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钢铁洪流(三):轻型坦克
本文同名文章2020年11月1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六分仪地球》
轻型坦克一般充当主力部队先头侦察车,理论上说它们的机动性、速度和低矮的外形弥补了装甲和火力的不足。但在东线战场,轻型坦克的人员损失相当惨重。
贯穿20世纪20年代末到整个30年代的苏联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令人生畏的过程。苏联成为一流工业强国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其中也犯下了诸多错误,并受到很大限制,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缺乏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特别是设计师和工程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这一因素对红军的装备更新产生了很大影响。红军中重型坦克设计和试生产进展顺利,但最终投产量很低,这两种坦克对于苏联尚处于初创阶段的工业系统来说太复杂了。相比之下,红军轻型坦克(如T-18)的设计和生产较有经验,且这种坦克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1941年战争爆发时轻型坦克是红军武器库中储备最多的装备类型。
▼苏联街道上燃烧的T-60轻型坦克,炮塔朝后,被击毁前可能正撤退。T-60轻型坦克装20毫米ShVAK航空机炮,还配备7.62毫米机枪。
与红军大多数武器装备类似,从1929年到1945年轻型坦克设计、生产及所承担的角色变化较大。最初对轻型坦克的重视使得这类坦克在1930年代苏联坦克研制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初期的苏联坦克依赖进口装备,要么购自国外并直接仿制,要么当作苏联国产坦克的原型车。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日趋强大,苏联开始设计生产第一代国产坦克。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总的来说轻型坦克产量下降,但战争头两年轻型坦克的产量还很大,首先因为1941年到1942年间苏联装甲部队遭受毁灭性打击,战争头一年损失坦克7000辆,这迫使苏联增加轻型坦克生产以弥补装甲部队的损失,尽管这些轻型坦克在战斗中表现不佳,但当时苏联无暇改进坦克的质量和性能;其次轻型坦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最主要的,这些轻型坦克不需要使用当时稀缺的装甲钢板和大功率发动机,可以在小工厂大量制造,这在1941年到1942年间至关重要,当时苏联的大型企业为避免落入德国人之手,基本都东迁,严重打乱了T-34和KV坦克的生产。直到1942年这些大型国防工厂在苏联东部安顿妥当后,才开始缩减轻型坦克的生产,节省的资源用来生产战场最需要的中型重型坦克,1943年后期轻型坦克的生产就基本停止了。
战争期间,坦克的装甲和反坦克武器的穿甲性能不断提升,这也降低了轻型坦克的重要性,并改变了轻型坦克的主要用途。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轻型坦克主要承担侦察任务,在进攻作战时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后一种用法在战争期间逐渐减少,因为德军防御火力不断增强,轻型坦克执行这类任务等同于自杀。1944年开始,轻型坦克逐渐退出坦克团和机械化团一级编制,对步兵的支援任务逐渐由先进的T-34中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承担,而轻型坦克如T-60、T-70和T-80等主要用来执行侦察、护送、牵引、指挥、补给等任务。
战前轻型坦克:T-261931年2月13日,革命战争委员会(RVS)下令大规模生产T-27坦克,标志着红军总参谋部开始大规模武装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同一天红军总参谋部决定投产T-26轻型步兵支援坦克,这标志着红军正规装甲部队建设的开始。T-27只用来执行侦察任务,T-26才是未来红军装甲兵部队进攻力量的核心,是红军“纵深战斗”的首要突击力量,用于在突破敌军防线时直接支援一线步兵作战。到1941年停产时T-26共生产了12000多辆。
