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答出助残脱贫“xin”高分
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贫困残疾人,作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确保他们能够一个都不掉队地如期脱贫?成为了摆在基层面前的深层次脱贫考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唯有激发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自身“造血”巩固政府“输血”的成果,才能跟上脱贫队伍,活的有质量,有尊严。基于这个考虑,紧抓“志智双扶”的“牛鼻子”,推出“1+1”模式,给贫困残疾人送温暖、送志气、送知识,才能够努力答出助残脱贫这道考题的“xin”高分。
“补助+慰问”,扶残暖人“心”。为让残疾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掌起镇残联将手中的相机对准了残疾群体,真真实实的把脱贫成绩拍进他们心里。调查摸底,调小焦距,拍出残疾人的全貌。为掌握残疾人基础数据,顺利完成三代证换发工作,残联需通过前期信息完善,调查摸底等工作,完善残疾人信息系统 。补贴落实,调大光圈,拍准残疾人的需求。开展残疾人二项补贴专项检查及复核工作,规范补助对象申请的操作程序,全面掌握补助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同时关注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群众,及时落实临时救助,开展残疾人“三问,三送”服务。帮扶慰问,调对快门,拍到残疾人的满意。残联干部下村帮扶,用惠及贫困残疾群体的实事,来获得残疾人群体满意的微笑。对于生活困难群体,米面粮油、衣物棉被等生活必需品是他们所需要的;对于身体抱恙群体,医疗护理、紧急求助、家政服务是他们所需要的;对于就业困难群体,送就业信息、送技能培训、送企业岗位是他们所需要的。从他们的所思所念所盼出发,让走访慰问真正走入他们的心里。
“康疗+托养”,扶志振自“信”。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后,还要考虑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尽可能提升他们的康复能力,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一个残疾家人,往往会影响整个家庭。让残疾家庭的有生劳动力释放出来,就需要为残疾群体在白天重新找一个“家”,即托养所。托养所内设康复训练室、音疗室、文娱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手工书画室、庇护(阳光)工场及午休室等,把工疗、音疗、农疗作为三条康复之路。通过工疗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改善残疾人的经济条件;通过音疗丰富学员的文化娱乐生活,通过农疗锻炼实践和合作的能力,让残疾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收获的喜悦。鼓励他们建立自信,更好的融入社会。
“培训+就业”,扶智谋革“新”。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整体劳动素质偏低、就业意愿偏低。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压抑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这些问题成为了残疾人就业不可跨越的壁垒。劳动也是残疾人应有的权利和尊重,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是残疾人从根本上改善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工疗农场和工疗车间则是残疾人的“劳动主舞台”。建立 “三室”(即康复室、活动室、医务室),配备适合残疾人职工的休息室、餐厅、专用通道、无障碍设施。为残疾职工全额缴纳五险,对家离公司路途较远的残疾职工,为方便其上下班,采取弹性工作制度,恰到好处的为残疾群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增强他们自豪感和荣誉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对于残疾群体而言,有风有雨是常态;“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于残联工作人员来说,风雨无阻是状态。2021年全面脱贫的号角宣示着助残脱贫工作进入提档升级的新阶段,让残疾人跟上队伍,迈入小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