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母张树新:今天的马云,我后怕

作者:张蕾

  中国网民数,10亿。

  这是新华社最新的数据调查,我国上网人数9.89亿,逼近10亿。

  26年前,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数字。

500

  1995年深秋,中关村白颐路街角竖起一块广告牌。

  “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

  当时北京刚开通两条高速路,信息高速又是哪条路?市民看得一头雾水。

500

  谁也没想到,这块广告牌会和如今的10亿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立广告牌的是中国互联网之母,张树新。

  1995年,她开办了我国我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创业迷茫期的马云、海归张朝阳闻风前来膜拜、取经。

  虽然从结果看,瀛海威败了,后来者居上。

  甚至在事情过去20年后,她曾说:今天的马云,令人后怕

  作为互联网教母,她在传统意义上没有成功:

  我只是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不成功,但值得。

  瀛海威倒在互联网崛起的前夜,张树新却永远是互联网人的时代偶像。

  她的人生,不会被一个跟头定义。

  

500

  张树新出生于1963年,父亲是辽宁抚顺钢厂的总工程师,母亲是人民教师。

  父母喜欢博览群书,张树新从小,就长在一个小型“图书馆”家庭。

  爸妈没有刻意教她,她也会站上小板凳,抽出书架一脚的书,自顾自地读。

  很小的时候,张树新就看了《聊斋志异》《西游记》。

  父亲经常带她出门玩,在故宫他能把每一个雕栏、每一条走廊的故事都讲给她听。

  爸爸书库一样的脑子,让张树新对知识深深着迷。

  直到15岁,她读到人生第一本穿越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500

  小说的主角小灵通穿越到未来,看见了会飞的水滴形车,机器人服务员、天气控制系统、太阳能灯、反季蔬菜等。

  这是1961年,小说作者对未来的设想,这些想象彻底颠覆了张树新。

  我觉得,我像开了天眼一样。

  从此,她开始对未来相关的一切都充满兴趣。

  那个年代,高中女孩的梦想,是考个铁饭碗。张树新第一个梦想,就要做中国的“居里夫人”。

  1977年恢复高考,母亲把她转到抚顺最好的中学。

  刚插班过去,成绩跟不上,张树新一个劲猛学,一路从中考第一,到整个高中都是第一名,高考还拿了极高的分数。

500

  北大清华随便挑,结果父亲给她选了中科大应用化学。

  当年中科大取分比清北还高,而且学校在安徽,位置偏僻,远离人烟,适合专心搞科研。

  父亲说,我是个有反骨的人,最好踏踏实实学科学。

  张树新也以为,自己即将踏上“成为居里夫人”的科学家之路。

  结果上了大学才发现,化学没有想象的有趣。每天不是满当当的课程,就是写不完的化学式、倒不完的瓶瓶罐罐。

  要学好,必须心无旁骛。

  而张树新兴趣广泛,她没法对化学“一心一意”,甚至怀疑是不是选错了专业。

  整个大学期间,张树新都在“打酱油”,社团活动却搞得风风火火。

  张树新是班长,也是中科大史上第一个女学生会主席,她还是学校诗社的社长,社团活动搞得排满日程表。

  因为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大学四年,她的档案都很好看。

  这个优势,将她从安徽送到北京中关村。

500

  大学期间,除了搞社团,玩诗社,张树新还解决了人生大事。

  从辽宁抚顺到安徽,要先坐车到北京,再从北京乘坐京九铁路南下。

  高中隔壁班男同学姜作贤,考到山东大学,也要坐京九线。

  两人顺路,于是结伴同行,开学一起去,放假一起回家,一来二去成了恋人。