▼1931型T-26TU坦克,左侧炮塔装28型37毫米火炮,右侧装一挺7.62毫米机枪,携弹180发,车组3人,通常为连排长座车。
1929年5月28日I.A.哈列普斯基领导下的红军机械化局购买了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6吨E型轻型坦克,T-26坦克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维克斯E型车于1930年运抵苏联,苏联设计师根据许可以此车为基础开发自己的原型车,最终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试验场共有2辆原型车投入测试,即TMM-1和TMM-2,测试结果与维克斯E型车进行了比较。根据之前双方协议,苏联开发的车型命名为T-26。1931年11月7日,新型T-26坦克出现在红场阅兵中。
▼T-26B-2型1933坦克参加五一节红场阅兵。T-26最初型号采用新型37毫米长身管火炮,后改用45毫米主炮。虽然红军计划为所有坦克配备电台,但其实只有一小部分装备,其天线是富有特色的马蹄形框架天线,一般用于连排长坦克。
1931年到1933年间,T-26因其多样化的武器及双炮塔布局而显得与众不同。标准型T-26坦克最初配备2挺DT7.62机枪,指挥型坦克则将右侧炮塔的机枪更换为37毫米火炮。苏联还根据许可生产阿姆斯特朗-西德利汽油发动机(又名GAZ T-26),T-26的公路时速达到32公里,行驶里程达到令人惊讶的140公里。双炮塔布局对坦克战斗力还是有不良影响的:炮手的座位不能与炮塔联动,不能自动旋转,必须手动旋转。炮塔上装有锁止机构,炮塔旋转范围限制在265度以内,以防旋转的炮塔相撞。
▼早期双炮塔T-26轻型坦克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坦克的多炮塔仍是其显著特点,其实自1933年开始,T-26和之后的轻型坦克已经开始弃用多炮塔而转向单炮塔。最初单炮塔只是通过拆除右侧炮塔来实现,纯属权宜之计,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当时坦克配备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37毫米火炮无法顺利安装在密闭的炮塔内,这种火炮后坐力大,容易导致炮塔环座断裂,后来重新设计炮塔环座解决了这个问题,列宁格勒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生产了更大的炮塔,可安装新型45毫米1932型火炮,经过不断改进,这种炮塔和火炮组合成为T-26型1933、BT-5和T-35坦克的标准配备。
▼T-26S 型 1939 轻型坦克。速度:28公里/小时,长:4.80米;宽:2.39米;高:2.33米;重:10465公斤;装甲:25毫米;武器:1门45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200公里;车组:3人。
T-26型1933式坦克是该种类坦克中产量最大的,到1937年共生产了5000多辆,不过它装甲较薄,发动机功率不足,部队并不喜欢。1934年到1935年间苏日之间爆发了战争,战后这种坦克的铆接式装甲被淘汰,坦克被敌方火力命中时铆钉会在车内迸射,反而容易杀伤乘员,此后所有苏联坦克装甲均改为焊装。1931年到1941年又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功率从90马力提高到97马力。原本还打算为坦克改装马蹄形天线,但因资源不足,而且大型开放式天线容易被弹片毁伤,方案放弃。1936年生产的T-26型1933式最终型号则更改为2挺DT机枪,一挺安装在炮塔后部,另一挺安装在炮塔顶部。但到了1930年代末期,T-26的历次战斗表现引发了对其面对新型直瞄火力时生存性的质疑。
T-26 轻型坦克的作战表现
T-26投入了数次实战:1936年到1939年间的西班牙内战、1938年到1939年间的苏日冲突、1939年到1940年的苏芬战争。在这些冲突中,交战方在天气、地形和战争性质上差别较大,这为苏联验证装甲战术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由此发现了T-26的许多优缺点。
