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英国王室成“第一偶像团”,留着何用?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最近啊,英国王室又站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哈里王子和他老婆梅根,就是去年高调“退出王室”的那对儿,上了美国名嘴奥普拉的节目。接受专访时,哈里和梅根爆料,说有王室成员觉得他们的儿子阿奇“太黑了”,控诉王室有种族主义倾向。另外,像什么梅根嫁到王室以后想自杀,查尔斯王子一度不接哈里的电话,一连串“宫廷大戏”,这不正中媒体下怀嘛!一时间,西方各大媒体把两人的专访放到了头版。消息一出,英国首相约翰逊急忙宣布支持王室,而美国自由派媒体《纽约时报》说话就比较难听了,直接刊登题为《打倒英国君主制》的专栏文章。英国《每日邮报》还趁热打铁,援引英国工党人士消息称,梅根已经和美国高级民主党人建立了联系,准备竞选2024年美国总统。合着在英国女王家取了真经,技能升级,想直接回去统治美利坚了?借这个机会,本期《消化一下》,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英国王室这个“帝国的遗物”,为什么得以保留,又靠什么来生存。
老规矩,先说历史。高中历史相信大家都学过,1215年6月,英王约翰,也就是那个“无地王”,在贵族逼迫下签署了《大宪章》。这个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使得国王不可以侵犯贵族财产土地,不能够干扰教会。1688年光荣革命,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隔年的《权利法案》,确保了议会凌驾于国王的权威。18世纪,英国形成了内阁制度,行政和立法权逐渐被国会掌握。国王逐步退居幕后,成了英国的象征物。比如不少英国老古董,在怀念“日不落帝国”殖民的时候,言必称“维多利亚时代”。
这位维多利亚女王一共9个子女,在整个欧洲开枝散叶,孙辈里出了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还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然而关系再亲,也免不了民族国家冲突。甚至英国王室来自德国这事,还会引火烧身。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对立,两国正打仗呢,自己的国王居然和德国有联系,不少英国人开始反感王室,甚至有人怀疑“陛下是英奸”。王室一看,这不行啊,于是时任国王乔治五世,放弃了原来的德国姓“哥达”,改姓温莎。
既然王室放弃了政治权力,如果口碑再维持不住,英国人还留它干嘛呢?为了应对这种状况,王室开始严格限制头衔。1917年,乔治五世颁布法令,规定只有君主的子女才能有王子和公主头衔。至于孙辈,得叫君主的儿子的子女,要么是“威尔士亲王的长子的长子”。您瞧,为了维持“小王室”,乔治五世真是够拼的的。
1936年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即位,就是那个“男装偶像”温莎公爵。这位老哥是出了名的浪,有个女友叫辛普森,美国“名媛”,离了两次婚,第一次嫁给了一个美军中尉,跟温莎公爵勾搭上的时候,还是个美国富商的老婆,由于没办离婚手续,等于是英国国王要迎娶一个美国有夫之妇。衣服穿得体面,这事儿干得,那就有点不体面了。全英国上下,还捎带各大英联邦自治领,此起彼伏的全是“我反对这桩婚事”。时任首相鲍德温还威胁,说只要你敢干,我就带着内阁集体辞职。由于王室不能干预政治,这就酿成了英国宪政危机。江山和美人,爱德华八世只能二选一,不能全都要。老哥也很干脆,知道自己不是当国王的料,也对这王位没啥兴趣,干脆扔给了弟弟乔治六世,自己带着美人退位。不过啊,爱德华八世就算退位了也没闲着,热心参与政治,还带着辛普森夫人出访德国,和希特勒见了面,又给英国王室脸上抹黑了。这里要插一句,其实英国媒体之所以讨厌梅根,主要原因就是,梅根是模特、演员出身,和辛普森夫人“美国名媛”的背景,实在是太像了,英国人对这事儿的恐惧刻进了DNA。
言归正传,相比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简直是模范,他受命于危难之间,不辱使命,极力修复英国王室形象。为了发表战时演说,还专门克服了口吃的毛病,在欧陆沦陷的时候,维持了英国内部的团结,
这件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国王的演讲》,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继位,吸取了前几次王室危机的教训,继续大力控制王室规模,维护王室形象。当年,女王接受了《王室费用法》,代表王室放弃了名义上的“王室地产”。作为交换,政府每年提供“王室费用”,补偿王室成员的开支,还提供“议会年金”,作为王室成员的劳务报酬、以及“王室费用”不覆盖的公务开销。虽然英国国内废除君主制的声音始终高涨,但女王始终兢兢业业地维护王室的形象。199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40周年,有英国媒体开始讨论,是否该支付巨大费用养活王室,质疑王室避税。结果第二年,女王就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2004年开始,英国王室开始主动向公众披露年度财务状况。温莎古堡被大火烧坏,女王就开放白金汉宫,自筹资金去修缮。为了延续君主制,女王每年参加350多场国内外的政务活动。不得不说,老太太这把年纪了,没事还自己开车兜个风,这身子骨确实可以。
