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二十三)经济哲学 辑选,所有制(5)
第五节 私有形态演化论
私有制社会演化方式分两大层次:
一、所有制&生产关系质变所致社会形态变化;
二、所有制&生产关系未变而发生政权更迭。
所谓腐败导致政权更迭,是中国封建时代就有认识→“官逼民反”。对这一停留于现象表面、经验认识应追问:
腐败是什么?腐败如何发生、发展?腐败根源何在?
人类文明史上发展到最完善封建社会中国,绵延2132年大一统时代几多改朝换代、王朝兴废,是正确理解上述问题极好历史史实分析对象。
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中国农耕地区呈现出类现代自由竞争热闹场景。不断有国家通过改革后来居上→封建生产方式逐步确立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政治模式过程。这一阶段,以秦灭六国,建立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为标志,进入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权,经济上一摊散沙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由于这一阶段人少地多,国家税收以人为核心。社会血缘、人身依附关系紧密切合,社会等级森严。不仅财产、皇帝按血缘关系继承,很多政府官员职位也被血缘关系被贵族把持,且经济上还享有免除徭役、赋税,甚至刑罚等特权。
封建中央集权建立初期,绝大部分劳动者属自耕农,国家赋税、劳役外,劳动所得大部归个人。由于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间的配置状况较理想,王朝初建时官员数量较少,社会公共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社会经济在这一时期持续繁荣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贵族阶层超经济压榨、小农经济自身自发分化,社会生产基本资料——土地,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由于中国中期封建王朝赋税以人(丁口)为基准,失去自有土地农民,赋税、徭役仍在,只好卖身给享有不向纳赋税、不担徭役特权贵族为农奴,由此脱离政府控制。结果竟会这样:经济繁荣、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上升,国家财政收入确逐年相对、绝对趋势化下降。与此同时,贵族阶层人口繁殖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贵族人口比重随时间推移增加,官员编制随之膨胀,国家财政支出持续升。社会公共管理成本持续长、管理效率反向降,财政赤字日益严重,社会危机开始积累。封建国家采取搜寻逃户方式改善财政,但因触犯贵族阶层既得利益遭激烈对抗,结果大都不了了之。西汉开始出问题,东汉继续积累。百姓之上、国家之下而居中封建贵族,是当时这种社会制度最大既得利益者,经两汉、三国、西晋,前后持续达五百年。贵族特权南北朝达极端,非贵族出身→“寒门、寒人”,官做到一定级别不再提升。
同期大批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国北方农耕区,逐步融入农耕文明。战乱后重新统一于隋唐,再次出现人少地多状况。国家因而得以按人头授田(均田制),由此再现类西汉初年中央集权政府在上,大部分农民按耕种能力拥有土地状态。为确保农业劳动力和土地间较切合配置状态长存,政府建立土地国有制,国家分给农民土地,只能按血缘关系传承使用权而禁止买卖。兴起西北而非门阀出身的李唐、周武皇族,吸取既往几百年独享特权的贵族门阀制度社会危害经验教训,大举推行文武科考制度。取消政府高官按血缘关系传承门阀制度,使社会各阶层间,开始按一定方式衡量后天社会属性能力流动。中国封建社会由此逐步走出门阀贵族时代,初具一定制度化阶层开放性。但随着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贵族官员依会用超经济手段兼并土地、盘剥农民而导致贫富悬殊。吃俸禄官员队伍依然越来越多,社会公共管理成本还在随时间递延越来越高、管理效率则同步降低。一次有效性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再分配、废除高官世袭行科举,使唐代生产力全面超越两汉,相对延缓社会政治经济整体崩溃进程,比之两汉各自两百年,唐朝持续近三百年。
经五代十国到北宋,随着农业生产力显著发展,非农人口社会比重不断增加,经探索改革,田赋改为向田地实际所有者征税,有田征、无田不征,田多多征、田少少征。封建土地国有制就此终结,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并自主买卖。北宋奠定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格局直到清末,再无本质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由此走入成熟晚期。
