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获“美国制造”的“反坦克”火箭炮,糗事的背后

先讲两个战例,1979年2月19日对越开战后,东线广西我军42军124师直取高平,在高平附近的博山,越军击毁、击伤我多辆坦克,其中602号坦克被越军的一种冰雹“反坦克”火箭击中爆炸,坦克6连指导员任柱恩和车上战友全部牺牲。经过激烈的战斗372团3连(参见)夺取了博山主峰,缴获和击毁冰雹“反坦克”火箭发射架2具。

2月18、19日,西线云南我军13军39师向岳山和谷珊西山之敌发起攻击。战斗中115团与116团连续攻克369、282、266等高地,缴获冰雹II式火箭发射架四具。

500

解放军缴获的冰雹“反坦克”火箭发射架

冰雹“反坦克”火箭发射架和冰雹II式火箭发射架都是当时我军对冰雹单管火箭炮的不同称谓,今天我们就聊聊冰雹“反坦克”火箭发射架背后的故事。

说起前苏联的火箭炮,最有名的是二战时候的БМ-13(英文BM-13 笔者注)喀秋莎火箭炮,其次就是60年代服役的冰雹火箭炮,型号БМ-21。这种40管122毫米的火箭炮自从1964服役后,广泛出现在几乎所有东方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过的战争中,是上镜率相当高的一款明星武器。它的最大特点是火力猛,40发弹只用20秒就可以齐射完成,所用9M22杀爆弹重66公斤,最大射程20.75公里,采用轮式底盘,公路最高速度75公里/小时。该炮的首次实战是1969年3月15日,苏军用它对珍宝岛的我军进行打击,幸好当时我军已经撤离,不然场面将很惨。该炮出现后除了苏联外,世界各国也广泛装备和仿制,共生产了1.1万门,中国仿制的叫8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500

БМ-21 40管火箭炮

 

冰雹齐射


我们缴获的冰雹“反坦克”火箭发射架有和上面的冰雹多管火箭有什么关系呢?

 


1965年6月,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政府请求苏联为在南方与美国侵略军艰苦对抗的越共游击队开发重量轻、威力大的便携式火箭炮。位于图拉的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受领了研发9K132便携式火箭炮的任务,设计局向北越军代表拿出两套方案,一种是人员携行式单管火箭炮,另一种是使用卡车底盘的多管火箭炮,最后北越军代表选择了前者,并定名为冰雹-P。经过测试后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随后共向北越提供了数百门。1968年1月底和2月初北越发动著名的春节攻势,越共游击队首次使用包括冰雹-P火箭炮在内的火炮密集轰击了美军驻南越的各个空军机场。在岘港、边和等地越军发射了大量冰雹火箭弹,仅在春节攻势的头两个晚上(1月29、30日),美军已经在地面上损失了9架飞机,这里就有冰雹-P单管火箭炮的贡献。

500

美军缴获的冰雹-P

 

冰雹-P是一种单管火箭炮,是БМ-21冰雹火箭炮的改进型,它将一根定向管安装在可折叠的轻型三角架上,为提高射击的稳定性,三角架的前支脚上安装了助锄,还带有升降装置和瞄准具。定向管设计完全借鉴了BM-21冰雹原型炮,不过较原型炮略短些,内壁上也设有“门”型凹槽以帮助火箭弹在发射出膛的瞬间产生低速旋转,升降装置可以使定向管在垂直平面内的10~40度范围内进行俯仰。在不移动整体炮身的情况下,定向管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进行14度的旋转。冰雹-P火箭炮全重55公斤,可拆分后装在两个驮包内:定向管25公斤,炮架28公斤,从携行状态进入战斗状态时只需要2.5分钟(指从驮包里取出来到发射出第一枚火箭弹的时间),反之亦然。

冰雹-P火箭炮使用轻型双节式9M22M“冰雹-P”122毫米非制导火箭弹,采用破片-爆破战斗部,弹重46公斤,最大射程10.8公里,每分钟可发射1枚火箭弹。可见相对原型,火箭炮和弹都进行了减重、降射程的设计,但是含1枚火箭弹的全重还是超过了100公斤。火控系统采用自带供电设备的密封式外置操纵台,供电设备与火箭炮操纵台之间的电线长20米。该炮的最大特点是使用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共游击队在战争期间经常将这种火箭炮隐藏在稻田地里,一旦战斗需要的话,立即派人启用它们(把武器预存各处,需要的时候,人到了马上就能用,是越军作战的一个特点,解放军也吃过这方面的亏)。凭借其安全可靠的性能,冰雹-P可以发挥出非常好的作用,有时射击行动就像在靶场上进行的一样,准确而高效,很少发生故障。

500

 

上述的冰雹-P就是我军战史中提到的冰雹“反坦克”火箭发射架或冰雹II。

 


那么,冰雹-P是传说中的反坦克火箭炮?

