但是另一方面给本国男性提供的产品却如此不上档次。

中国服装厂商,若接受国外订单,按照国外的要求生产的服装,那么无论面料还是做工、款式,都好得很,可是,等轮到给国内消费者生产时,就是糊弄了,常常是质次价高且丑陋不堪。高铁、隐形飞机、4G5G,以及家电手机,只要是这类标准严格统一无法糊弄人的产业,中国人都能做到全球最好,而服装鞋帽等能糊弄人的产业,则改不了糊弄人的习气。

上海引领中国的服饰潮流,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上海服饰》那份杂志畅销全国,后来不知不觉间,上海在服装业却基本上悄无声息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与1998年的限产压锭导致老牌上海纺织与服装企业几乎全面衰败有关。而中国服装业的品味长期保持较低的品味,是不是也与上海服装业的衰败有关?上海国企服装厂和上海的时装杂志构建的那个年代的中产阶级审美其实才是正道,80年代时候的时尚杂志都是中国传统审美为主的,根本轮不到外国模特,女的审美标杆是张瑜袁枚刘晓庆,男的是朱时茂唐国强陈道明汪嘉伟,尤其汪嘉伟当年是全民偶像,有人冒充张瑜给他写情书还闹了笑话。

现在北京的商场(非奢侈品商场)里面,好的销售位置都被一些估计是由浙江福建江苏的企业打造的伪“洋品牌”给霸占了,如杰克琼斯、马克华菲、华伦天奴之类的。到哪里转也是那几家,东西不好还很贵。中国人其实可以去国外看看,韩国日本甚至是印度伊朗叙利亚还有很多非洲国家,很多人都是中下层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们的穿衣的整体的效果都是很不错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