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智能武器的新浪潮?“铁穹”导弹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家好,我是在观察者网陪您聊外军的席亚洲,这期节目咱们继续关注最近大出风头的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上期节目啊,咱们聊了铁穹为什么只能适合以色列的特殊战场环境,那么本期咱们就来说说这套系统有何借鉴意义。

那这年头啊,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往往喜欢故作大惊小怪,比如明明无人机主宰中东战场都已经好多年了,还是有不少自媒体在去年阿塞拜疆胖揍亚美尼亚的时候大呼小叫什么“这一仗打醒了解放军”什么的,我的娘哎,眼瞅着我军就要实际列装隐身无人攻击机了,你这时候才发现无人机很厉害,这是不是也有点太脱节了啊?

同样,“铁穹”系统作为一种专门用于拦截火箭弹的导弹系统,咱们上期也说过,它也基本不能用来拦截战斗机、武装直升机这类传统空中目标,以色列拉斐尔公司顶多也就宣传新型的铁穹导弹将增加攻击无人机的能力,你看有些自媒体已经开始吹嘘铁穹是世界上最牛的低空防空导弹了,你这大帽子也太廉价了吧。

其实呢,之前晨枫老师在观察者网发布的文章也说了,铁穹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C-RAM,也就是反炮弹、火箭弹武器系统的思路。

那这里咱们从两点来说说铁穹实际的借鉴意义。

主要两点,第一,铁穹是怎样省钱的;第二,铁穹的设计特点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以如何借鉴。

那么说省钱,有很多人要开始了,铁穹一发好几万美元,哪里省钱了?明明贵得很。

这事儿吧,咱们不能用日常生活的标准来看军事装备啊,别的不说,一发正经的155毫米榴弹炮的普通弹,到部队手上的价格差不多大概是一万元人民币左右吧,而一发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之前就有人说过嘛,哪怕是只带简易制导,射程70公里的型号,一发价格也有几十万人民币,差不多相当于一辆低端宝马在天上飞。

而4万美元一枚的“铁穹”,大概也就相当于一枚“毒刺”肩扛式防空导弹。

其实“毒刺”导弹也是能拦截火箭弹的,上期节目咱们说过肩扛式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其实可以跟踪诸如炸弹这类的目标,其实飞机上携带的炸弹由于在飞行中气动加热,是会有红外信号可供导弹跟踪的,火箭弹也一样。

但是这样的工作模式对于“铁穹”来说不适合,首先是它的拦截射程在15公里,而肩扛式红外导弹的射程一般也就一两公里。其次“铁穹”必须同时对抗大量的目标,也没办法让导弹挨个自己慢慢去搜索目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铁穹系统中有一台高性能的相控阵火控雷达,能够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它将目标信息传输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对目标轨迹进行计算分析,排除掉那些明显不会掉在对以色列造成危险区域的火箭弹,确定要拦截的目标。然后,指挥中心把目标分配到待发导弹,导弹发射后,指挥中心通过无线数据链向导弹发送控制信号,导引导弹飞向目标,在靠近目标的地方,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开机,找到并跟上目标,进入来袭导弹的逆向弹道,最后在错身而过的瞬间引爆战斗部击落来袭导弹。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铁穹”导弹省钱的地方了,首先,它的战斗部是一个很小的定向破片战斗部,破片只向侧面飞出,而前后方向几乎不产生破片,因此它只能在进入与敌方目标正好相对飞行的的时候才能进行攻击,如果敌方目标正好从前方划过,那么这拦截就失败了。这在对付飞机、直升机这类目标的时候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在对付火箭弹的时候,因为对方基本是无控飞行,弹道很容易预测,所以没问题。

这样铁穹就不需要一个大型的战斗部,可以省钱。

其次,铁穹要拦截的目标速度都很低,所以它的飞行速度只有2马赫,所以它的发动机也可以做的更便宜,也不需要高能发射药,又省钱了。

铁穹导弹虽然是雷达制导,但是却在接近目标的时候会抛弃头部的整流罩,我们还可以看到巴勒斯坦小朋友捧着铁穹抛弃的整流罩残骸,而从铁穹导引头残骸照片又可以看出打开整流罩以后,铁穹导弹头部露出一个圆台型的小整流罩。