 


实际上这种火箭炮从来就不是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炮的别名是因为我军对这种武器的认识有偏差。当时我军从基层官兵到高级干部,要么没有作战经验、要么就是几十年前参加过战争,对现在战争包括现代武器缺乏认识,所以造成了当时这一误判。看到冰雹-P和一般的反坦克火箭筒模样很像、就是口径大一些,火箭弹长一些,就想当然认为是新型大威力反坦克武器,实际是经验主义的错误。冰雹-P是冰雹多管火箭炮的改进型。有多个维度可以证明它不是用来反坦克的。

 

1.  火箭炮配用的弹种是杀伤-爆破弹,这从弹型上很容易和用来反坦克的破甲弹头分开,同时弹身上也有俄文标示,对于较为熟悉俄语的70年代的我军识别并不困难。

500

 缴获的冰雹杀伤爆破弹

2.  火箭炮瞄准用的是PBO-2瞄准具和罗盘,这都是炮兵用来间接瞄准的,火箭炮炮身上也没有简易瞄具,不能用来直瞄,而反坦克火箭筒筒身上必须有简易瞄具、通常还带有光瞄,只能直瞄。

 

3.  火箭炮原理上射击散布很大,就拿БМ-21冰雹多管火箭炮来看,它在最大射程上精度是方向精度1/123,距离精度1/217,那么在最大射程上方向偏差有169米,距离偏差有96米。冰雹-P没有数据,但是可以想到它的射程大约减半,但是炮身的稳定性不如车载,优势和劣势相抵,它的精度最多只能略好于多管火箭炮。而且火箭炮射程调整也很麻烦,尤其近界大,冰雹的最小射程是5公里。所以对于一个移动中的点目标,距离远了看不见,距离近了打不了,干瞪眼呀!

 

4.  看战例和研发背景,这需要点背后功夫,从苏联研制、越南使用上都看出来,这就是一种适合游击队使用的袭扰武器,该炮最大的优点是射程远,但是精度就只能用来打机场等面目标。

 


关于冰雹-P的糗事不仅如此

 


在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写的《许世友的最后一战》书中,有个段子,够我笑半年,不过这里还是严肃点。背景是对越作战胜利之后,王震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南宁慰问广西前线参战部队。

 

500

--------许世友、向仲华陪同王震团长参观。当看到有许多东西是中国人民支援越南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的,现在他们反而用这些东西打我们时,许世友说:过去我们太老实了、太幼稚了,今后得多个心眼。王震团长点头表示赞同。王震团长看到冰雹式火箭,问许世友:“这是什么东西?”

“那是这次从越南人手中缴获的冰雹式火箭。”许世友回答。

“这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是美国生产的。”

“又是美国货,三年解放战争我们缴获了大量的美式武器装备,这次又有了美国装备。”

“不过,那时的运输大队长是蒋介石,这次的运输大队长是黎笋。”

“还有个不同,那时我们的武器装备主要来源是取之于敌,现在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后方;那时为了建立新中国打蒋军,现在是为了保卫祖国打越军。”

“我们不靠它打仗,可以供给科研部门研究美军的装备。”

“很对,我通知有关部门。”-------

 

哈哈~~~~~

 

在80年代上半期,在那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年代,中国也把自己的63式107毫米12管火箭炮改了一款单管型,叫做85式单管火箭炮,全重才23公斤,加上18.7公斤的火箭弹,很是轻便,虽然射程只有8公里,比冰雹-P近,但是要好用的多。而且63式火箭弹还有必杀技,就是放列在地面上直接发射。不仅如此,我们还仿制了冰雹-P叫做88式122毫米单管火箭炮。总之就是中国人做生意的常例,不管要什么样的,我都有,suidiaosuixuan(随挑随选)!

500

85式单管火箭炮

这种武器现在还在阿富汗、东乌克兰、叙利亚等战场出现。

我们对战争的了解既不能简单只看战史和故事,也不能只看武器,需要对术和器都有所了解,结合在兵者身上,这样才能无往而不利!

 

尾声:关于602坦克被冰雹-P击中一事,笔者也存疑,有两种可能。第一 战史中的记载有误,是被其它兵器击中的,有的材料写的就是火箭弹没有写型号,比如是B-40(RPG-2)或者B-41(RPG-7)发射的火箭弹可能性更大。这可能吗?当然!笔者就在我国正规出版的二战史上发现了不少错误。第二 就是正好碰上了,这种巧合也存在,战场上戏剧性的东西多了,而且虽然是杀爆弹如果正好命中坦克完全可能将坦克击毁(不是击穿)或者造成乘员受伤直至牺牲。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