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几则与孔孟之道,以及某些近况

简单写几句好为韩国如何继续行“仁”梳理思路。虽然一般认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人们也觉得中国人普遍信奉儒释道三家;但是后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大约是公元前七千年左右太昊伏羲氏青帝风昊颁布了《易经》创立了外儒内法(儒教与“法则”)的父系儒教,他被尊为至圣先王(孔子是至圣先师),而其妻华胥女娲氏风希则是继续他的统治成为娲皇而传儒教。“儒”字的本义中就有“人之所需”这一项,是一门总结前人经验为了所有人都能更好生活的治理之术;但是等到春秋之时,鲁国的没落贵族孔丘怀念周文王的仁德(鲁国是周王嫡亲的封地,乃是姬姓“宗邦”,被称为“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便把夏商周三代统治者的言行加以记录和述说,并且为了阻止“犯上作乱”者而著《春秋》,而孔子自身的良善言行则被弟子们加以记录和整理成了《论语》,作为传世的儒家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尊崇的“礼乐”只是周朝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治御之术,和“君子六艺”所教授的封建贵族们才能学习各种成体系的知识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倒不如说是有个傻子站出来把话说明白了;虽然确有仁义之心,但是已经是“家天下”的理论了,与他自己所号称的周游历国是为了能够说服各国一起来恢复上古时代先贤的贤明治理其实是背道而驰的行为,因此之后的封建统治者越是“独尊儒术”便愈发显出统驭之术的娴熟,治国不再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谨慎勉力而是“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另有孟子说“五伦”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坐享其成了。

 

不过总的来说,被后世不断正规和注释出的儒家经典,虽然是教人如何成为人上人或者是温顺的羔羊,但是大致上还是无碍;起码入选了语文课本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几则,都是十分裨益于做人的内容(3月7日于书店见 刘全志/译注 部编版《论语译注》(内有注释,原文及解析,言之有理),随意翻书如下):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1 子曰:“无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非勇也。”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但是战国时亲自著以议论文的孟子实际上更为明确的提出了“仁政”的理念(简单点说,文章喜欢运用比喻和寓言手法且哲学性质浓厚的是道家,擅长记录统治者言行和历史事件然后委婉评价的是儒家,特别理想化经常积极议论乃至暴言不断的是墨家,条理清晰对事不对人专心记录国策的是法家;所以结果也显而易见了),《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皆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这些文章实际上说明了孟轲的思想受到了道墨两家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他又十分现实主义,因此杂糅以儒家等诸子百家学术,这是为了向统治者进行推荐宣讲以最终惠利于民众才逐渐披上儒教的外衣的,后来则是因为其影响之广大被封为“亚圣”。

 

某种程度上来说,儒法一体为人之职,墨道一家是天之道,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是从更为古早华夏民族的共同生活经历而总结出的思想中发源而来,是上古时代先民已有想法的延伸,只不过是像是子嗣血脉繁衍、逐渐互相分离了而已。而我小时候常常阅读寓言故事、最喜欢法家因为其公正平等严明,认为法家思想是最需要推行的,在中学时则欣赏墨家的事迹以及喜欢议论文记叙文并重,大致排序为墨法儒道释,再之后才是受到明确受到道教的影响,提升了道家的名次;不过对待很多经典文章和句读,我的理解大概一般倾向于古义直译(古之成语与后之名言警句,基本都是遵循古文删改节选演绎而成,甚至往往有罕见义蕴含其中;比如“给”,现代文是“给予”,古义常用有二:“衣食丰足(形容词)”,“供应(动词)”,而今日宣传用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则明显含有物资充足之意),和通常解释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

 

关于孟子的思想,其实他直接与君王进行治国理政的详细叙述是很多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篇是《孟子·滕文公下》,其中【一】【二】【五】【六】【八】【九】值得一看(看百度百科看白话文翻译即可),其中第九篇说明孟子是碍于战国的现实情况已经发展至此,所以希望用儒家学说来推行“民贵君轻”的思想以使得战乱平息、统治者能够“爱民如子”因此可以有“选贤与能”得到长久的安稳;而虽然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很好的诫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以鲁国之内的政治为首要条件的,而韩非的《韩非子·难三》其四则有叙有议,观乎孔子对答各国统治者的具体问策,则可以明白他究竟还是以贵族身份说话的。