为什么采用这么奇怪的设计呢?因为我们知道一般采用这种设计的都是红外制导的导弹,为了露出头部的光学窗口,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其实这也是为了省钱。实际上我们习以为常的导弹头部的能耐烧蚀的透波整流罩是很贵的,而“铁穹”反正也只有在与敌方导弹交汇前才需要导引头工作,飞行中段全都是靠地面指令制导飞行,所以,它就干脆才用了抛弃整流罩的办法,这样它外层的整流罩只要考虑放热耐烧蚀,而内部整流罩只需工作很短的时间。

从这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铁穹”在省钱问题上是认真下了一番功夫的。

当然了,省钱也会带来性能的降低,让“铁穹”的用途过于单一,也严重影响了它的外销。目前有不少国家已经购买了“铁穹”系统配套的雷达,但不打算购买“塔米尔”拦截弹。

不过,“铁穹”系统对于其他国家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呢,“铁穹”作为一种成功的C-RAM系统,对于其他国家设计新一代需要兼顾这一任务的野战防空系统的时候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上期就提到了,虽然部队机动是防止遭到敌方炮兵和火箭炮武器袭击的主要办法,但是部队总有不得不停下来的时候,不管是道路受阻被迫停止,还是通过复杂地形被迫低速前进,或者遭到阻击不得不停下来,或者集结起来进行修整和补给,此外也总有一些关键的固定目标也容易遭到攻击,比如指挥部、后勤中心、通信中心等等。在现代制导弹药越来越精确,非制导弹药射程也越来越远,杀伤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种能够给部队打伞的武器,其实是很危险的。

目前在这一块,各国也都算是想了自己的办法,比如,美国陆军几经比较,目前将MHTK导弹列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现在则是对现有的“长弓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和“毒刺“进行进一步改进,然后将其配备到一辆”斯特瑞克“轮式战车底盘上,构成IM-SHORAD防空系统,它就具备一定的C-RAM能力,”长弓地狱火“本身引导方式就和”铁穹“大差不差,末端都是用毫米波主动雷达制导,在软件设计上改动一下,就可以用来迎击一些空中目标,美军主要考虑用它来打大型无人机,反正一枚导弹也就是几万美元的水平,美军是不嫌贵的。而”毒刺“导弹则改进了战斗部,以前的“毒刺”是没有近炸引信的,因为只有3公斤的战斗部就算近炸也很难击落击伤战斗机和直升机,现在加上了近炸引信,也就提高了破片杀伤小型目标的能力,这两种导弹在车上安装的微型四面阵雷达的指引下,就成了美国陆军的微型“陆上宙斯盾”系统了——好吧,这是开玩笑了,虽然全系统抗饱和攻击的能力和“铁穹”比不了,但毕竟它只是临时客串,能临时抵挡敌人零星的炮火就可以了,要想直接挡住对面一轮齐射,也许还真得等MHTK导弹发展成熟才行了。

而相应的,俄罗斯的“钉子”咱们就不用提了,另一边他们的激光防空系统几年前就被普京总统和高超声速武器一起,列为俄罗斯的“秘密武器”公开展示了,从它的尺寸来看,很可能也是执行C-RAM任务的。而同样的东西,我国保利集团已经拿到了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据介绍,该公司的“寂静猎手”激光防空系统具备30千瓦的标准输出功率,能在800米距离击穿5层2毫米钢板,或在1000米距离击穿5毫米钢板。虽然这个威力用来执行C-RAM任务还是差了点,保利也说了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无人机,但……这毕竟只是外贸产品。

所以说未来呢,近期内各国陆军可能主要使用现役的野战防空系统,配上经过一定改进的廉价弹药,来执行类似“铁穹”的任务,在同时抗击目标数量,射程方面可能还比铁穹要低一些。但是未来,希望大概还在激光上。