土地所有制封建国有变为私有可自行买卖,是中国中、晚期封建制度间最大经济体制差异。封建中期土地国有化条件下,贵族用超经济政治特权侵吞、兼并自耕农土地,作用仅是使生产力水平不变条件下,能在劳动产品总量中,既相对又绝对多分一块。封建社会晚期,超经济兼并土地虽严重,但科考制使这种特权本身具有流动性,产生自我对冲调整机制。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兼并更多源自生产经营能力强者兼并弱者,和土地国有不能自行买卖比,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上的土地兼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科举制和土地私有制,使官僚&平民阶层间出现空前活跃上下扰动,千年地八百主、富不过三代成普遍现象。由于这种变动本身受后天能力影响明显,南宋农村:地主、自耕农&佃农间经济界限、人口、土地比重,社会结构本身非常稳定(生产力水平决定),各阶层具体人员构成,随时间流逝不断变更。这种对内开放政治经济体制,使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官员/地主…自耕农/佃农,三级社会阶层、阶级生态结构本身→高度动态稳定。
商业繁荣&金银货币匮乏,使北宋开始流通纸币,明代后期实物田赋货币化,清代先取消人头税,进而取消官僚、士绅千年不纳赋税、不担徭役特权。农业生产力继续发展,非农人口比例持续↗,自然经济开始松动,商业性农业持续涌现,城市商业、手工业、矿产业发展,使雇佣劳动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发展,资本生产关系萌芽开始出现。
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主要原因:在封建社会生产力绝对水平相对稳定、社会物质财富总量仅靠增加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有限增加条件下,不劳动被养活者,凭借政治优势用超经济手段盘剥劳动者,不断扩大贫富差距。被养活者阶层人口增长远超社会均值,社会公共管理成本单边↗、管理效率匹配降。被养活阶层全社会劳动产品分配比重先是相对、继而绝对增加,劳动者所占比重先相对、后绝对下降。当劳动者所得低到一定普遍难以维持生存,不造反等死、造反或者还能活,农民起义由此大爆发。由于此前不断积累财政危机、公共管理效率持续下降,封建王朝晚期,社会公共秩序调控能力大减,或农民起义、或外敌入侵,或两者兼有,导致政权最终崩溃。
所谓腐败:社会现象上表现为种种导致社会不满的违法乱纪、背离公德行径,成为造反有理直接借口。社会本质,DNA本位私有制使社会政治经济资源配置状况,随时间递延趋势性劣化到社会公共秩序全面崩溃→腐败社会根源。
新政权诞生过程中,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则,最终胜出者综合素质、能力当时优异。虽然社会现象上,仍有贫富差距、种种社会不公,但总体反映不同社会成员间能力差别,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中,公权力&皇帝、官员/生产资料&劳动者间,大体维持较高优化配置状态。随时间递延,由于皇室、官员等富贵阶层人员构成,主要按DNA本位而非资源优化配置传承。个人能力必然趋势性随代际传承逐步降,社会政治经济资源配置状况由此不断劣化。由于能力属个人后天生活所得社会属性,一个人若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社会实践获得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社会现象上表现为该人得到一定资源支配权力(获得成功),社会本质,明证该人有能力恰当支配相应社会资源。能力本位下,获得权力、财富地位过程,就是社会对恰当运用资源能力实践检验过程!
实践→检验真理最高标准!
迄今为止,除开放性社会实践,没有其他能验证个人能力方式方法。所谓不劳而获,是指所获政治、经济资源支配权力,和惟一能有效确证该承认恰当与否社会方式间相互分离。所谓腐败行径,现象表现为种种骄奢淫逸、残暴不仁、违法乱纪,本质是较高社会政治、经济资源支配权力,与较低个人能力间,劣化配置问题外在表现。
腐败→权力&能力错配(腐败无能)。血缘关系DNA本位私有制,不竭致腐源泉。
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存续过程中,复苏和上升初中期较稳定,中后期开始因社会政治经济资源配置状况趋势性恶化,先是局部由怀才不遇、无法忍受盘剥压榨爆发暴力反抗。虽然王朝开始衰落,但社会公共管理成本尚未高到普遍民生艰难,管理效率(治理能力)虽在趋势降,但还未低到丧失有效控制。骚乱因而还能被控制。但已开始量变积累……随时间递延,官逼民反、内控力下降,必将在某个时刻达质变临界状态。此后曾在不同地区、以不同规模,多次出现自发性反抗,将演变成连锁式全面起义。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客观规律,最终以现象偶然,实现其历史必然→改朝换代。
改朝换代结果:彻底摧毁上个王朝特定DNA族群既得利益特权、总人口锐减。被养活阶层人口比重大降,社会公共管理成本显著降。你死我活争霸,使终得天下者,从帝王到各级文武官员,总体确有才德,能恰当掌控公权力。人少地多使新王朝可以再现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间相对优化配置状态,劳动积极性大为提高。劳动产品在被养活者和劳动者间的分配比例,在一个封建王朝存续过程中,劳动者所得比例相对高、贫富差距相对小,新一轮社会经济繁荣就此展开,随后……
关于腐败:大多数人从社会现象、情感感受,以为仅是违法乱纪、违背社会公德。但腐败根源,确在那些被“公认合理”,实则背离社会客观规律法律、思想观念。反腐行为仅停留在社会现象、最终结果,必然使致腐本质,由于社会普遍认同,随时间递延而不断滋生且反复拉锯中持续积累。反腐成了“割韭菜”,割一茬、长出新一茬,最终只能是:腐败越反越严重,直至积重难返,内忧外患中走向社会公共秩序彻底崩溃。
