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国时代,还有没有机会一统天下?

“如果体”是典型的开放式问题,想怎么聊都行,三解要答,还是先谈谈背景。

原问题如下:

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为那个时代与他争天下的人太弱了?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国时代会怎么样?

朱元璋25岁之前一事无成,没读什么书,最大的资本应该算是他宝贵的经历了,他四处乞讨,见得东西比一般人都多,除了这个,应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了?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打下了江山,是不是因为同时代的陈友谅张士诚太弱了?如果他生活在三国时代,面对曹操孙权刘备,有可能建立大一统王朝吗?

回答如下:

开宗明义,朱元璋很强,但他的成功还是得益于他的时代,在三国时代他一点出头的机会都没有。

朱元璋从出身和经历来说,是典型的宋、元社会中“游民阶层”,也就是不耕不织的“游食者”下层,他的生存不是靠着作为农民、工匠(他家不是匠户,也当不上)、儒户之类的典型社会分工,而是依靠着游方乞讨。

500

他这样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见多识广,且道德观念与典型的编户百姓不同,要平移理解他的价值观体系,可以参照《水浒传》中虚构的梁山好汉们以及明、清两代盛行的民间宗教社团或黑社会帮派组织,如白莲教、青阳教、罗教、八卦教,天地会、青帮等等。

这些处于地下,或者说社会主流生活之外的人群,由于需要在脱离乡村的“熟人社会”之外生存,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殊伦理,比如义兄-弟、教主-教众、师父-徒弟辈分等等。

这些都是超越当时乡村和城市中以血缘家族、同乡等“先天关系”的横向联系,比如“拜把子”,就是模拟血缘兄弟形成的互相扶持的横向人际关系。

朱元璋恰恰在这样的经历中磨练出了看家的本事。

这种能力,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属于我们职场中常见的手艺:

对上揣摩心思摆笑脸,对下把准脉搏摆黑脸。

可真做起来就不易了,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口含天宪”的钦差大臣,他投奔郭子兴义军的时候,身无长物,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就由大头兵跃升为团队中层,对于陌生组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上级心思的把握水平,非比寻常。

要知道,由宋到金、元两代,正是中国中古社会组织(北方)被暴力砸成粉末的过程, 新的社会建构和组织,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政权组织结构的影响,哪怕你不是官,不是吏,所依赖生存的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帮会组织,都表现出了“拟官僚组织”的科层化倾向。

一元权威高踞金字塔的顶端,哪怕是同宗同姓,异姓兄弟,也一样是这一套“跟大哥”的逻辑,所谓“抬头看到的都是屁股,低头看到的都是笑脸”就是这种体制下生存的真实写照。

问题是,由于元朝采取的是一整套的“以身份定户”的制度,不同的“身份户”只能触及自己身份相关的那部分“世道”,说得俗一点, 就是“关起门来做大哥”,对于整个社会横向的联系部分,反而所知甚少,也缺乏真正的思考能力。

在当时的国家制度安排之中,真正具备超出本阶层的视野, 具备专业组织能力的人群,实际上只剩下了“胥吏”,哪怕是儒生出身的文官,也和蒙古“根脚”出身的贵官们一样,缺少真正的治政的“吏能”。

而朱元璋虽然不是“胥吏”,但游方行乞,学的可不只是人情世故,还有做事的案例积累。 

在天下摇动、豪杰并起的机遇下,由于元朝对于豪强的管制一直很松,濠州的郭子兴之流,率领自家宗族子弟,借着民间宗教的大旗拉拢起一群本地的流氓无产者,占地称王,并不难,因为把本来就不管事儿的元朝地方官打死、打跑,换他们这些原本就说了算的“大豪”们“话事”,无非是揭了蒙在脸上的纱布,名实相副罢了。

但是,再往上走一步,该怎么干,他们就不知道了,作为州县级的土豪,他们的阶层眼界也就到此为止。

这时候,像朱元璋这样见多识广,具备突破自身身份阶层的管理能力的人才自然稀缺,在起步的小队伍阶段,他之前积累的“案例库”已经够用了,再加上他天生的聪明劲儿,能做事儿,又会来事儿,在这种层次的“跟大哥”故事里脱颖而出是迟早的事儿。

这里要重点指出的一点是,朱元璋这种能力特质的人,并不同于刘邦,他只能“借鸡生蛋”,而不能“平地抠饼”,因为刘邦有稳固的社会关系,有亲族、妻族帮衬,有发小、老友支持,而朱元璋“游民阶层”的身份,在社会上属于无根之木,唯有借旁人的系统,才能给自己锚定一个身份,没有这个身份,他就什么都不是。