但铁穹带来的最大启发还不是在这儿。

列车长觉得啊,二战以来,武器系统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60-80年代,各国的机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机加工产品的价格大幅度削减,这带来了一轮技术变革。

比如二战时代就已经出现但没有广泛使用的子母弹,那一个个各自带有引信、装药的小型子弹药,大家都知道它好使,比如苏联就曾经用伊尔-2投掷大量的小型炸弹去覆盖德国坦克,但是这玩意加工一个,消耗的成本和加工一个大炸弹一样,那这就没办法了,最后主流还是要用大型的弹药。

而从60年代后,各国的大口径火炮、火箭炮,航空炸弹都开始走向使用子母弹,也就是所谓的集束炸弹技术,都变成了天女散花一样扔下几千、几万个小炸弹。

这大大增加了单枚弹药的攻击范围,对于集群的人员、装甲目标的杀伤力要比同样数量的普通炮弹强得多。

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第一波智能武器革命到来了。

这一波革命大家都熟,就是大规模的精确攻击革命,普通的炸弹,给你加上一个GPS套件,或者装一个激光制导套件,你就能一发炸弹解决一个目标了,以前要对付一个目标需要扔几万枚无制导炸弹去覆盖,现在只要扔一枚,解决了。

这就革命了,而且这个革命相比于上之前的子母弹这一波,更有革命意义,因为它大大提高了战争的效能,降低了战争的成本。

而现在,以“铁穹”为代表的这类武器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我们将迎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或者说第二波智能武器革命。上一波智能武器革命很大程度上只是给常规的弹药和武器增加制导的能力,而这一波,将会有很多利用电子系统的进一步白菜化,开发出一些更加特殊的武器。

铁穹是一种将廉价毫米波主动雷达引导头和廉价防空导弹结合,用来执行新世纪新任务的产物——那么类似的思路我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美国此前提出了一个竞标,要求设计一种可以折叠的四轴无人机,它能够取代末敏弹上面的降落伞——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就是说以后可能美军的火箭、战术导弹、飞机扔下来的末敏弹里面,就不再是一个个小降落伞下面挂着致命的“电饭锅”,在空中画圈圈,看到下面坦克正好过来,就引爆这么简单了,那玩意会临空放出几架四轴无人机,它们每架下面挂着一个自锻成型破片战斗部,并且能够自己搜索下面的坦克,这些无人机还能互相通信组成蜂群,给每架无人机分配目标,避免重复攻击,然后飞向敌人坦克。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未来这类智能化的蜂群无人机价格进一步降低,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携带更加小型的反人员炸弹的无人机——玩过“半条命”的朋友一定记得里面外星人用来搜捕人类的带两个小电锯的无人机,你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无人机携带的是一枚手榴弹大小的战斗部。你正躲在掩体后面观察情况,突然一个这种无人机嗡嗡嗡飞到你头顶,然后轰就炸了……

这是什么情况?

那么针对这类武器,无疑也需要发展相应的对抗手段,不管是新的微型自主制导的导弹,能够自动搜索和攻击的防空机枪、机炮,还是激光武器——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肯定不可能依赖人力搜索和攻击,而必须具备智能化自动作战的能力。

这就是21世纪正在发生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这个时代并不会用无人的微型战车取代坦克,也不会有无限过载绕死飞行员的战斗机,只是更多,更先进的智能弹药。坦克还是那个坦克,飞机还是那个飞机,甚至你的步枪都还是那支步枪,但是它们发射出去的弹药,弹药里扔出来的子弹药,步枪的瞄准器……这些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会真正的发生变革。

当年刘慈欣小说《球形闪电》里,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用来解释各国拼命研制新概念武器的动机:“那些可怕的武器,可能有一天会落到你的同胞和亲人的头上,落到你怀中婴儿的娇嫩肌肤上,而仿制这种事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或潜在敌人之前把它造出来。” 所以可喜的是,在这一波浪潮中,中国并没有落在后面,近年来我们的新概念武器也在层出不穷,这是我们未来安全生活的最好保障。

好了,各位这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还望各位不忘三连支持,咱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