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存在没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

起因是施展回应沙烨的第一篇反驳:沙的文章是价值判断,而施自己的文章是事实判断。沙在这第二篇在文中对施的反驳进行了反驳,不存在没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因此施展文中给出的事情因果逻辑本身也包含着他个人的价值视角。

我同意后半句,但不同意前半句。

 这是沙烨反驳施展的第二篇文章链接:

沙烨:存在没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对BCI事件的再讨论 https://www.guancha.cn/ShaZuo/2021_03_27_585476.shtml

首先对简单事实的描述就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平面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他刚才踢了我一下”这 些话没有任何的价值判断。当然将这种语言运用到描述复杂人类社会的确很难做到完全的精确。

沙烨在文中说道:

“而当我们在对一个事件进行描述而形成一个完整叙事时,我们必须对这个事件所关联的无数事实作出取舍,并用选出的事实作为叙事的一部分。

这种取舍本身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任何叙事都基于叙事者对孤立事实的选择和组织。而这种选择和组织必然是含有某种意图的。”

的确一个宏大的叙事往往比较难以完整的把握,往往顾此失彼,但是面面俱到有会失焦而抓不住主要矛盾。就像“中国如何快速经济成长的”,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是依然可以努力的接近事实的的因果描述,这也是社会科学的工作。实证经济学就是描述现实经济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尽量不带价值判断。

​而且,说不存在没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本身也让沙自己的反驳无法立足。因为根据这一点,施完全可以说沙的第一篇反驳也是包含个人价值观的事实判断。最终还是要回到事实判断本身,谁的论述更符合现实,更经得起检验和质疑;而不是去攻击彼此的动机,这样的辩论无法聚焦真正的问题。

而有意义的价值判断或者价值辩论应该建立在比较完整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就像法官要厘清事实后才能判定是非对错。否则草率的价值判断会被事件的新的反转瓦解掉。

回到对事实的描述和解释,两人的观点是可以某种程度上整合的。

施指出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某种国际秩序有他们自己的规范,要避免用主权秩序和它硬刚。我个人觉得wto算是一个比较符合的商业秩序的例子,但是BCI当成某种商业秩序,归类上有失偏颇。从组织的字面规定来说,更多的是一个价值认同组织(符合绿色经济和劳工福利规定),它的能量弱的多,未必不能刚一刚。

沙认为某些国际组织所代表的国际秩序很多时候就会屈从于强权国家的主权秩序。而且某些国际组织本身存在就是捍卫某些国家的利益。所以该斗争就斗争,比较典型的例子海牙法庭南海仲裁。

只有这些争论点厘清了,才能探讨各种策略的价值。而且当更多的信息可以被搜集了解到,以至于可以判断出每一个策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价值的比较也变成了利多利少的事实判断,没有多少价值辩论的空间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