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杀掉一个无辜的人便可挽救全体人类的性命,该不该杀?

如果我们意识到存在与善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便会一般地意识到,这种所谓的道德难题的根本意图,本身实际上蕴含着根本的逻辑错误。

这一类所谓道德困境的问题(即使不是如此荒谬的),都包含这样的核心意图:

我们如何在做不到完美的事情中得到完美的善?

因为这种问题实际上是在问:

人如何行动,才能纯粹是善的?——人可以以某一种方式行动,以至于他的行动中不包含恶吗?

滑稽的地方是:在这种追问中,我们被规定了只有人的能力,却被要求得到“神”的结果:在小女孩和全人类难题中,有没有完美的结果?当然有!就是小女孩和全人类都救啊!但是你却被规定了“只能救一个”,也就是说,你本身就被规定了“不能做到完美的事情”,但题目却要求你做到“道德上的完善”。

这里蕴含了整个问题的荒谬之处:如何无中生有?如何在缺失中找到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存在和善之间的可互换性(convertible)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意义:一个存在者,只有当他的完满实现是可能的时候,他才能实现完满,而这种完满的实现就是这个存在者的善(两者是可通约的)。一旦完满的实现不可能,那么完满的善也就不可能。在这个例子里,“救小女孩”和“救全人类”都是符合我们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完满实现的行为,但如果我们被一个神秘的因素(比如题主)规定,不能两个都实现,那么就必然出现某种缺失,这种缺失就必然导致恶——也就是说,这一条件设置本身就包含存在的缺失,也就必然包含善的缺失,然后题主又来问我们如何实现善的完整性,事实上根本地违反了逻辑规律:A与非A不能同时存在。而这一问题之所以不是那么容易被看穿,本质在于对存在和善之间的可互换性的隐藏。

【有人可能会问:没有啊,我就问问你想救谁而已嘛~是吗?如果我说救小女孩呢?你是不是要说“啊呀你好狠心,全人类怎么办?”如果我说“救全人类”呢?——“哎哎呀你好狠心,小女孩怎么办”——看看?还说追求的不是完善的善?】

【——行了行了你别废话,我知道肯定有不完美,肯定要作恶,你就告诉我你救谁吧。——肯定救世界啊!——为什么,那无辜的小萝莉呢?——世界上只有你和小萝莉,你觉得这世界能维持得下去?我可不会烧饭做菜砍柴照顾小孩哦,最后不是大家一起毁灭,一样玩完,不合理性呀~——哎呀,你们这是个高科技时代,你什么都不用做,都有AI帮你做啦。——那也不行。——为啥?——所以以后全世界就靠我和这小萝莉续命啦?那不断近亲繁殖还是药丸啊。——哎呀没事没事,我们有庞大的精子库卵子库——也没用啊,小萝莉一个人一辈子也生不了几个,还是药丸——哎呀还有体外子宫………………——好了好了,你接着编故事,我写论文去了,再见】

【所以,如果你已经惊异于康德道德律的空泛的话,不妨看看亚里士多德对“我们该如何行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如同有智慧的人那样行动”——怎么样,是不是比“你应该这样行动:你意愿你行动的这个准则成为普遍法则”更加空泛?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法则:“如同智者那样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康德这种所谓“道德律”的完善(perfection):虽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我们愿意行动的时候遵循的法则,但其中没有哪一个是普遍的、至高无上的,无论是“不能伤害无辜的人”,还是“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哪一个原则更具有优先性,只能在对具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因为实践活动(包括道德行动)不是理论活动,不存在先天的、绝对的、无条件、不可触碰/违背的“优先定律”,因为实践活动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处于具体条件之下的。任何意图构造这种绝对优先条件的道德理论,都迟早会陷入道德困境中。因此,康德只是为我们找到如何行动的“必要条件”,而亚里士多德则指明了,如何才能达到“充要条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