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故事】家风传承,胜过千万名言名校
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之后才慢慢形成国家。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的时候,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秩序,拟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推动国家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门好的家风,胜过千万名言。
在外同朋友聚餐时,有一位朋友带着她4岁的儿子一同前来。小孩子筷子用的还不是很流畅,每次辛辛苦苦夹起的菜还未到嘴边就又掉回碗里,如此反复几遍,饶是我这么一个成年人也会觉得不耐烦转而放弃学习使用筷子,但他却抿着嘴巴,专注地盯着筷子,想尽一切办法吃到碗里的菜,这毅力让我很是佩服。
见过很多同他一般大小的孩童,这个年纪正是上蹿下跳的时候,吃饭也不规矩,总要大人追着赶着才愿意吃饭,可他不一样。吃饭前乖乖同妈妈去洗手,走之前还不忘拜托我帮他看住和妈妈的座位,看到喜欢吃的菜也不大声嚷嚷,小声告诉妈妈想吃什么,乖巧的等待妈妈帮他夹菜,偶尔我也会帮他夹点菜,他会甜甜的跟我说一句谢谢阿姨。
后来几次聚会、吃饭,朋友都会带着他一起去。见过他挺直腰杆乖乖坐在角落里的样子,只因妈妈叮嘱过他不要到处乱跑;见过他同妈妈置气,委屈又生气的走到门口哭完后,乖乖回到餐桌上告诉妈妈他不生气的样子......若不是亲眼见到,我是断然不会相信这般年纪的孩童能这么乖巧懂事。我们一帮朋友都很喜欢这个小孩子,夸她教子有方。
原本我以为,孩子太过乖巧就会丢失童真,其实不然,他也会有奇思妙想,会缠着妈妈一直问为什么,朋友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回答他的问题,问到答不出来的地方,她就老实交代,还邀请孩子回家同她一起翻阅答案。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孩子为何会如此乖巧懂事。
父母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心态、意志、教养、价值观等都是无形的财富,将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所熟知的孟子,也是得益于好的家风传承。《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可见“孟母三迁”、“孟母断机”都是流传千百年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周边成天敲锣打鼓哭天喊地的,孟子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还学了些祭拜的事,和玩伴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住所搬到了集市旁。可过了不久后,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觉得这集市周边市侩气息太浓,吐痰、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才觉得这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便定居了。某日,孟子很早就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看见他便问:“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生气,举起剪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厉色道:“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一样,再也接不起来。学习如果不努力,就永远也学不到真本事!”孟子听后很受触动,勤奋苦读,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面对孟子学到的坏习惯,孟母既没有打也没有骂,而是选择用潜移默化或循循诱导的方式教育孟子,使他明白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从而勤学不止。
一门好的家风,胜过千万名校。
《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好的家风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辅导老师,它如细雨随风入夜,滋润万物。孩子只有在优良的家风滋润下,才能学会做人做事,才能健康快乐成长,才能做到“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才能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这种传承,才是最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