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亚裔当个美国人,到底有多难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美国的谷智轩。这两天啊,美国出现了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线——在亚特兰大、纽约市、华盛顿特区等多地,成群结队的亚裔美国人走上街头,高呼要“站起来”。这轮集中爆发的“反歧视亚裔”游行,导火索是3月16号,亚特兰大3家按摩店发生连环枪击案,8人遇害,其中6人为亚裔女性。枪手是白人男子罗伯特·朗(Robert Long),年仅21岁,刚到了合法饮酒的年龄。当地警长在发布会上“轻描淡写地”说,嫌犯自称案发当天“心情不好”,去按摩店是想“消除性瘾”,否认作案出于种族主义动机。
好家伙,心情一不好就掏枪,不愧是“自由美利坚”。有些媒体的坏心思立马暴露了,说你这按摩店不正规,给受害方扣一顶“脏帽子”,企图给种族主义洗地。对比弗洛伊德事件,为什么黑人死于白人之手,在美国往往能掀起巨大波澜,而轮到亚裔时,种族问题却被遮掩?为什么时至今日,“模范少数族裔”亚裔,在美国还要低头做人?
本期《消化一下》就和大家聊聊,要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混下去,亚裔有多憋屈。
这次亚裔美国人能够在沉默中爆发,看来是真的急了。长期以来,亚裔在美国都是边缘群体,被欺负了不像其他少数族裔爱闹,忍一忍也就过去了,甚至有些人为了展示身上“美国性”(American-ness),还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亚裔又成了靶子,在世界各地,都成了种族主义者的攻击对象。在系统性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事件,与往年比更是爆发式地增长。
我就列举几条这个月发生的事,17号,加州旧金山市,76岁华裔老太太,被白人男子重拳打脸,好在老太太用擀面杖反杀了;14号,纽约州白原市,83岁亚裔老人遇袭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浑身是血;12号,加州洛杉矶市,两名华人女孩被汽车猛撞、拖行致死;11号,加州奥克兰市,75岁华裔老人被恶意推倒,脑部严重受伤,不治身亡。
看到一连串的仇恨事件,美国总统拜登和副手哈里斯出面了,跑去亚特兰大“送关怀”,是不是真心的我就不知道了,毕竟在区别对待亚裔上,民主党是一把老手,就别指望他们能帮忙解决问题了。亚裔在美国处境有多尴尬,这还得从历史说起。
19世纪中期,第一批亚裔来到了美国,首先是中国人,接着是日本人、朝鲜人。最早的一批亚裔没什么文化,也没有特殊技能,属于社会底层。来到美国,主要是修铁路、开矿、种地,赚辛苦钱。亚裔劳工只拿很低的工资,却被白人看成是抢走他们工作的“罪魁祸首”。
白人分不清中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中国人”。全美随后出现排华浪潮,华人受到有组织的打击迫害。
1885年9月2号,在怀俄明领地石泉城,白人矿工发起针对华人矿工的大屠杀,至少28名华工死亡,暴徒烧毁了75处华人住宅,16名白人被捕,但很快因为“证据不足”无罪释放了。这次事件的大背景,就是美国官方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华工进入美国,也禁止他们成为美国公民,华人经营的企业,都会被征以“特别税和附加税”。法案虽说只是禁止“华人劳工”,但实际上,美国当局随意解释“劳工”,只要是华人,无论去美国留学还是经商,都会被各种理由层层刁难。
但《排华法案》针对的远远不止华裔。没了华人种田,不少加州的农场没人打理,久而久之就荒了。美国当局一看,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又引入了日本移民。有了《排华法案》的前车之鉴,日本政府精挑细选,确保去美国的日本人文化水平比华人劳工更高,但终究还是没逃过同样的结局。去美国的日本移民精耕细作,靠分成和承包等手段,逐渐有了自己的土地,马上又遭到了当地白人的反对,他们组织抗议,宣称“日本人要从美国人口中夺走面包”。于是,美国当局剥夺了移民子女的受教育权,不让他们的子女上学,摆明了让你“干完活就赶紧滚回家”。后来,美国当局干脆禁止了日本人移民过去。
当时的文艺作品也把亚裔描述成像“傅满洲”一样的反派,亚裔被美国人嘲笑是“黄祸”(Yellow Peril)。
1910年,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发表幻想小说《空前的入侵》,描述中国快速崛起,威胁到了欧美殖民地,最后西方联合起来,用瘟疫灭绝了中国人。