一种生产关系及其决定政治经济制度,如缺乏不同社会阶层制度化开放性流动,必会在较短时期内走向僵化而导致政权崩溃。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间以能力为据配置:劳动产品分配相对公平、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相对高、社会贫富差距相对小,生产力发展较快。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演化过程,从社会政治、经济深度、广度上,不断提高、增强能力本位、弱化自然属性DNA本位,对内开放性不断提高、封闭性相应减退历史进程。
一种在历史存续过程中得到彻底实现私有制生产关系,将历经四个发展阶段:
初起:外延发展初期,思想、行动全面探索未知可能,精神领先引导行动、全开放性;
确立:外延发展后期,探明自身潜力外延,有形技术物质生产加强拓展同时,思想文化转向保守,物质发展、精神封闭,为稳固自身而建立起绝对静态封闭社会体系;
成熟:内涵式发展,确保既有体系框架总体稳固基础上,通过改革、完善,建立对内开放、对外封闭体系。对外封闭代表该生产关系能包容最高生产力水平,对内开放=最恰当实现所包容生产力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观念体系。
衰败:精神高度封闭、物质技术发展停滞,内在无序化时序↗,走向衰亡解体……
私有制社会按两个层次演化,决定作为导致政权更迭直接原因腐败现象,分相对腐败&绝对腐败两种。相对腐败指不同私有制社会初起→确立→成熟→衰败过程中,通过自身制度建设,能有效解决腐败现象。绝对腐败指不同私有制间相同DNA本位,无论一种私有制生产关系如何完善、成熟,也无法解决由DNA本位随时间递延,所致资源配置趋势性劣化现象,社会公共管理成本升、公共管理效率降,迟早会以事先无法预料偶然方式,必然走向社会公共秩序崩溃这一结果。
相对腐败→制度建设问题,绝对腐败→私有制历史宿命!
资本主义17、18世纪在西欧兴起,表现出全方位积极进取精神。19世纪进入全面确立期,共产主义&马克思《资本论》,产生于精神开始封闭而构造绝对体系框架资本时代。经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付出极高昂代价,再+对立性公产社会阵营兴起,现代资本主义吸收正反内外经验教训,通过改革自身,1970年代,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于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开始自发出现超越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标志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度成熟完善内涵水平。
前苏联末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现代资本主义说成最好、最适合阶段。以生产力绝对水平和一种生产关系存续发展过程自我比较的确是。唯其如此,才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列宁在20世纪初说资本主义垂死,对照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历程:一种生产关系,必须发展到成熟且由此催生出,超越这一生产关系本身新生产关系萌芽,才达其自身发展最高(垂死)阶段。所谓物极必反,不反不极、极之必反。
当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1970、80年代,随着第一代高科技产业兴起,由资本主义内部,自发性发展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本主义才达近代向现代、自我完善到自我否定,萌发超越自身新生产关系最高历史阶段!
总结与思考
历史局限性,使马恩列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都局限于西方文明自身,以为开创资本主义西方文明,还将开创共产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所致社会动荡,将是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具体契机。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政府开始特别注重,如何有效反经济周期及相关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周期所致经济波动涨落仍在,但已相对和缓且看不到会因而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社会大动荡迹象。这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已战胜周期性经济危机?
可以肯定:由于资本主义已能很成熟应对现实各类经济周期而避免导致社会大动荡,因而不会由此自身崩溃,当然更不会发展到共产主义。
对于经济周期,迄今为止,无论公产社会主义or私产资本主义,理论上都持相同认识:经济周期是坏事,彻底消灭最好。社会主义认为:消灭资本主义就能消灭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认为:周期不可避免,但靠国家能有效调控。
从人类发展史看,政治经济周期现象并非资本主义独有。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资格更老,历史经验教训极丰富。社会周期现象为何循环出现?这一规律性现象是否只起破坏作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哲学问题。