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4年之间粮食增产的各投入要素贡献率定量分析

       有一种观点,认为1984年中国能初步保证了全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完全靠化肥等科技要素的功劳;什么包产到户,完全是个渣。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到底如何?这里试做一个简要的定量分析。

一,方案设计

   采用1978年基本条件为基准,与1984年的增加投入要素及增产效应进行比对,加入气象因素作为干扰因子。取1978年为计算基准的原因,是这一年已经完全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是土地承包制的起点年份,又是粮食超购加价50%政策的起始年份;1984年为参照点,原因是土地承包制在全国最后完成的时间,就在这年的年初,而成果就在这个粮食年份(到次年3月底)最终见分晓。

   二,前提条件及说明

    1.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要比1978年减少1.15亿亩(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12884.0千公顷(16.93亿亩)和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18.09亿亩))

    2. 灌溉面积没有大的变化,1978年是6点75亿亩,1984年是6点69亿亩。两者差异此处忽略不计。

     3.粮食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按80%耕地面积

     4.化肥增产效能采用标准:化肥(折纯)投入与粮食增产比采用1比8。(原因是虽然可以在8-10,此处采用最权威的说法,即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林葆先生的《中国化肥的使用现状与需求展望》,若以化肥总用量的80% 用于粮食作物,每公斤化肥(养分)增产8公斤粮食产量计算,则 80 年代初粮食总产中约有1/3 是施用化肥得来的。”至于为什么采用增产效果1比8,林先生的文章里确实说了,“根据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全国布置的5000多个田间试验结果计算:合理的氮磷钾化肥配合,使水稻增产40.8%,玉米增产46.1%,小麦增产56.6%,棉花增产48.6%,油菜籽增产64.4%,大豆增产17.9%。每公斤氮肥(N)可增产稻谷9.1公斤,小麦10.0公斤,玉米13.4公斤;每公斤磷肥(P2O5)可增产稻谷4.7公斤,小麦8.1公斤,9.7公斤,每公斤钾肥(K2O)可增产稻谷4.9公斤,在小麦、玉米上的增产效果较低。肥效总的状况是N>P2O5>K2O。”做过这方面工作的人,都明白,田间试验首先要控制试验条件,在这里先要保证试验田的排灌条件,避免旱涝因素干扰,否则一遇到天气异常,可能小半年的辛苦跟投入的肥料全白废了,什么实验数据都没有,或者没有可比性,无法采用。因此林先生比较稳妥,在全国耕地灌溉面积大约40%多的情况下,按照“每公斤化肥(养分)增产8公斤粮食产量计算”。另外,杨德春先生在1980年《化肥的施用与经济效果》一文,给出的1976年按粮食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得出的我国每斤化肥得粮食平均为8.1斤。

    5.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按照2010年邓大才《粮食安全:耕地、贸易、技术与条件》中,良种推广的增产贡献,采用“一般而言,杂交水稻亩产要比常规水稻亩产高80千克左右”的计算标准,我这里采用增产100千克/亩来放宽计算条件,减少争议。另外有重要价值的参考文献是胡忠孝的《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历程与现状分析》。

 

   三、增产因素计算

 

    1.化肥因素:1978-1984年化肥增加投入864万吨,按80%用于粮食作物,856万吨X80%=685万吨,可增产685万吨X8=5480万吨粮食。

        2.品种改良因素:杂交水稻1978年已经有推广面积6500万亩,1984年推广面积为1亿4千万亩(更详细的数据为1.33亿亩,这里为计算方便,取整),增加推广播种面积产生的增产粮食应该在900万吨上下(在此也取整数)。

     良种玉米1978年的试点忽略不计(仍然在试验田小规模试验中),1984年推广 3000万亩X150公斤增产/亩=450万吨。

    良种小麦 推广面积1984年1000万亩,1978年的推广面积忽略不计,应该增产27万吨 (“…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达1.5亿亩,增产80亿斤”)

    总的新增加投入的科技要素增产潜力:

       5480万吨+900万吨+450万吨+27万吨=6857万吨

 

 

    四,减产因素计算

    1、气象灾害减产因素

    按照国家认定受灾/成灾/绝收的标准,应当是受灾=10%以上作物减产(包含“成灾”=30%以上作物减产(包含“绝收”=80%以上作物减产)),是一个多层包含关系。

    1978年全部受灾面积5080.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445.7万公顷。按1公顷=15亩换算

    5080.7万-2445.7万=2635万公顷=39525万亩。

    以20%中间值减产计算受灾部分,

    39525万亩X330斤亩产X20%=1304.3万吨受灾减产

    1978年成灾2450万公顷(实际2445.7万公顷,为计算方便取整)

    2450万X15X330斤/2/1000X80%=4851万吨(1978年因成灾减产粮食数量)

   1978年因灾共减产4851+1304.3=6155.3万吨

   1984年1700万公顷受灾面积(含1600万公顷成灾面积)

备注:此两处缺精确数据,只能大致按照图表上的,可能有较小误差。

    1600万公顷成灾面积X15亩/公顷X470斤/亩/2/1000X80%=3840万吨(1984年因成灾而减产部分),

    100万公顷受灾面积X15X470/2/1000X20%=352.5万吨

1984年因灾共减产3840+352.5=4192.5万吨

 

   此处用1984年可比条件,1978年因灾多损失产量:

   6155.3万-4192.5万=1962.8万吨

 

   2.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因素

   考虑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要比1978年减少1.15亿亩(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112884.0千公顷(16.93亿亩)和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18.09亿亩))

如果按照1984年粮食总产40000万吨/169300万亩计算平均亩产,1984年的亩产要在470斤,就等于2702万吨粮食产能去掉了。但现实情况一般不会轻易用高产良田改种其他作物,因此放宽计算条件,改为低产田标准,300斤/亩,则为1984年“去产能”1725万吨。

 

    1978年30000万吨实际总产量,到1984年40000万吨总产量之间,去掉新增科技要素增产因素6857万吨,天气因素干扰可以在1978年这头加上1962.8万吨(你1984年是个好年成,因灾减产比我1978年少减产1962.8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则要在1984年这头加上1725万吨“去产能”(要不是我1984年耕地面积减少1.15亿亩,1984年的产量还要高出至少1725万吨),这么算下来:

   (40000+1725)-(30000+1962.8)-6857=2906.2万吨,

    这个2906.2万吨的增产又是靠什么实现的?差不多29%的增产缺口太大,无法再用化肥良种或者气象灾害等因素解释。

    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归结为政策因素,也就是土地承包制,管理因素带来的影响。一是不误农时,不再搞“两季改三季”之类的折腾,该在五一之前插完早稻秧苗的,全家老小一起上阵,不用再等生产队长吆喝派工。二是加强精耕细作与田间管理,该施肥该除草该抗旱,不等不靠,勤快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