20世纪中期,“黄祸”这个词,又用来指代在美国的日本裔。珍珠港事件后,日裔美国人受到的歧视变本加厉。
1942年2月19号,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行政令,把大约7.5万日裔美国人,关在全美10个大型拘留营里,理由是担心这些日本人“通敌”,尽管他们不少都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有的甚至连日语都忘记怎么说了,但美国政府可不管那么多,美其名曰“送你去内地”,实则把你丢到穷山恶水里。拘留营里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卫生设施,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米,拘留营外还有铁丝和瞭望塔,时刻有哨兵看守。
法案不仅针对日本人,还波及到了华裔。因为美国人分不出来,很多中国人被迫在背后贴上标语,胸前挂上徽章,声明自己不是日本人。
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正值高潮,文有马丁·路德·金,武有黑豹党。黑人呼声日益高涨,老白男们一看,各族裔要是都学黑人,那还得了?于是把亚裔推出去挡刀。
1966年《纽约时报》发了一篇宣传文,题为《日裔美国人式的成功》,说亚洲人在美国是“模范族裔”,好学、安静、勤奋,不是书呆子的亚裔不是好移民。白人老爷们拿着少数几个日裔成功的例子,跟黑人说,亚洲人和你们不一样,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顺从权威,努力奋斗。
这一招可真是太阴了,表面上看是夸亚裔,暗中骂黑人争取平等是“闹事”。但这个故事里,亚裔是“好族裔”,非裔是“问题族裔”,两拨人内斗还来不及,怎么联合反抗白人呢?亚裔因为缺乏“美式斗争经验”,接受了“模范族裔”这个刻板印象,觉得自己只要好好听话不争吵,一心读书,就能实现“美国梦”,不光不帮其他族裔维权,自己被欺负了也不出头。在面对其他族裔时,也喜欢以“模范生”自居。时间久了,大家都看出来了,亚裔只想着占便宜,不肯出力,这样一来,亚裔反而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局外人”,和其他族裔隔阂越来越深。其他族裔玩也不带你,看你不吭声还喜欢欺负你。
其实啊,不光亚裔不团结少数族裔,亚裔里面各族裔之间也缺乏认同。从经济角度来看,根据2018年美国普查局数据,亚裔家庭收入中位数超过8.7万美元,全美各族裔第一。看着不错是吧,其实美国人把华裔、印度裔、日裔等等,都算在亚裔里面,数据代表性不强。拆分来看,问题就出来了。这其中收入最高的是印度裔,家庭收入中位数将近12.7万美元,华裔则是8.5万。最低的缅甸裔,不到4.6万美元,只比印度裔的三分之一多点儿。
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哪有什么认同感。
从文化角度来说,亚裔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没有凝聚力。拉丁裔大多数说西班牙语,只要语言相通,大家都是amigo,出来混方便互相罩着。相比之下,
亚裔中最大的两支是华裔和印度裔,这俩之间连话都讲不通,再加上细碎的亚洲各国后裔,相互之间交流只能说英语,哪来的“亚裔认同”?去年7月那期节目我们讲过,美国没有统一的华裔,华裔之间,还要分新移民和老移民,老移民没经历过社会革命,夹在文化体系中间,没法理解新移民。就算双方说着一样的语言,到了社会议题上,就是没有共通点。
总结一下,美国亚裔只有细分族裔认同,根本没有整体的“亚裔认同”,国内学界概括“亚裔”有三个特点,多元、异质、杂糅,也从侧面说明,“亚裔”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为硬造出来的。
亚裔之间没有凝聚力,遇到了事儿,谁也别想跑。去年新冠疫情一来,特朗普没本事抗疫,甩锅中国,东亚人就成了替罪羊。今年3月初,停止仇恨亚太裔组织发布了一篇报告,显示从去年的3月19号到今年2月28号,一共收到了3795起针对亚裔歧视的报告,既有语言骚扰,也有人身攻击,受害的不只有华裔,也有韩裔、越南裔等等。
加州州立大学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整体仇恨犯罪案件较上年下降7%,而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却激增149%。在纽约,这个数字更是高达867%。