在西班牙内战中,T-26坦克与共和国步兵部队之间缺乏协调,常常暴露在敌人的反坦克火力下。由于对共和国军队几乎无法施加影响,红军指挥官在改善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方面作为不大,但这并不妨碍T-26坦克良好表现。1936年1月29日塞塞尼亚进攻作战中,T-26坦克第1营成功突破了法西斯政府军的防御,对其在村中的阵地进行了炮击,并以最小代价打垮了一个炮兵营,击毁了2辆CV 3/35型小型坦克。整个战争期间T-26坦克的45毫米火炮面对西班牙法西斯政府军和他们德国意大利伙伴坦克都占据着较大优势,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法西斯政府军为缴获T-26坦克开出了500比塞塔的赏金。在哈桑湖和哈勒欣河与日军的战斗中T-26坦克也表现出了同样的优势。与西班牙不同的是,由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参战部队均为红军,可以大规模使用T-26坦克,结果是日军的攻势被T-26坦克45毫米火炮密集火力支援下的苏联红军步兵迎头反噬。
当然,在这些冲突中T-26坦克也暴露出许多缺点,它的正面装甲厚度为15毫米,侧装甲为6毫米,当时出现的新型反坦克兵器和直瞄火炮给T-26造成了较大损失。在西班牙哈拉马战斗中红军坦克部队的40%损失于敌人的37毫米反坦克炮,芬兰战役中由于缺乏炮兵和步兵支援T-26损失惨重,就算有支援,损失也很大。由此红军得出结论,20世纪30年代末,T-26在进攻作战中的效能已大大下降,不久的将来必将出现的更为强大的新型反坦克武器将使T-26彻底过时。
T-26坦克的后期型号
总结了T-26的战斗经验,苏联坦克设计师对坦克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增加油箱容积,部分坦克加装探照灯用于夜战,这些改进措施增强了坦克战斗力,延长了服役时间。1937年经过重新设计的T-26S型换装了25毫米的正面装甲,炮塔为倾斜式装甲,厚度增加。1939年换装了倾斜式车体装甲,防护性进一步加强。苏芬战争期间,部分坦克又加挂钢板,将装甲的实际厚度增加到50毫米。尽管经过了这些改装,1941年6月爆发的苏德战争仍然表明,T-26坦克在面对现代反坦克兵器时真的过时了,它的45毫米火炮仍然能够摧毁除了四号坦克以外的所有德军坦克,但也因变速箱和离合器故障而损失巨大,车组成员缺乏训练,指挥混乱,燃料和弹药缺乏,维护设施设备不足,当然1940年时T-26已经停产,但实战表明需要尽快替换部队中的T-26坦克,战争中爆发的第一次装甲战更是证实了这一点,6月22日到23日博格丹诺夫将军的第30坦克师的两个旅(主要装备T-26坦克)对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东南的德军第18装甲师发起反击,但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德军的反坦克火炮和空袭给红军造成了很大损失。
T-26工程装甲车苏联工程师仔细总结了T-26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改型设计以承担不同的任务,OT-26以T-26型1931式为蓝本,在右炮塔上改装射程为25米的火焰喷射器,由于需要增加油料空间,之后的改型取消了左炮塔。即便如此,由于燃料有限,且在小炮塔空间中操作困难,后来又以炮塔加大的1932式为基础发展出OT-130。
1937年之后出现的T-26S配备了新型OT-133火焰喷射器和更好的装甲。OT-130和OT-133都参加了苏芬战争,表现不佳,由于火焰喷射器射程有限,不得不进入芬兰军队火力范围内,芬兰人得以集中火力打击这些装甲车辆。由于没有机枪,这些坦克自卫能力差。汲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后,苏联研制了更好的KV和T-34喷火坦克,但OT喷火坦克仍使用到1941年。
1934年至1938年,苏联研制了ST-26架桥坦克,可架设7米桥梁,能跨越不太宽的沟渠和障碍。T-26还有多种改型,可用来牵引火炮、前进观察、释放烟雾、化学作战。
T-46 和 T-50与BT快速坦克相比,T-26的机动性较差,在20世纪30年代日显过时,因此新研制T-46和T-50坦克取代它。T-46研发始于1935年,由OKMO(机械局)团队负责设计,其设计宗旨是提高T-26坦克的机动性和通过性,以便能与装有美国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的BT坦克协同行动。T-46的产量不大,设计复杂,成本过高,无法满足与BT坦克协同行动的要求,一直没有大批量生产。