 

最近在看的古文则是《曹刿论战》(重点在于“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和《滕王阁序》(是“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中的某句)。

 

另附最近的情况、则是因为以某时代年代导致我混淆了时间线,虽然这样能够促使期望的事情更快的发生,但是周转回旋的余地也更加小了;比如说我的确是曾经暗许“男有分,女有归。”甚至于期望而立之年将合适的男女相互强制婚配的,再加上本2月末时曾作谏言希望制约他人婚事,而婚姻本来为人生大事,不亚于第二次选择出生、甚至影响终身;想要搅动他人的命运必先连及自身,而且我对于藤本树一开始确实抱有恶意(希望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强制为别人规划人生,而不顾现实情况),这种明知真实情况不如意还寄望于对方能够安分守己乖乖接受的行为实际上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命运的可畏之处就在于此,人可以各主其命,但是气运却往往容易交缠;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时间跨度未必,却往往至少以一代人的死亡而告终),在对待具体的人的时候违背我自己一直以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信条,因此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

 

至于我对待配偶的态度,则是早就说过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虽然有故意展示一些少女情怀,但是都是在对方主动搭话之后的,而且几次暧昧经历也都是对方最先告白也最先提出分手,大约是(迫使)对方甩了我是并不难的(在初中时我就胡乱做过智商测试,现在只记得心理年龄是高于实际年龄四五岁的);至于对方的年龄问题我则是早有察觉自己的不当偏好,所以高中到大学时都在刻意避免与他人多发生实际接触,而且我明确反对“师生恋”正是借由某本网络小说的片段、因为看到了这种年龄代差与地位悬殊之后的“爱恋”关系的可怕之处,几乎可以令高位者如同玩弄木偶一样的控制弱者,着实令人恶心,因此我并不愿意过多的与他人交往、惧怕于自己的幽暗之心。大约是受到了“女大三抱金砖”的影响,再加上我真的是比较喜欢表现得善良然后去照顾他人的,所以总还是不自觉的吸引一些小孩子的。但是实际情况则是非常奇妙,当初教唆我喜欢美少年以及御姐的那位作者大概现在还是未能如愿有美人红袖添香,而家母则明确反对我找年龄比我小的男性,因为害怕我为他人做嫁衣。

 

对于臆想与实行之事,我认同“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而诸位如果有看过我与《咒术回战》作者的通信信件或者其他关于我、但是借由签订保护个人隐私条款在商业企业运营的通讯软件上的相传递的内容并且大声讨论,则都是窥人阴私的失德之举了(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还是“好自为之”吧)。在下的现实考试成绩不好确有原因,很小的时候我就发觉自己,知道的比他人想象的多,也知道的比他人想象的少。

 

但是我关于《咒术回战》里两面宿傩与伏黑惠的剧情设计实际上受到了当事人的喜爱,因为原型是芥见下下的年长很多岁的哥哥与嫂子(夫妻相爱,鱼水之欢,天经地义),甚至他哥哥前几年就画过伏宿并且是两面宿傩主动求欢的同人图,“恶女”也一贯是日本神话史对于女性的描绘,并不难以接受;而我关于五条悟与夏油杰的猜想则因为忽视了“家入小姐”而冒犯了他的妻子,至于为什么芥见下下会画的两人关系如此亲密,则是日本传统文化倾向于男主外而完全保护妻子于住所之内,和另外一位则是避嫌有夫之妇,但是结果却导致了相当令人迷惑的局面;另外一个令我震惊的情况其实是,“天内理子”的原型其实是一位中国姐妹,是她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被攻击乃至迫害,使得喜爱“中医”的芥见下下觉得难受万分,最终才有让她“消失”的剧情;而可能令大家都感到震惊的一个事实是,在前12集内都出场过的除伏虎蔷以外的四位人物,原型都是同一个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