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封面文章:中美贸易摩擦会不会走向战争?
封面图不得不说确实很有“创意”。制图一直是《经济学人》的拿手好戏。文章下面的读者也有很多人在称赞这张图。
一个面目狰狞的龙头,鼻子和脸颊确却代表美国的白头鹰,鹰酱的两只爪子上,其中一个已经没有橄榄了,只有刀剑。龙鹰合为一体,配上文章的主题,很应景。
封面文章的副标题是“How the world’s two superpowers have become rivals”——
世界上的这两个超级大国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对手的?
文章第一段,开篇就讲我们(欧洲)对美国政坛的对华政策需要重新认识。对于封面文章的介绍,试译如下:
不仅彭斯和特朗普现在是一条战线,而且以往我们对美国的两党——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争斗也要重新认识。以前在外交领域两党分歧往往很大,所以在制定对华政策时给了中国这样一个机会:把其中一个党当杠杆打压另一个,中美双方以此“合作”,乐此不疲。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美国的两个党现在达成了一个共识,对现在的中国必须要越来越强硬,打压和抨击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就在同时,好像中国也在逐渐改变自己的身段。以前的时候中国人很“狡猾”地搞韬光养晦(hiding its strengths and biding its time)。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人觉得没必须再藏着掖着以假装谦卑的面目示人。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倡议,让韬光养晦的时代看似已经结束了,而且中国人认为美国一直在国际场合中把中国当假想敌,搞双标,既然要撕破脸赤膊上阵,那也确实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
美国人担心,时间站在中国这一边。因为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在美国的两倍以上,而且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领域飞速赶超。现在的美国看似还能咋咋呼呼叫嚷中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偷窃技术,还能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拍桌子,但明天的美国,还能做到这点吗?
有关管控中美两国分歧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对这两个国家来说,保持一种和平态势的理解度是必须的,但如何做到?
特朗普和他的管理团队到目前为止,有三点做得很对:
一 美国必须要保持强大。在设计到国家安全领域,把篱笆扎得更紧了,比如在比利时采取了行动,驱逐了中国的一些情报特工人员。增加了军费开支,而且还增加了美国海外的资金援助,以抵消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
二,美国必须要调整对中国的期待值。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国企,以政府为支撑打着商业利益的幌子其实谋取的是国家利益,现在的国际贸易体系被中国钻了空子,让中国的国企踩着线玩的很痛快,政府补贴、采购一些双用(军用民用)的科技产品,扭曲了市场游戏规则。
中国尤其擅长用带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资金在一些小国施加影响,以小博大。欧盟尤其要防范自己的智库、大学等不能被中国渗透,要对来自中国的资金追加审查透明度的条款。
三,特朗普以一己之力颠覆了原来那些用以制衡中国的传统观点,这些传统观点其实早已被证明效果非常不好。特朗普的言行举止看起来有些反复无常,但他非常明白对华贸易关系跟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很不同(对这两个国家美国可以搞贸易凌霸),特朗普一些非常规的出击已经开始把中国的领导层搞得手忙脚乱了,中国的政界高层之前还曾一致认为,美国不至于突破底线撕破脸打翻,挑起事端破坏现状(rock the boat)。
特朗普接下来该怎么做?他需要打造一整套战略,而不仅仅是战术体系。起始点就是要提升美国的价值度。特朗普现在正在以一种愤世嫉俗的姿态,抛弃二战后美国人所奉之若神明的一些价值观,但是如果沿着特朗普的这条路走下去,美国人的道德政治力将会越来越弱,最后荡然无存。西方式民主国家如果拉下脸,放到和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底线同样的水平去竞争,那最终必然会失败。
特朗普的这个战略需要给中国以和平崛起的空间,允许某种程度上中国扩展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因为一个零和游戏规则必然导致双方走向全面对抗。在很多领域中美既是对手也还要合作,现在中美两国的经济关联度要远远超过当时美苏的经济关联度。即便特朗普强硬否认,他内心也不得不承认,在环境保护和半岛问题,中美还需要进一步合作。
而且美国的战略还要再做到一点,就是如何更好地孤立中国。比如说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需要和日本加强合作抗衡中国,不但要拉拢日澳这些老盟友,还要创建新的朋友圈,比如印度和越南。
也许中美两国的对手竞争关系难以改变,但未必两国最终以战争的方式收场。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