▼T-46型坦克。时速:60公里;长:5.5米;宽:2.33米;高:2.29米;重量:9072公斤;装甲厚度:15毫米;武器:1门45毫米L/46火炮,2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500公里;车组:3人。
1939年到1941年间的T-50项目更为务实,该型坦克将取代日益过时的T-26和BT坦克。1940年沃罗希洛夫斯基和基尔斯工厂原型车试制成功,后者不久后即投入批量生产。从外观看T-50的车身装甲为倾斜式,炮塔为焊接式,这些都很接近T-34坦克,但是它的内部布局仍与T-26类似。它的正面装甲厚度只有37毫米,远不如T-34,但仍比BT-7坦克正面装甲厚了两倍多,是T-26坦克的三倍,车身装甲倾斜度达到40-57度,加强了对油箱的防护。
▼T-50型坦克。时速:50公里;长:5.18米;宽:2.48米;高:2.00米;重量:13715公斤;装甲厚度:37毫米;武器:1门45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352公里;车组:4人。
T-50的重量为13.7吨,采用扭力杆悬架,动力为V-4柴油发动机,履带压强小,最大公路行驶时速为60公里,武器为45毫米主炮和7.62毫米DT同轴机枪。总的来说T-50产量不大,原因有三:战争对苏联工业破坏严重;V-4发动机制造上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T-34坦克和其他中型坦克足以胜任原本赋予T-50的任务。
T-37型轻型两栖侦察坦克英国坦克设计思想对苏联早期坦克设计影响很大,明显的例子是两栖轻型装甲车辆。1929年苏联从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卡登.洛伊德公司购买了多辆坦克,其中有新型VCL两栖坦克,这是一种重量为3.04吨的装甲车,武器为机枪,能够跨越小河溪流。这种两栖车是苏联两栖坦克的基础。
▼1937年五一节阅兵中的营连级指挥坦克,最前型号为T-37(V)指挥型坦克,车体上部框架天线是其识别特征。T-37坦克原为1931年苏联购买的维克斯.卡登洛伊德两栖坦克。
1931年莫斯科阿沃德第47工厂以VCL为蓝本同时研制了两种坦克:T-33型坦克(最初称为MT-33),两名乘员,重量3.04吨;T-41坦克与T-33坦克类似,炮塔上装DT7.62毫米机枪。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车身,涉水时T-41浮力更大。两种坦克的测试性能都不令人满意,T-41的防水性能不好,VCL悬架对它来说并不合适,设计团队不得不重新设计。
▼T-37型1934轻型两栖坦克。时速:35公里;长:3.75米;宽:2.07米;高:1.82米;重量:3200公斤;装甲厚度:10毫米;武器:1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185公里;车组:2人。
T-37型坦克并不是全新设计,而是在原有设计上的改进之作。它采用了霍斯特曼弹簧减震悬挂系统,改进了履带和动力系统,采用金属板材履带防护软木浮子以提高浮力,单螺旋桨推进系统,车身加强,1936年T-37停产。由于车身结构存在问题,防水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但在1935年由于改用焊接工艺,这一缺陷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
▼苏芬冬季战争中,芬兰军官查看缴获的T-37型1934型坦克,这种型号坦克苏联归类为轻型两栖坦克。前面坦克的履带已脱落,披在后甲板上,机枪拆除。毫无疑问,芬兰人会将机枪重新投入战斗。
1933年对T-37进行了严格测试,测试持续了11天,总行驶里程达到1126公里,水中行驶里程达到965公里。与大多数苏联坦克型号一样,该型坦克也有专用指挥型,即T-37TU。1933年至1936年T-37共制造1200辆,在苏联红军中一直服役到1942年,与坦克兵团、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共同行动,主要负责侦察任务。
T-38型坦克1930年代中期,苏联红军开始对T-37进行现代化,扎沃德第37工厂对其进行了大范围改进设计,以至于最后赋予其新的型号名称T-38。新车身高度降低,重量减轻,配备新型悬挂系统,加宽的履带和改进的转向系统,T-38更易于操纵,机动性更好,水中活动性能远优于T-37,只是武器系统变化不大,在驾驶员旁小炮塔上加装20毫米机炮的方案被否决,因为这妨碍驾驶员操纵坦克。