  张树新一直以为,自己谈恋爱,起码得找个才子,满腹诗书,富有哲思。

  结果姜作贤既不写诗,也不谈哲学。

  一个学的计算机,一个学化学,两个理科生凑在一块,满世界疯玩。

  持续了4年的异地恋,刚毕业他们就结了婚。

  一毕业就结婚,是因为两个人生活要比一个人容易,

  工作的目的也很具体,就是为了一间房子,一点工资。

  结婚的理由,简单直接。

  往后的人生,夫妇两一起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也一起走过人生最低谷。

500

  那个年代的毕业生,不愁没工作。而张树新,不愁没有好工作。

  毕业后她被《中国科学报》主编相中,成了一名记者。

  入职两个月,张树新“老毛病”又犯了,新鲜劲已过,就觉得报社工作索然无味。

  一份周更的报纸,80个人一起做,一个星期人均不到一篇稿子。

  大家闲得喝茶、打牌、聊天、织毛衣。

  张树新觉得无聊透顶,她不喜欢那些消磨时间的事,那不如生个孩子吧。

  工作不到半年,她就结婚生子,在工作最不饱和的时候,完成了职场女性最大的难题。

  产假回来,报社反而没有那么多顾虑,把她安排到广告发行部,做最有挑战性的事。

  因为有一手好文笔,工作3年,张树新被借调到中科院企业局,负责写报告。

  她的任务,是调研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500

  初出茅庐,她就和联想创始人曾茂朝交谈,和柳传志一聊就是6个小时。

  此时,张树新不过20几岁。

  因为采访,她认识了当时商界的头部人物,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兴盛的创业故事。

  在企业局3年,白天张树新和身价千万的大佬谈天说地;晚上回到家,自己却穷得一条裙子都买不起。

  想要财务自由,只有下海。1992年,她辞了铁饭碗。

  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第一个出来反对,只有丈夫却默许了她。

  这一年,她创办了北京天树策划公司,专门帮企业跑中科院、国家计委、电子部等部门办手续。

  别人30万才跑得下来的项目,张树新收费20万,除去成本,净赚10万。

  生意简单轻松,来钱快。

  90年代,崔健被称为“中国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炽手可热,却因为一首歌碰了红线,被禁演。

500

  经纪人梁志平焦头烂额之际,听人说张树新是资源很广的策划人,于是想都没想就向她求助。

  张树新的客户都是企业,明星策划完全是陌生领域,她琢磨了一夜,给崔健出了个点子:

  不能商演,那就去义演。借癌症基金会活动,崔健再次走上舞台。

  举手之劳,却让张树新成了音乐圈的神人,有艺人甚至请她当经纪人,生意踏破门槛。

  同年丈夫姜作贤做寻呼软件,赚了1000万。夫妇两生意风生水起,能买好几车花裙子了。

  张树新突然觉得,赚钱原来这么简单。

  1994年,寻呼机行业涌入很多竞争者,一台寻呼的利润,也从4000元降到几百。

  因为寻呼机,张树新了解了电信业务,给未来的互联网梦埋下种子。

  她和爱立信签约,拿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合同,不出意外的话,夫妇两的下一站,是华为和三大运营商今天所做的事,网络和基站。

  结果,政策没放开,搞通信基础设施,需要工信部颁发的电信牌照。

  出师未捷身先死,两人郁闷之下,跑去美国玩了一圈。

500

  去美国旅行,在洛杉矶酒店里百无聊赖,张树新就用座机打电话给老同学吹牛。

  刚挂断电话,就有新的号拨进来。

  全班60几个人,那天夜里,张树新接了33个电话,全是在美国的同班同学。

  她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是怎么知道我在洛杉矶这家酒店的?”

