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校区)应该往都市圈次级核心市区搬(建设)
目前国家级认可的首个都市圈是南京都市圈,刚批复的。我就以南京都市圈作为假想探讨。
南京都市圈(NanjingMetropolitanCircle)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第一个跨省共建的跨省都市圈。基本上圈内到南京可以在一小时实现。南京辐射周边公共交通如地铁,轻轨又很发达。南京作为“徽京”,对都市圈内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很有感召力。这也是南京都市圈能跨省的人文基础。
之前,或者说5年10年之前,我国中央到地方都是唯gdp,唯经济论。现在已经破除这个执念,也因此,为了区域的更好发展,科学发展。南京携同本省临近城市与包围着南京的安徽四市早十几年前就谋划组成南京都市圈,现在得到了国家支持。
经济的行政区域隔阂/壁垒即将破除,随着经济,人文的交流,全都市圈协作的深入,产业的专移和升级。科研和教育的协作是必然会来的。
南京不是北京,应该不会有太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能够阻止科研和教育在都市圈内,至少是都市圈江苏侧的均衡发展。
南京到都市圈江苏各市区的地铁,轻轨,高铁,等公共交通较为发达;连片城镇化已经完成;人员的流动相对便利。
而南京有8所211/985,共17所大学,总共有51所大专院校。各大学的建设需求用地,南京市区应该是满足不了的。特别是重点院校,承担巨大的科研任务,科研需要大城市,但是更需要土地,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郊区可以提供的。而教学,其实更应该在郊区,一环境好,二新校区空间合理,教学设施现代化,完善,三更低的成本安排教师宿舍(商品房),学生宿舍。北京留学生一人一间,如果搬到河北,五等学生也能一人一间,实现种族平等。
最大的壁垒是
1招生问题
搬迁到南京都市圈江苏城市,这不是问题。如果滁州马鞍山设分校区呢?招生怎么招?我认为这个不应该成为问题。比如南京大学,在滁州设校区,那就按之前滁州马鞍山宣城芜湖考入南京大学学生数翻倍扩招,同时不占用往年计划数或者以安徽为整体对安徽扩招,不占用江苏本省计划数。我认为这应该很好解决。再往后发展,都市圈内部都可以是同考卷的,同一招生计划的,假如经济政治人文深入协作,我不认为会有南京小市民,镇江小市民之类说安徽的抢了他们的名额。都市圈深入协作发展必然要求解决这个问题,而徽京很有基础。
2教师教授问题
教师教授都买得起南京大房子么?
那郊区大房子岂不更好?
怕的什么呢?怕的是子女学区的问题,这有什么难解决的?
在马鞍山有分校,就同时建附属中学,学区学籍都是南京的,再向马鞍山分配一百个名额,保证马鞍山优质生源未来的人才以后都去南京,然后再回来都市圈内工作。
还怕教师教授嫌弃滁州远,马鞍山远?留念南京都市繁华?都扯淡,未来轻轨建设好后。1-2小时内就能到夫子庙。年轻教师在分校区马鞍山买房,生活按马鞍山标准,工资按南京标准,双职工家庭估计还能提早几年独立在南京郊区买房呢。啥?你说要买主城区房子?神经病吧,南京人自己都跑郊区买房了。
3学生问题
有人说,离了南京,学生不报名了,嫌弃郊区,县市不好
嗯,如果是搬迁到中西部小县城,那肯定不行啊
但是这是都市圈内!轻轨交通在2小时内!连片城市化,到处都能满足城市生活需求,安徽方面差一点,但是也没差太多。几个大学分校区就可以配套全套都市生活工作设施了。想去夫子庙,2个小时不到的轻轨地铁。我这是按在建的滁宁轻轨算,2小时内肯定能从滁州市区到夫子庙。
学生还矫情什么?
又或者。担心分校区毕业就业问题?
那我就得再次强调都市圈了
总部在南京,分部在都市圈次级城市厂区在县区
你被熊猫集团招录了,在马鞍山上班,完全没问题。你非要在南京上班每天多挤1-2小时地铁才爽?你爽,都市圈内分散布局企业研究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的集团公司才不爽呢!爱去不去,不去就滚蛋。几百几千个你少路上折腾一两小时,集团能提高很多的效率。
都市圈下郊区县市的房价还能让你们更稳定的就业,对所在地,对公司,集团,对南京都是百利无害的。
都市圈搞的好,是完全可以从其他都市圈抢人抢企业的。比如南京都市圈从上海苏州抢人
一抢一个准,南京都市圈对安徽其他地区和圈内城市劳动力,人才本地,就近就业绝对有吸引力。
在都市圈整体协作背景下,还嘟囔大学搬离都市中心没不可行的,那真是鼠目寸光。
(我的意见不是彻底搬离,是转移部分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