英国王室虽然交了权,但任务可没少,现在仍然肩负三方面作用:政治、外交和经济,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就是政治作用,女王要负责议会开幕演讲,在通过的法案后面签字,都是礼仪性质的政治权利。
国内很多人喜欢吹,说英国王室完全不参与政治,就算议会要通过法律废除王室,女王也必须签字。但实际上,女王只是明面上不参与政治,私下里,早在法案提交议会通过之前,就开始通过说客施加影响力了。这种方式不需要通过议会,过程又有保密法保护,可以说是非常隐蔽。
今年2月英国《卫报》的一份报道,就详细披露了王室的这种手法。1973年,英国政府立法,打算提高工资持股透明度,本意是防止秘密持股。但这个法案还有额外影响,一旦通过,英国王室在各大公司的持股比例就会被曝光。国内土豪都怕露富,更何况英国王室呢?于是啊,王室就找到了著名律师事务所Farrer&Co,指派合伙人马修·法勒(Matthew Farrer)游说政府,希望政府出面给法案打补丁。游说了一圈,最后决定,让当时的保守党贸易部长杰佛里·豪(Geoffrey Howe)提议,在法案里加一条,授权政府,让一些公司可以不透露客户的身份。法案通过之后,一家叫“英格兰银行托管”的公司,立刻得到了豁免。这家公司的经营人是英格兰银行的高层,其实就是英国王室的白手套。牛津大学宪法学家评论,说女王的这种对立法的影响力,是说客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除了影响国内立法,英国王室还有外交作用。因为长期远离实权,王室出访时不涉及政治议题,反而更能表达出亲善的态度。王室外交,就成了英国独有的外交牌。2015年,正值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英国就让威廉王子访华,展现亲和形象,还刷了一波存在感。
出访之外,王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系英联邦。虽然英联邦本身没有政治权力,但不妨碍各国利用这个名头,办办比赛,加深一下关系。出于历史惯性,到今天,英联邦里还有16个国家,他们都尊女王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投桃报李,女王也会定期出访,联络联络感情。
如果说政治和外交影响都太虚,一般人感受不到,那么王室倒是实打实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ance就出过一份报告,说英国王室各种有形无形的资产加到一起,价值大约930亿美元,是英国第一大品牌。王室每年给英国经济贡献近25亿美元。第一大项就是旅游业,靠着自身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各种活动吸引游客,王室每年贡献7.6亿美元。第二大贡献是王室地产的利润,大约4.7亿美元。还有就是给奢侈品牌的王室特许,每年能创造2.7亿美元的附加值。就连王室出访之后的贸易增长,每年都能给英国带来2亿美元收益。这么一看,王室与其说是品牌,倒不如是英国第一大偶像团体,英国政府就是王室的经济公司。旅游收入就是粉丝握手会,王室特许就是品牌代言,齐活了。
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英王在理论上拥有王室的地产,比如雅士谷赛马场、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女王美术馆。但这些王室地产独立经营,利润75%归英国财政部所有,七成是人家的,剩下的那25%归王室,这部也叫“女王拨款(Sovereign Grant)”。当然,能不能拿到这些钱,还得看议会的脸色。
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王室产业拉动了7亿多美元的收入,利润超过4.75亿美元。王室最近一次收到的“女王拨款”,大概是1.2亿美元,用于公务开支,其中包括工资、安保、旅行、家政、维护费用和IT开支。
女王及其大家庭的私人开支,还通过“兰开斯特公国”和“康沃尔公国”补贴,这些算是王室的 "私人钱包",持有土地和其他资产,这些财产虽然不能出售,但可以用来赚钱。通过商业投资,为王室家庭提供资金。根据上一年的统计数据,王室从兰开斯特公国获得了3500万美元,从康沃尔公国获得了3100万美元。当然,女王自己也会搞一些投资理财。
对于英国王室,我们需要把经济和政治账分开算。首先,王室是英国经济的摇钱树,每年为GDP贡献25亿美元,而同期花销不过9600万美元。其中最高的开支,还是各大宫殿的维护费,大约5300万美元,占了总开支的一半以上。其实这部分费用,放在其他国家,就是维护文物古迹的开销。把这些钱刨去,维持王室其实很便宜,每年花点小钱,就能守住本土第一大品牌,这种生意谁都愿意做。
从政治角度来说,就要从两方面看了。对于英国,王室能团结国民,还有特殊外交BUFF。但从人类政治进步的角度看,不论王室掌不掌权,在现代社会里,非要保留前现代的政治组织,怎么都不能算是进步,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的。用美国左翼作家汉密尔顿·诺兰(Hamilton Nolan)的话说:一小撮人不是基于道德价值,而是基于遗传的偶然性,既享受着从公众资金中榨取来的数百万美元,还被当作民族主义英雄崇拜,这就是王室。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一键三连,激励我们保持更新,也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号@real谷智轩,我会在那里与朋友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