  原来,同学在美国BBS建了个班级论坛,论坛里一发,自然全知道了。

  BBS,就像15岁那本《小灵通漫游未来》,让张树新再一次开了“天眼”。

  我就像突然走进一个新世界,灵光乍现,

  甚至隐约看到了网络世界的未来。

  美国之行,让张树新找到了新的激情:关于未来的事业

  回国后,她就关闭了策划公司,拉上丈夫一起创业。

  夫妇两抵押了房子、车子,凑足1500万,创办了第一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

  在美国,互联网的名称是“信息高速公路”,英文名“Internet Highway”。

  张树新音译过来,新公司取名“瀛海威”,中国第一家面向老百姓个人的互联网公司。

  几乎同一时间,杭州海博翻译社的老板马云,去美国催债时也受互联网启发,回国后创办了中国黄页,一家面向企业服务的网站。

  马云的中国黄页,无非是建了个信息网站。

  张树新不同,她从埋电线杆,到拉光缆,装电脑,开账户,建网站,把如今阿里、百度、新浪、电信运营商的活全干了。

  同时发挥她作为媒体人的特长,大搞宣传。

  1995年,张树新花18万,在中关村路口立了那块诺大的广告牌:

500

  按照广告指示,向北1500米,正是张树新开的互联网体验馆,初期用户可以免费体验。

  后续使用上网,需要缴费开户。

  家里没电脑的,也可以在瀛海威上网,有点像今天的网吧。

  瀛海威也有BBS,甚至还有电商。

  不过去瀛海威上网的,不是炸街的叛逆青年,而是京城的精英。

  网易丁磊的BBS账号,最初就是在瀛海威注册的。

500

  北大教授胡泳是“网吧”常客,人民网创始人蒋亚萍,也是在瀛海威学会上网的。

  就连搜狐的总监,也是瀛海威创业团队的老将。

  这里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皇甫军校”,培养了第一批网民,以及第一批互联网从业者 。

  当时一个上网账号,年费高达1000元,相当于今天的6000。

  媒体争相报道张树新的首创,瀛海威一夜之间霸占了各大报纸头版头条。

  张树新,成了行业偶像。

500

  1996年底,瀛海威的网络站点开到了8个城市,当年网民数达到6000人,规模国内第一。

  很快,找张树新谈投资的企业踏破门槛。

  3天时间,瀛海威账户上就多了5000万,投资人是中兴发总裁梁冶萍。

  几乎同时,麻省理工回国的海归博士张朝阳,也拿到了一笔22.5万美元的投资。

  投资人,是他在麻省理工的导师庞帝。

  1997年,庞帝来中国演讲,主题是旁帝火遍中国的互联网“教科书”《数字化生存》。

  张树新揣着5000万,正需要宣传瀛海威,她认准了庞帝这尊互联网“大神”。

  她在瀛海威腾出1000平米的大平层,布置成豪华讲厅,把庞帝请上演讲台。

500

  (张朝阳和导师庞帝)

  而此时,一文不名的张朝阳,就坐在观众席。演讲开始,张树新请来的翻译就出了乱子。

  庞帝的演讲,专业术语太多,翻译转述得磕磕巴巴,观众听不懂,开始嘈杂和不满。

  焦灼之时,台下一个青年举手,全场瞬间鸦雀无声,上百双惊诧的目光像聚光灯,投向这个青年,他就是张朝阳。

  师徒二人唱双簧,演讲多精彩,张朝阳翻译得就有多精彩。

  张树新花了几十万搭的台,张朝阳一分不花,却成了当晚的C位。

  她心口憋着一口气,无处发作。但真正恼火的,是公司的状况。

  梁冶萍前脚打钱,后脚就成了瀛海威的董事长。

  张树新这才知道,原来投资控股,就是花钱买公司的控制权,等于收购。

  她一个创始人,反倒成了打工的“职业经理人”。

  捧着烫手的5000万,张树新大建基础网络,一年就把钱烧光,还亏了2000万。

  1997年,34岁的张树新懵了,瀛海威董事会把她除名,她被自己时一手创办的公司抛弃了。

  瀛海威也没得什么好处,张树新刚走,跟着她草创的高管也集体辞职。

  这个结局,被杭州一个小个子的丑陋男人给说中了。

  1995年寒冬,瀛海威如日中天。

  刚刚创办中国黄页的马云,听闻北方出了个互联网大姐大,于是带着何一冰上北京见识见识。

  他们求爷爷告奶奶,才获得和张树新交谈半小时的机会。

  聊完出来,何一冰问马云,有没有什么启发?

