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的迷思之二:中国需要自己的高低搭配
这个其实不能算迷思,但高低搭配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理清。
海鲜好吃,但纯海鲜太贵了,需要弄点菜蔬、米饭搭配,这也算生活中的高低搭配吧
高低搭配的基本思路是:高端太贵,需要廉价的低端补足数量。这就是说,低端需要在成本、数量和性能上都与高端拉开差距。
按照F-15、F-16的模式,低端的F-16应该为高端的F-15填空补缺,业余的时候干点对地攻击。在战斗机黑手党教父伯伊德的构想里,攻势制空、超视距空战靠不住,在敌机蜂拥而来的时候,F-15顾不上来的时候很多,所以需要大量F-16填空补缺。为了降低成本,早期F-16只有视距内空战能力,后期才逐渐增加超视距空战能力,从F-15那里承接越来越多的空战任务,但依然只是补充作用。
F-15/F-16和F-14/F-18开创了高低搭配的时代,但两者其实是不同的理念
按照F-14、F-18的模式,高端的F-14担任远程空战巡逻和拦截,低端的F-18担任内圈空战巡逻和拦截,并兼作反舰对地攻击。F-18的内圈定位是由航程和速度决定的,而不是航电和武器能力。F-18的航电和武器能力从一开始就比F-16强大得多,从来就是超视距、视距内兼优的,成本也高得多。F-18E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进一步加强,尽管“猫党”嗤之以鼻,F-18E在10年前就把F-14替换下来了。
F-15/F-16模式的重点在于大量杀伤对方的空中有生力量,以此为空中战争胜利的基础,绝对的滴水不漏不是重点。F-15不光用于高端目标,在数量上也是空战主力,远近通吃。美国空军F-16的数量巨大,但以空战为主要任务的F-16其实并不多。另一方面,美国空军从来高度强调对地攻击,F-16很快把对地攻击从副业变成主业,F-15/F-16组合在实际上是空地组合,偏离了“原教旨主义”的高低搭配。以色列是另一个同时装备F-15和F-16的国家。1981年在轰炸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是F-16历史上第一次用于作战行动,这还是只有视距内格斗的“纯种”F-16时代,但还是一样,F-15担任空战掩护,F-16担任轰炸。
当年航母甲板上F-14与F-18同时部署时,数量相差并不大,所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低搭配,而是以远为主的远近搭配。上为“独立”号,下为“中途岛”号,因为吨位较小,这时索性改为全F-18配置
F-14/F-18模式的重点在于不能有任何疏漏,苏联反舰导弹的弹头威力太变态了,哪怕10万吨的航母,挨一枚也受不了。所以100%的严密拦截是第一位的,成本高点就高点。拦截的重点在外圈,内圈是补漏的。所以在数量上,在A-6、A-7还是对地、反舰主力的时代,航母上搭载的F-14和F-18的数量并没有相差那么多,“低”并没有那么低,这是超豪华的冷战时代美国海军才玩得起得高中搭配,已经偏离了一般概念的高低搭配了。在A-6、A-7之后,F-18担任对地、反舰主力,这时又有点空地搭配的意思了,与美国空军不同的是,所有F-18同时担任内圈防空任务,而且防空优先。
F-22/F-35本来要继承F-15/F-16的理念,但阴差阳错,形成了赶鸭子上架的扭曲的高中搭配
F-22/F-35组合在一开始和F-15/F-16组合相似,也是空地组合。最初F-22要求生产750架,冷战结束后被切尼砍到648架,比F-15少,但考虑到更加强大的战斗力,数量上还是够用的。但在克林顿时代再次被砍倒337架,小布什时代被砍到277架,直到最后的183架,一减再减,迫使F-35也承担空战主力任务,这才引起众多争议。F-35作为对地为主、兼任空战的兼职战斗机本来是胜任的,争议的是作为主力空战战斗机。这是被扭曲的赶鸭子上架的高低搭配,并非出于筹划,在使用上是按照高中搭配而存在的。
在某种程度上,苏-27和米格-29最接近面向制空的高低搭配思路,但这依然不同于伯伊德的“原教旨主义”高低搭配
苏-27、米格-29的特点是两者的空战能力实际上颇为接近,但苏-27的航程大得多,载弹量也大一点,执行远程任务;米格-29则专注近程任务。几十年下来,米格-29的航程稳步增加,现在也不算短腿了,但米格-29的“机会窗口”已经过去了。反过来,如果当年米格-29就能做到现在的航程,那苏-27就需要做到极远程,否则苏-27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苏联模式的远近搭配有点类似于于美国海军的分层拦截,但重点在内圈,主要考虑是对于远程的攻势防空没有把握,外圈的苏-27只能对敌人的空中进攻能削弱多少是多少,空中主战场在内圈,要靠内圈的米格-29顶住,所以米格-29必然需要很大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空军不要求苏-27和米格-29担任多少对地攻击任务,那是专职的米格-27、苏-17/22、苏-24等的任务。苏-27和米格-29的多任务化是苏联时代之后的事情了。在苏联版的高低搭配里,没有对地攻击的位置,这是纯防空-制空的组合。尽管中国空军的条令和作战思想在60年代之后就与苏联空军分开了,但苏联影响还是很深。很多有关中国高低搭配的争论继续围绕着防空-制空,较少顾及对地攻击。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别,歼-11和歼-10之间形成不清不楚的高中搭配
中国的现状比较特别,这也是扭曲的高低搭配。歼-11和歼-10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两者的互补问题。在歼-11引进的早期,甚至有过歼-10是不是还要搞下去的争议。另外,在先后有强-5、歼轰-7、苏-30的情况下,歼-10还是空战为主,对地攻击能力是锦上添花,至少在设计和早期使用中是这样。歼-11和歼-10之间其实是分工不清的高中搭配,好比苏-27与航程增加、航电强化的米格-29的搭配。
另外,歼-10和歼-11在数量上也相差不大。按照维基的数字:歼-10约有350架,歼-11约250架,歼-16约50架,歼-15至少20架,另有俄罗斯进口的原装苏-27约60架,苏-30约100架,歼-11家族的总数还超过歼-10了。即使算上未来生产,歼-11和歼-10之间也怎么看怎么不像高低搭配。
歼-20是无可置疑的新一代高端战斗机
但与之搭配的新四应该依据什么样的理念呢?
歼-20与新四之间不应该这样,这应该是有计划的搭配。歼-20是高端,这是空战的主力,这个没有疑问,问题是低端用来干什么?与歼-20怎么搭配?不理清这个问题,而是从“鹘鹰x”能够干什么、所以应该与歼-20如何搭配出发,这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