说到底,这些只不过是显性歧视,其实好解决,在美留学生都知道,遇到街边有人犯贱骂你,绝对不能怂,只要硬怼回去,怂的就是他们。背后更难膈应人的,其实是隐性歧视,不明目张胆,却无处不在。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歧视,从他们进入职场之前就开始了。要拿到相同数量的offer,中国名字的申请人,要比西方名字的多提交近7成申请。就算进了职场,亚裔也很难爬到高级管理层,就算在卫生部门,或者研究院这种亚裔扎堆的地方,也没什么用。举个例子,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有超过五分之一是亚裔,但每20个中层领导里,只有一个亚裔。学界管这个现象叫“竹子天花板”。
有人总结,说亚洲人在职场里不喜欢主动发声,既不表达看法,也不争取利益,自然没人管。但有学者研究了,当亚裔主动发声的时候,因为不符合美国人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一样升不上去。明摆着就是要欺负你,还怕找不到说辞?
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亚裔想要往上走,只能靠相互提携。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就是印度裔。印度裔在加州硅谷扎堆,硅谷工程师之间有个梗,说可以根据公司食堂的咖喱味,判断印度裔员工比例。印度裔的策略也非常简单,你不提拔我没关系,只要印度裔里有一个突破职场天花板,就可以提拔自己人。在人家眼里,给自己人放水天经地义。此外,印度裔还非常注重圈子,人脉资源共享。这一套下来,别看印度裔只占硅谷人口6%,人家在硅谷创办的公司占了15%。
此外,印度裔还特别善于表达,我们经常调侃,说印度裔美国人说的是咖喱味英语,但架不住人家就是敢说。中国码农喜欢吐槽印度同事爱拍马屁,但往往要跟上一句“中国工程师就算拍马屁,也说得不太溜”。靠着抱团和能说,印度裔成了所谓“亚裔”里,最有地位的族裔。
然而印度裔代表不了亚裔整体,在媒体的主流话语里,亚裔的刻板印象根本没变:重教育,勤勉工作,听话不闹事。这里我插播一个个人经历,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有天晚上开车去买菜,家门口遇到警察查酒驾,半条林肯大道都给封了,那力度我是从来没见过。我眼瞅着前面有人不知道是喝了酒还是吸了毒,被警察从车里拖了出来,心里还有点慌,结果轮到我被查了,警察盯着我的脸看了一眼,摆摆手,直接让我过去了。长这副面孔就一定是好人吗?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在美国做一个“模范族裔”是种什么体验。
当然了,我只是个来去匆匆的外国人,对于美国的社会问题,最多算是个观察者和体验者。现实中的大部分美国亚裔,并没有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隐性歧视。
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报告,只有大概八分之一的亚裔(13%)认为对他们的歧视是个主要问题,48%的亚裔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而35%的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相比之下,只有16%的黑人认为很少或者没有歧视。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亚裔在美国现在的处境,就是长期被忽视,受隐性歧视限制,很难晋升。不少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遭受各种各样的歧视。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接受了“模范少数族裔”的帽子,既不为自己的利益发声,碰到别的族裔受侵害时,还自觉地把屁股挪到白老爷那一边。其他族裔自然也是看亚裔不爽,更恶化了亚裔处境,成了美国族裔“沙包”。
这期我们只分析现象,不输出对策。毕竟,亚裔亚裔,离开亚洲才有“裔”,到了美国入了籍,就是美国人。美国人过得好不好,这是人家的内政,我们不去干涉,看个热闹就好。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一键三连,激励我们保持更新,也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号@real谷智轩,我会在那里与朋友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