  马云淡定而自信:

  互联网有希望,但希望一定不在她身上;就算要死,瀛海威一定比我们先死。

500

  张树新最风光那年,马云一语成谶。

500

  1998年,记者出身的张树新第一次学会,什么叫“墙倒众人推”。

  那场演讲后,张朝阳拿着导师给的投资,创办了爱特信公司。

  张树新被踢出瀛海威时,张朝阳正模仿美国雅虎,做搜索网站,并将爱特信改名为“搜狐”。

  花了大几十万,为他搭台唱戏的“大姐大”,却陷入全世界的声讨。

  “瀛海威是败笔,张树新不懂商业,张树新决策错误。”

500

  (22年前,媒体报道版面)

  那年,张树新只做了一件事:解释。

  她写了一篇检讨书,《我们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_总裁检讨书》,字里行间全是反省。

  首先,成本是刚性的,做互联网就得烧钱;

  第二,5000万的银行贷款,利息摆在那儿,还没等盈利,公司就被利息压垮了。

  第三,当意识到错误,想要更正的时候,没钱翻身了。

  曾经的第一名、校园大佬、一流记者、老板,一路都昂着头走路,却在互联网面前低头自省。

  作为互联网的拓慌者,张树新存在的意义,某种角度上,大于后续的成功者。

500

  (2004年网友感怀瀛海威)

  作为媒体人,她拥有天然的舆论敏感度,和经管部门也熟门熟路。

  1996年,她问相关的行政部门:

  “如果有人在瀛海威的网上骂人,责任算谁的?”

  “你的,比如赌博,你提供了场所,你也有错。”

  “不能因为高速上有人翻车,就不建高速路了吧?”

  这番对话,诞生了互联网行业的第一个行规:文责自负。

  瀛海威立下规矩:在网上,谁发言,谁负责

  这在今天看来,这个规则是理所当然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如今多少平台要被“键盘侠”拖垮?

  比起商人,张树新更像“侠士”。

  她做的这些,没有给瀛海威带来直接利润,却让后人少走弯路。

  而她自己,却没有在建好的互联网高速路上,二次创业。而是转头就当起投资人,出钱帮人实现创业梦。

  张树新的星辰大海,不在互联网,而是未知的事。

  1999年,她成立联和投资控股,这家公司至今都在为她赚钱。

  当投资人,不用亲自下场做事,张树新乐的清闲。

  2008年,她和丈夫开始环球旅行,玩遍世界的千奇百怪。

  有人和她聊马云:你看马云当初小本起家,紧盯一块肉,现在阿里都当巨头了,瀛海威真可惜。

  她想了想,摇摇头:

  我觉得瀛海威失败的经历,也是很特别的。

  今天的我,跟谁也不换。

  她不是张朝阳,非要在互联网这块土地长成参天大树;

  也不是马云,一定要在商业上获得惊天成就。

  张树新眼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大起大落里,体会新奇。

  她还是当初看穿越小说的小女孩,对未知的事充满好奇。

  

500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张树新不是互联网行业的成功者,却把这条路上的雷区,都踩了。

  在互联网创业的蛮荒时代,开辟出一条毛坯路。

  时隔20多年,张朝阳的搜狐,从辉煌走向平缓,马云的阿里巴巴市值万亿。

  回看来时路,她没有后悔,只有后怕:

  今天看到马云的狂妄,突然觉得很可怕。

  26年前,那个不知深浅的女子,也曾这样狂妄过。

  她同时站在10几家主流媒体的头版,肆意张扬,说自己“打开了互联网的潘多拉魔盒”。

  她享受互联网迷茫时期的万众瞩目,享受自己是创世纪的启蒙者。

  直到现实的冷水从头顶泼下来,这才明白:

  狂妄是无形的魔鬼,它会蒙蔽双眼。

  这恶果,如今看来,谁也没逃脱。

 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揭穿职场真相,解码人生困境。你笨算我输。微信公众号:Jenny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