▼T-38型1937轻型水陆两栖坦克。时速:40公里;长:3.76米;宽:1.95米;高:1.62米;重量:3332公斤;装甲:10毫米;武器:1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150公里;车组:2人。
除用于侦察外,T-38还在实战中执行过几次试验性任务,1936年基辅军区演习期间,多辆T-38和T-27空降于防守一方的纵深地带,此次试验目的在于考察空降部队的作战潜力。1940年数辆T-38加装了无线电遥控装置和爆破装置,用于对付敌方掩体和工事。据估计1937年到1939年该型坦克总产量达到1300辆。
T-40型坦克与二战前苏联设计的许多坦克一样,T-37和T-38易遭重机枪和炮弹破片杀伤,1938年这一缺陷表现得很明显。N.A.阿斯特洛夫领导的扎沃德第37工厂奉命设计两种新型侦察坦克,其中一种是两栖坦克。1939年7月到8月间,这种两栖坦克(最初命名T-30A)制造出数辆原型车并开始测试,在对设计进行修改后,该型坦克以T-40的型号名称于1939年12月19日开始投入量产。
▼T-40型1940两栖坦克。时速:45公里;长:4.43米;宽:2.51米;高:2.12米;重量:5590公斤;装甲厚度:13毫米;武器:1挺12.7毫米加1挺7.62毫米机枪,或1门20毫米机炮加1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350公里;车组:2人。
该坦克采用扭力杆式悬架系统,一部推进式螺旋桨和双舵布局,发动机功率更大,舱口密封性能好,前部装有专门的偏流装置,T-40可以穿越较宽的河流,能克服强劲的水流,还为乘员提供了专用救生装备。尽管如此,它的产量不大。1940年又为该坦克加挂装甲,加之当时对坦克需求迫切,非两栖型的T-30B也开始大批生产。
T-40坦克总重达到6.09吨,是T-37和T-38坦克的两倍,但它加厚的14毫米防弹钢板并没有让它在面对轻武器时显得更为强固。它的12.7毫米DShK机枪即使发射穿甲弹也不能在300米距离上有效击穿16毫米钢板,这限制了它的战斗力。如果该坦克仅用于侦察,这些配置足够了,但1940年到1941年期间, 红军指挥官常常像使用主战坦克那样使用T-40,这不可避免造成了重大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轻型坦克由于对T-50型轻型坦克能否投产以及T-40的性能存在怀疑,N.A.阿斯特洛夫领导下的扎沃德第37工厂开发了一种易于生产的新型坦克,以满足苏联经历了1941年夏季灾难性失败后对坦克的迫切需求,这种新型坦克保留T-40悬架、底盘和发动机系统,更换新车身,优化车身轮廓,为增强装甲防护性正面装甲改为25毫米装甲,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八角锥形炮塔,制造成本比T-40更低,杀伤效果欠缺的12.7毫米机枪仍旧保留,但增加了一挺7.62毫米DT同轴机枪。
T-60型坦克T-60坦克的设计理念由扎沃德第37工厂提出,而且在短短15天内就完成设计。在V.P.奥库涅夫中校(V.P.Okunev)建议下,阿斯特洛夫写信给斯大林,将量产T-60的好处与T-50的复杂进行了比较,于是来了一位高层官员对设计局进行考察,之后决定用20毫米ShVAK机炮取代12.7毫米机枪,这对轻型坦克来说是一项较大改进,但仍不足以对抗德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由于T-34坦克的不足,T-60不得不勉为其难,并一直坚持到1942年。斯大林主持下的国防委员会(GKO)决定立即生产10000辆T-60,据一些人回忆,斯大林对T-60兴趣很大,他亲自观看了该坦克最后阶段的测试。
▼红军新兵正接受T-60轻型坦克操作培训,这些坦克没有安装武器。T-60配一门20毫米ShVAK炮,这种炮与原计划配备的37毫米火炮穿甲厚度相同。
1941年苏联工业东迁导致T-60坦克生产中断,但也因此对其进行了改进。到当年秋季,随着扎沃德第37工厂的东迁,坦克改进也转往位于基洛夫的扎沃德第38工厂和高尔基嘎斯工厂,不久后只有高尔基嘎斯工厂仍在生产T-60。嘎斯厂的T-60前装甲厚度增加到35毫米,由于装甲重量增加,T-60的机动性下降,作战时无法跟上T-34。工厂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图:T-60型1942轻型坦克。时速:45公里;长:4.29米;宽:2.46米;高:1.89米;重量:5150公斤;装甲厚度:20毫米;武器:1门20毫米加农炮加1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615公里;车组:2人。