也正是在郭子兴的团队之中,他才以同乡、旧友为纽带,拉起了自己最早的核心班底,在核心团队建立之后,他就可以金字塔形的组织形态,完成几何级数增长,构建“自己人”的阶层。

注意哦,是阶层。

事实上,由于宋元易代的战争对于破坏江南的破坏很小,所以到了元末,这里仍旧是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黄金地段,哪怕只是非常狭窄的地域,也有几百万的人口,只要手里有了“自己人”阶层,面对分散的社会单元,就是不可挑战的强权。

而在控制了一个点之后,只需要通过并不复杂的管理和动员,就能拥有数以十万计的人马,真正的以小博大。所以,仅今天一个江苏省,苏北就占了刘福通那一大群红巾军,苏中的南京养了朱元璋,苏南的苏州出了张士诚,还都是元末数得着的大势力集团。

可以说,宋元之后的中国社会形态决定了,所谓的“英雄逐鹿”,比的就是“核心团队”+“自己人阶层”的厚薄,可参考的就是李自成的“老营”兄弟,皇太极的“真满洲”,乃至于蒋介石的党军第一师。

除此之外,什么拥兵百万,八方风雨会中州,全都是皮相,往往真一经风雨全都漏了馅儿。

朱元璋一生可谓深谙此道,当然,他本人的军事能力确实出挑,能够和他对抗的也就只有在史书中被称为“治军严整”的陈友谅,所以,江南半壁的争夺中,决定性的就是朱、陈之战。

等到陈友谅灭亡,张士诚、明玉珍等等闭门自守(也就是想过小日子的)的势力很快就被一一扫平,仅这一点来说,就可见朱与他们的不同,绝没有过舒服日子的奢望,因为对于“游民”而言,稳定就意味着衣食无着,意味着莫测的风险,在没有真正将看得见的风险全部掐死之前,“折腾”就是人生的唯一意义,这种心理,好听了说是有搅动天下的“大志”,不好听了说,就是“游民”的生存本能。

比如曾经攻进紫禁城的天理教首领林清,原本是个官员的碎催出身,靠着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能说会道而出头,在他被捕后,自己供述初时只是求财,之后摊子做大了,反倒把辛辛苦苦忽悠来的银子拿来“仗义疏财”,收买各色人等,正儿八经地计划打下江山,自己坐金殿……

你说,他真正的目的到底是后者,还是前者?其实都不是,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折腾”的过程,最让他享受,结果反倒是附带的奖品。

当然,朱元璋一生的行迹,比林清高到不知哪里去了,阶段目的性还是很清晰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用阶层分析的方式来换位思考。

事实上,在隋、唐两代,真不缺少想当皇帝的和尚, 甚至还会拉上想做皇后的尼姑一起谋反……

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的伦理观念体系本来就和“良民”不同,有胆气,敢赌博,又蔑视看不见摸不着的权威,真下了大狱,各个都是怕死的,像太平天国的林凤祥、石达开那样千刀万剐不吭一声的硬汉子,还真不多见。当然, 这也可能是他们做不了团队老大的原因之一……

借用“游民组织”的逻辑,却不被他们约定俗成的伦理所束缚, 甚至不被任何意义上的伦理所束缚,只对现实低头,才是他们在媚上之余,得以肆意操弄同属“游民阶层”的下属关窍所在。

直白地说,比坏,能让一群“低底线生存”的人俯首帖耳的,只有“没有底线”,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宋元之后的民间文学之中,对于帝王和成功人士的想象,恰恰就是这个路数,延续至今,就堂而皇之地成了“厚黑学”。

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朱元璋这种游民出头滚雪球的成功经验,放在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一点希望都没有。

因为他在起步阶段,就已经被隔绝在了圈外。

事实上,汉末三国凡是能够叫得上名的“群雄”,全都是“汉官”,哪怕是吕布这种边地边缘化的角色,也曾是丁原的主簿,马腾、马超也自称马援的后人,刘备、公孙瓒出身不高,则是大儒卢植的学生,孙权家起步晚,他爸爸孙坚也是汉朝的二千石太守。

至于袁、曹就不必说了,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曹操家是阉宦之后,父亲也曾买过太尉的高官。

或许朱元璋能够去掺和的,就是黄巾一脉,或者张燕的黑山军,到太行山里当草寇,可这列位的结局实在说不上美妙,也没有出头的,哪怕是臧霸这种被招安的“盗”,人家也是士人出身,还有士林的义士名声。

像朱重八老爹朱五四这样的纯粹底层百姓,他本人日后大字不识的出身,就算是在东汉乱世之中有同样的本事,也绝不可能出人头地,说得直白点,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汉末年的社会伦理与宋元之后大不相同,朱皇帝的这一套,若是移植过去,怕是要犯众怒的。

-  E N D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