配备GAZ-203发动机的T-60理论公路时速为44公里,越野时速为22公里,但越野时速很难达到设计值。1941年型号用实心圆盘行走轮替代了原先的辐条轮,由于橡胶短缺,采用了全金属轮,但这个影响不大。由于研发了可拆卸的履带延长片,坦克在沼泽地和雪地上的通过性得到提高,但它仍然无法与T-34坦克协同作战。T-60的坦克也换装了37毫米ZiS-19和45毫米ZiS-19BM火炮,但由于坦克炮塔太小,这种换装也失败了。新炮塔设计出来时,T-70轻型坦克已经开始服役,所以换装新炮塔的工作也终止了。到1943年2月T-70坦克开始服役时,T-60共生产了6022辆。
T-70 和 T-80T-70轻型坦克由N.A.阿斯特洛夫带领的设计团队研发,其设计目标是装甲、武器和机动性都要优于T-60。它的炮塔采用平板装甲,是全新设计,而不是照搬T-40的,炮塔安装在车体左侧,发动机安排在右侧,这种布局构造简单。T-70于1942年3月开始投产。尽管阿斯特洛夫的设计团队付出了很大心血,但最终性能提升有限,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T-60。
▼T-70型1942轻型坦克。时速:50公里;长:4.66米;宽:2.52米;高:2.10米;重量:9950公斤;装甲厚度:60毫米;武器:1门45毫米机炮加1挺7.62毫米机枪;作战范围:450公里;车组:2人。
初看之下,T-70坦克车体左侧炮塔上安装了45毫米ZiS-19BM主炮,火力提升;45毫米厚的前装甲加强了坦克的防护性,可是当时德国的三号和四号坦克的武器系统和装甲已比T-70强大,这使得T-70的所有改进都徒劳无功。
▼身着雪地迷彩服的苏军士兵正从T-70轻型坦克纵队中散开,T-70型坦克1942年1月开始服役,成员2人,配备45毫米火炮和7.62毫米DT机枪,由高尔基汽车厂生产,1943年停产时共生产8226辆,尽管履带较窄,但因重量只有9960公斤,雪地通过性足够。
实战中还存在其他问题。两人制车组人手不够,车长还兼任射手,大大限制了战斗中的指挥能力和射击精度,这个问题几乎存在于苏联所有的轻型坦克上。
T-70最大的问题是机动性不足,它沿用了T-60的底盘,前轮驱动,采用现有技术降低成本加快生产速度,比如安装两台GAZ-202卡车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为单侧履带提供动力,这在生产上并不经济,而且T-70的时速相比T-60提高有限,越野距离180公里,比1943年时的T-34少70公里,所以T-70不适合参加红军战略规划中的快速纵深装甲战,1943年停产时共生产8226辆。
▼德军士兵坐在缴获的T-70坦克上拍照留念。T-70在高尔基汽车厂投入批生产,沿用了T-60坦克底盘,但驱动轮改在前面。它的炮塔为全新设计,武器为45毫米火炮及1挺7.62毫米DT同轴机枪。车身装甲以一定角度倾斜,防护性更好,驾驶员还配有装甲盖板。
▼T-70A型1942式坦克在执行典型的侦察任务。坦克车组以建筑物为掩护进入村庄外围。坦克看起来已经经受过了战斗,左侧头灯被打歪,坦克车身后部固定了一个备用行走轮。
1943年下半年T-80坦克研制成功,它也是阿斯特洛夫团队设计的,其设计目标是采用更大的电驱动炮塔,炮塔要能容纳车长和炮手,提升坦克的作战能力。T-80坦克的车体与T-70一样,但悬挂系统更为强固,履带更宽。T-80仍没能解决T-60和T-70就存在的生存性问题。
T-60 和 T-70 的作战表现如前所述,因为装甲和火力的不足,T-60和T-70轻型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远不能令人满意,卡图科夫少将是这两种坦克最著名的批评者。1942年秋,卡图科夫见斯大林时告诉他,坦克兵们不喜欢T-60:
“它的火炮只有20毫米,在与真正坦克的战斗中,等于啥也没有,……,在泥泞与冰雪中它简直要害死人,在莫斯科的战斗中,我们要不停地把它拖出来。”
卡图科夫少将对新型的T-70也很谨慎,他略带怀疑地说:“T-70暂时还没有表现出有什么优越之处”。
卡图科夫所说的坦克兵们对T-60的反感是真实的,他们称T-60为“BM-2”,意思是BratskayaMogila na Dovoikh,字面含义为“两兄弟坟墓”,是说这种坦克面对德军反坦克火力打击时非常脆弱,当然在1941年到1942年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它聊胜于无。在1942年初形势最危急的那段时间,作为坦克第1集团军的指挥官,卡图科夫承认这两种坦克还是起了些作用:
“在这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当德国人几乎就要打败我们时,那些"可笑的"坦克挽救了我们。幸运的是,此地的黑麦超过一米高,隐蔽起来的T-60几乎看不见。利用大片黑麦田,两辆T-60坦克渗透到德国步兵的后方,然后开火。经过几分钟的密集射击,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
▼1942-43年冬季斯大林格勒附近,第21集团军的T-70坦克。坦克车体后部携带着备用行走轮,T-70前面的是T-34型坦克。
最符合T-70设定使用环境的交战发生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这是当年德军夏季攻势的高潮。7月12日苏联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与德军第2党卫军装甲师和第3装甲军在距普罗霍洛夫卡村3公里处相遇,德军投入坦克429辆,红军则有870辆坦克参战,其中261辆为T-70轻型坦克。
虽然红军坦克的损失明显大于对手(甚至可能高达三倍),但德军的攻势最终被遏制,之后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在7月12日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红军第31坦克旅成功地穿插到党卫军第一装甲掷弹兵师“阿道夫希特勒”师的后方,党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师是如此记录激烈的战斗场面:
“剩下的3辆(德军)坦克几乎是从10米到30米距离上发发命中苏军坦克,因为烟尘太大苏军坦克兵没有发现我们的坦克几乎与他们并排而行。等到阿泰隆(第2装甲团)开火时战场上已经有19辆苏军坦克在熊熊燃烧。3小时的战斗中共击毁62辆T-70坦克和T-34坦克,这场战斗几乎是双方用炮管顶着对方坦克炮塔开火”。
很显然,德国人夸大了红军坦克的损失,但T-70坦克的损失确实大。此后T-60和T-70逐渐退出一线,主要承担警戒、侦察、训练等任务。
▼炮兵们用T-70坦克牵引M1942 ZIS-3 76.2mm反坦克炮,冰雪和泥泞地形常采用这种牵引方式,照片拍摄于1943年2月列宁格勒附近。
1942年开始,苏联启动了一些支援步兵和坦克部队的自行火炮的项目,轻型火炮的设计工作由基洛夫的扎沃德第38工厂负责。他们以现有的T-60为底盘,原型车OSU-76在车体后部安装了76.2毫米ZiS-3火炮,为炮手提供的防护是一个简单的装甲围挡。由于T-60底盘上安装火炮后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后改用较长的T-70坦克底盘。
▼1945年5月,苏联红军SU-76M轻型自行火炮纵队在柏林某十字路口。SU-76M的车顶和后部均为开放式,很不受炮手们欢迎,不过除了T-34坦克,它是二战期间苏联产量最大的装甲作战车辆,配备76.2毫米ZiS-3火炮,最高时速45公里。
该型自行火炮编号SU-12,实际上是扎沃德第38工厂和高尔基的扎沃德第92厂联手研发的。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942年12月批准了该自行火炮的投产,编号SU-76。1943年春阿斯特洛夫的设计团队对前部车体进行了重新设计,用串列双GAZ-202发动机布局取代了并列双发动机布局,动力系统性能得到很大提升,型号为SU-76M,并用其取代了所有早期型号。
SU-76M入场太迟,没有成为最著名的坦克歼击车,但它在支援步兵作战上成果显著。它开放的顶部和后部以及薄薄的装甲在面对轻武器时显得很脆弱,尤其是在街道上,这很不受前线战士的待见,为自己赢得了Suka“母狗”和Golozhopil Ferdinant“光屁股的斐迪南蠢货”(因其侧轮廓与“斐迪南”很相似)。即便如此,二战中产量超过它的也只有T-34型坦克。
▼SU-76M型1944轻型自行火炮。时速:44公里;长:5米;宽:2.74米;高:2.20米;重量:11200公斤;装甲厚度:35毫米;武器:1门76.2毫米M1942火炮,;作战范围:265公里;车组:4人。
▼SU-76M虽然不受车组欢迎,但由于它沿用T-70底盘,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武器系统。该自行火炮苏联大量建造,战后交付给许多友好国家。照片为朝鲜战争期间,河阳附近,一名韩国士兵在察看一辆缴获的SU-7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